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读前提示:这是一篇较长的阅读方法分享文,有感于我本人五年来,每周坚持读二、三本书的系统阅读过程。既然你已经点进来了,相信你是想寻找方法的人,如果能读完本文,你会受益匪浅。当然,诸多细节,还需要各位结合自己的实际细细考量。
现代社会,感觉大家每天都匆匆忙忙,好像没有时间能静下来看看书。生活中,常常有人问我,你天天都在坚持阅读,而且你读完还能记住并和别人分享,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被问的多了,我觉得不妨把一些想法和经验写下来,当做是对过往阅读的总结,也希望能给那些有阅读意愿但不知如何高效阅读的人一个指引。
一、我个人的阅读故事
首先来介绍一下我个人的阅读经历和情况,给大家一个背景参考。 我从小就很喜欢阅读,我第一次完整的读完一本书是6岁那年的一天下午,我在家里的书架上选择了一本红色小说,不厚,一个下午就读完了。从此阅读一发不可收拾,不仅读完了我家里除了经典大部头之外的几乎所有书籍(包括小说、连环画、生活指南、知识手册等等),而且从此书店也成了我经常要求家人带我去的地方。
小学之后买了四书五经、全唐诗全宋词(初中又开始看元曲),不过和别人说起读书时,我一直比较自卑的一点是,直到现在我都没完整看过四大名著,无数次尝试阅读,但我就是看不下去。初中、高中的阅读主要是民国散文和小说,以及现代一些经典作家,如余华、苏童、池莉等,还有就是青春文学,如郭敬明、韩寒、周嘉宁等等。
大学以前的阅读基本是相对零散的,大学开始,有了比较多的时间,加上我的专业是社会科学,所以开始阅读一些逻辑性较强的书,开始了自己的系统阅读。所以,我的五年系统阅读所指的也是从大学以来。 现在读研一,已经养成每周两到三本书的习惯。
二、我的系统读书框架:“1+1+N”法
对于阅读,我个人的读书周期是一周,这个周期据每个人的阅读能力而定。个人的观点是不要在一个周期内只读一本书,就像吃东西一样,我们吃点咸的往往还想吃点甜的,一个周期里只读一本书,我觉得反而会腻。
因为我的专业是社会科学,所以我的阅读书目“配比”往往是一本专业书,一本自己最近很想看的书再加上一本或多本很轻松的书(如果能和前两本书是同一个作者最好),比如诗歌、漫画之类。 这种我独创的阅读方法,我称之为“1+1+N”法,
明确地说,就是一本必须要读的书,一本你自己很想看的书,一本或多本很轻松的书。
因为必读书往往是课业或工作要求的,一般会带有紧张感(当然,如果必读书也正好是你想读的书,那真是太好不过了)。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在于,必读书往往有可能是比较艰深晦涩的,阅读必读书,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如果一段时间内就抓着这一本不放,反而会消磨自己的热情。所以要配合上自己想读的一本书,可以是小说、散文等等。因为只要是自己想读的书,人总是相对有热情的,所以想读的这本可以缓冲必读书带来的紧张感。最后那本放松的书,可以在每天零碎时间的空隙读一读,甚至可以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如果和前两本书有相同的作者,还能更加充分的感受到这个作者本人的魅力。
这样的阅读模式,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好处在于,可以保证你每天都是有收获的,不至于因为今天又没有读完必读书而陷入懊恼悔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必读书对你来说太过艰深,那么个人建议是在这个阅读周期里,不要加“N”的书,只读前两本。
三、阅读之前:应该做好的准备
正式阅读之前,我觉得有四个要点需要再次明确:
1.你的阅读意愿
问问自己,你是不是真的想进行阅读?
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阅读的,而且阅读对有些喜欢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的人来说,就是一种煎熬。这样的情况,那还不如去找找实习长点经验。
如果你是有想进行阅读的意愿,但没有合适的方法,那请你接着看。
2.阅读的目的
我从来都认为读书是有目的的,我也认为只有有目的的阅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看来目的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 为了提高专业能力(专业课书目、技能类书目);
第二, 为了扩大视野和知识面(人文社科等相关书目);
第三, 为了陶冶情操感悟生活(小说、散文、诗歌、绘画等)
因为我本人专业是社会科学,读书偏好是人文社科艺术和一点点经管,所以,数理化计算机我涉猎极少,没有经验。
明确这三点目的,我往往会对我即将要读的书做一个分类,不可能一本书只为了一个目的而出现,有的书会兼容两个、三个目的,但还是可以根据最主要的目的进行区分。
2.阅读的时间
以一天来说,我个人建议,保证一天1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即可,不要太长。一来现代生活紧张,一天给阅读投入的时间太多会影响其他工作的完成(如果是与阅读相关的工作除外),二来,人对知识的吸纳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记住太多东西,所以适度即可。
我前几天看访谈发现,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就是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专注阅读。
图片来自视频3.阅读时需要准备的
首先,既然是阅读,一定要有书。我一直以来喜欢读纸质书,但觉得进行电子阅读也无不可,有时反而可以利用坐地铁坐公交的相对较长时间读读书。但是如果乘坐时间较短,还是专心坐车,不要读了。
第二,阅读时,请保证有个笔或者手机。阅读时纯粹的读是不行的,人的记忆有限,当时读过觉得有益,可能一会就忘了,拿一支笔,把你认为重要有收获、增长了知识、说的特别优美有文采的句子段落做个标记(做标记即可,不用马上做笔记),如果是电子阅读,那就做个书签或者用手机拍下来。
第三,阅读时,要注意姿势惬意。我不认为阅读一定要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开篇有过这样的描写:“你先要找个舒适的姿势:坐着、仰着、蜷着或者躺着;仰卧、侧卧或者俯卧;坐在小沙发上或是躺在长沙发上,坐在摇椅上,或者仰在躺椅上、睡椅上;躺在吊床上,如果你有张吊床的话;或者躺在床上,当然也可躺在被窝里;你还可以头朝下拿大顶,像练瑜伽功,当然,书也得倒过来拿着。”
我很赞同这段话,如果读书时的姿势都不够舒适,那还谈什么专注呢。这一点,我觉得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找到读一本书的正确姿势就好,不必拘泥于书桌前、图书馆里,天气好的话甚至可以去公园坐着看。有部电影《和玛格丽特的午后》,就讲述了两个爱书之人在公园的相遇。
第四,阅读请专注。这一点很重要,但可能也是很多人最不明白怎么操作的一点,“我也想投入专注,可就是想玩手机啊”。
作家伍尔夫有句名言,“不要向作者发号施令,而要设法变成作者自己,做他的合伙者和同伴”。我想专注的阅读也是如此,读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和作者随时共情,这样既有益于不走神,又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四、正式阅读:不同类型书籍到底要怎么读
上述说了那么多,都是为这部分所做的铺垫,前几个环节做好,我觉得接下来可以准备真正的“吃掉“一本书了。
1.先给书籍分类
如果你认真的读过了我的第二部分中关于阅读的目的的内容,我将读书的目的大体上是分类三类的:
提升专业能力、扩大视野和知识面和陶冶情操感悟生活
这三个目的可以对应上不同的书目: 专业能力类:
专业课书(学什么专业所对应的大部头、工作时必须要读的技能型书)
扩大视野和知识面:人文社科相关书目(比如《自控力》、《情感依附》、《腾讯传》等)
陶冶情操感悟生活:几乎所有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演讲集、画册等
当然,上述内容可能根据不同人的需求有所出入,比如我学艺术的朋友,看画册就是看专业书了。
另外,一本书可能会兼有两种或三种功能,这个接下来具体讨论。
2.明确书中的内容(“庖丁解牛”法)
很多人说,拿到一本书,翻开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就很觉得读完很难,我觉得那可能是你对这本书没什么兴趣,而且也没有什么阅读方法。既然已经知道阅读的目的,也就是要学到什么,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我自创了一种“庖丁解牛”法。
有一定阅读量后,可以发现,无论字数多少,对于任何一本书来说,它所包含的无外乎三点:逻辑结构、事例或故事、想论证的结论或思想感情。只是根据不同书籍论证的详细程度,可能会有深浅程度的不同。
当然有的书可能会少一点,比如有的诗歌集,可能就没有事例和故事。也有的书可能难一点,比如一些专业的大部头书籍,那还需要配合上讲解评析来看。
一般来说,我认为专业能力类的书和扩大视野和知识面的书是要包含全部要素的,但扩大知识面的书可能会根据不同人的阅读偏好,在读的时候适当略去某一部分,比如我在读《亲密关系》一书的时候就更加侧重看举例和结论。最后陶冶情操感悟生活类的书,很可能是没有逻辑结构的,但也要根据不同的书进行系统的分析。
首先,拿到一本书,先看一下目录大标题,如果不是特别形象化的目录,基本该书的结构是一目了然的,是按前后发展顺序,还是环环相扣,再或者是独立成章,都是可以有一个大概把握的。接着有小标题的读一下小标题,没有的话读一下作者本人的序言,这对于作者出于什么目的写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掌握,对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也会有一定了解。
以专业书和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例,阅读时,看了目录如果明确有喜欢的章节,可直接翻过去先读那一部分,如果没有,那就从第一章开始。先明确作者每一章的的概念,然后看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有没有结论。你觉得有意义的记下来。
另外,我觉得,一本书,从前往后读,读完三分之一,你还觉得没有任何收获,看一下目录,如果没有特别感兴趣的章节的话,赶紧换下一本书吧。这本书要么是太艰涩,要么是太简单,反正都对你没有意义了。
总之,在我看来,读书重要的是找到一本书的逻辑结构,它是按什么线索来编排的,知道了线索,就能如庖丁解牛般的把结构归结构,论点归论点,论据归论据,结论归结论,这样一来,有框架有内容,一本书就可以说是“分门别类”了。
3.如何做笔记
在我看来,读书时一定要做笔记的。但这个笔记,不要看到哪里做到哪里,而是一边看一边勾画(我觉得看书是可以在书上勾画的,这些都是阅读时宝贵的痕迹)自己觉得重要的、有启发的、困惑的、文句优美的内容。等到一本书读完,再把当时记录的所有内容统一进行记录。
笔记的内容在我看来主要分三点:纯粹的知识、作者的观点、书中优秀段落。最后在对整本书做一个提纲挈领的大意总结,包括主旨思想和个人感悟。
纯粹的知识主要是指你不知道的内容,比如专业能力类书籍和扩大知识面书籍中的很多概念,案例等;作者观点类主要出现在一些扩大视野类书籍和一些陶冶情操类书籍中;优秀段落这个分布比较广泛,一般以诗歌散文居多。
我的大学笔记本读完一本书,做完笔记,对这本书的初步概念就算是有了。对于纯粹的知识可以当下获得之外,其他的什么收获,我觉得不用太着急,阅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发生的,阅读是一项半衰期长的活动,它的收获是要拿给以后的生活检验的,也许某天一看一部电影和一个人交流的时候,在经历一件什么事的时候,又会想起你曾在一本书里有过似曾相识的记忆,会感谢你曾经看过几本那样的书,那也许就是阅读的意义。
以上基本就是我的阅读体会和经验。阅读五年,我觉得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一本合适的书,这种感觉亦如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对的朋友,都是一种缘分。阅读是一件很好的事,但确实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阅读,每个人都有提升自我的方法,阅读是我所遇到的最合适的。
希望阅读也能使你成长,如果不能,那就试着找找其他途径;
希望你能有独特的阅读技能,如果没有,那不如先试试我的方法。
如果你能有所收获,请给我一个喜欢。
如果你有什么困惑,或者不太明白的地方,欢迎评论向我提问~
网友评论
Btw,我是学理工的。
有没有一个清净的地方让我活着
吧!有一处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