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凉时分,我整理书架,又翻出了束之高阁已久的《野火集》。发黄的书页见证了时间的侵蚀,距《野火集》第一次出版,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
三十多年的光阴,当年的蓬勃青年变成了心事重重的中年,当年的很多问题如今仍然没有答案,正如龙应台自己所说:“困惑越多,答案越少。”
我知道龙应台,不是因为火遍大江南北的《目送》,正是这本《野火集》。与《目送》的那个温柔深情的龙应台不同,《野火集》的龙应台,如金刚怒目,刮起阵阵疾风骤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登载了一系列时评文章,如惊雷一声炸响在台湾上空。而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刚刚留学归来名不见经传的最初连男女都不知道的人。
这些文章在报纸副刊登载,反响之巨大,很快引起了官方的注意。有人请龙应台“吃饭”,有人要请她“喝咖啡”,有人威胁谩骂她,有人写文章抨击她。直至文章火速结集出版,中间的历程,可谓惊心动魄。
“我之所以越过我森森的学院门墙,一而再再而三地写这些“琐事”,是因为对我而言,台湾的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道德环境———已经恶劣到了一个生死的关头。我,没有办法继续做一个冷眼旁观的高级知识分子。”
这是龙应台写《野火集》的初衷,最开始也许是一腔义愤,未成想会蔚为大观!
《野火集》引发的震动,在当时的台湾成为了一种现象。21天内再版了24次,4个月卖出了10万本。甚至达到了人手一本的程度,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之书。
如今再次翻开这本书,透过时间的洪流回望三十多年前海峡对岸的台湾,不免心生澎湃壮烈之感,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
台湾“解严”的前两年,风云际会、暗潮汹涌,正像龙应台所说:1984年的台湾是一个“闷”着的瓦斯烤箱,《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一枝无心的火柴。她揭开了台湾社会掩盖许久的伤疤,将众人视而不见的黑暗摊开在他们面前。不同的是,如今在那黑暗的上空,开始出现了星光点点。
当然,龙应台明白这件事情的危险性,她没有外国护照,她也有父母亲人。因此,从《难局》一篇她开始了“策略性写作”,用最好看、最活泼的的白话打动更多的人。同时不直接抨击体制,而是把目标指向每一个个人。
“个人,当他是反对者的时候,他不被捕杀就是圣洁的英雄。当他不再是反对者,严酷的测验就来了:他是否能抵挡权力的腐化,他是否能承担责任,他是否能容忍异己。太多的革命党,都在测验中暴露了自己的本质,那打破了专制的英雄们竟是无数个专制的个人。个人,才是黑暗的真正来源。”
邮局窗口插队的人,大屯山里的游客乱丢垃圾,南部的商人屠杀老虎,对街的夜摊扰民,开车的,卖菜的。她不厌其烦地写这些,她想让更多的人好好认识社会的同时也好好认识自己。
所以,《野火集》并不像一般的评论性文章那样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它像一曲嘹亮唱响的牧歌,也像一则生动活泼的童话,好听又醒脑!
一个正常的社会是要允许有一些批评家存在的,但这些批评家又不能是单纯的“复仇者”,不能抱着“必欲毁之而后快”的报复心理。
《野火集》的文章,没有这种“报复心理”,有的是理性地叩问,而非厉声地指责。
在《野火集》中,龙应台是柔而坚,温而厉的。她的文章并不辛辣尖锐,只是娓娓道来,如闲话家常。讲几个故事,说几件事情,像邻家的一个随和而爱思考的青年人,放假回来跟你在门口的石凳上聊聊她的见闻和想法。
在名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龙应台说:“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在《生了梅毒的母亲》一篇中,龙应台说:“所以我伸出手来,急切地想与你接触。我是个大学教授,你或许是个面店老板、小学老师、公车司机,或满手油污的修车工人;在日常生活上,你和我却都是“市井小民”,有一模一样的需求———安静的环境、干净的社区、有条理的街道、文明礼让的邻居。”
…………
龙应台,她不站在台上,也不曲高和寡,她从一开始,就是混于大众的。难得的是,作为归来学人、文艺女青年,她有理想但没有书生气,年纪轻轻却深谙经世致用之道!
“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与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成为文学的。”
这是索尔仁尼琴的标准,如果按此衡量,龙应台的文字与很多作家相比,更配得上“文学”这两个字!
对一个社会来说,有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拥有敢于点燃野火的侠女龙应台,台湾,何其有幸!
网友评论
这语言好棒燕子,建议你多写政论文,《南方周末》里的政论写的很好。
敢说,敢写。读《野火集》的时候总感觉最适合的背景音乐是《好汉歌》,阅读的过程中总是不停地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女人对这个时代的呐喊。没错,多少人在读过龙应台的文章之后才诧异地发现,她是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