上周末,妈妈需要上班,儿子的作业就只能由我来跟踪。周五晚上,我瞄了一眼他用于记录每天作业的小本子。相比较,稍微有一点儿难度的就是语文作业里面的,有一项是要写一篇日记。
首先,我让他把记录的每一项作业(每一项都是一行)后面都画上一个空心的圆圈。儿子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这叫待办事项,已经完成的就在圆圈内打勾,等全部打勾之后,你的全部作业就都完成了。
其次,我又让他补充了两个待办事项,一个是英语需要拍视频打卡,另一个是看课外书一小时。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小孩子都喜欢从最简单的作业开始,大人都希望他先完成最难的。所以,周五晚上我就问他,要不今晚先把日记写了吧。他说,我不会写,明天再写吧。
周六上午,我继续问他,要不先把日记写了吧,准备写哪一天。他说,写周五的女神节,下午再写吧。下午,他都有课,然后就是晚上了。晚上,我又继续问他,要不先把日记写了吧。他说,我不会写,明天写吧。
周日早上,奶奶对我讲,你儿子好久没有出去玩了,天气这么好,你今天带他出去玩一玩。于是,我们上午就去了熙南里,去了植物园,不仅喂了鸽子,还开了卡丁车。中午吃的汉堡王。然后又去了梅花山,踏青,赏花,看人。吃吃喝喝,看看玩玩,就到了晚上。
晚上,我检查了一下他的待办事项,就只剩日记了,又继续问他,写日记了吧。他说,我不会写。他语气冷淡,神情消极,让人感觉很快就会轻易放弃。我立刻发现,此刻的儿子寻得了“无助”。
总结下,周末儿子日记的过程。他一直在轻言放弃,他在原本周五、周六、周日的任何一个空闲时间点都可以完成的日记,却因为自己的一句“我不会”而不愿意去尝试完成,反复经历了“我不会”的放弃之后,自己都开始相信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从而感到了“无助”,或者称为学会了“无助”,寻得了“无助”。
当然了,我肯定不允许他出现这种想象,之后我也把他拉回来了,日记肯定是写完了。但是,儿子的这个心理现象,我称之为心理学的入门必修课,这个想象就是“习得性无助”心理学效应。
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狗狗,每天拿根棒子电它,刚开始它会到处跳、到处躲,但还是会被电到。时间久了,它就不跳不躲了。哪怕只是简单移动一下就有可能避免电击,它也不会去尝试了,因为它早已认为自己的行动并不能改变它被电到的结果,它也寻得了“无助”。
“习得性无助”在动物界(包括高级的人类),它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是一种解释风格归因理论①,它会把问题、困难解释成持久的、普遍的、内在的。消极的解释风格,即习惯性地相信“这是我的错,且将永远如此破坏我的一切”。它的伤害性非常巨大,会伤害人的元气,削弱人的能力,触发人的抑郁,甚至可能把问题和困难都变成了灾难。
所以,我认为“习得性无助”是人人必学的必修课,我们必须提前识别它,尽快解决它。
二、人,不能轻易放弃
我认为,“习得性无助”比“躺平”厉害无数倍。既然,解释风格有好有坏,那对应“习得性无助”的反义又是什么呢。有人讲是“习得性乐观”,“乐观”肯定没有错,但我更加认同的是“希望”,“习得性希望”。
面对真正的灾难和内在的放弃,我认为只有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自信、有希望,要求助。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儿子写日记那件事。他认为他不会,而且好几天他都认为他不会,其实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想通过他自己变得积极、向上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是,通过外力,比如我,给予他希望,帮助他建立自信还是挺容易的。他不会写。我说,我可以帮助你(希望)呀。我引导他说,写日记,其实可以分为早上、中午、晚上呀,然后,围绕三八妇女节写就行了(建立自信)。然后,就搞定了。关键,他还很有成就感,信心还十足的感觉。
人,不能轻易放弃。因为问题、困难都只是短暂的,特定的,外在的。是“无助”还是“希望”,一正一反,其实就是一个内在和外在的区别,消极的内在循环一定就是熵增,最是伤人。只有走出自我,拥抱向阳的希望,极致开放,拥有自信,才能打破“无助”。
①解释风格归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出自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简称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如何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特别是好事和坏事的归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