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份菜谱,但却可从中看出我对美食的向往。我经常一个人望向远方,有人说我又在出神发呆,又何曾品得那来自远方的味道。
长河落日,茫茫荒丘,一条颠簸的公路联结着远方。这是一条古老的公路,有着汉唐丝绸的历史厚重;这又是一条现代的公路,展现着一带一路的宏伟篇章。
大漠孤烟,没有炊烟袅袅的那种婀娜,却同样传达着人间烟火气的希望。没错,那就是路边的驿站,也许只是木棚板凳,却承载了往来商旅谈笑的天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这样的公路旁,一份皮拉红成了往来的汽车运输司机必点的美食。这里的人把红洋葱称为皮牙子,配上辣椒和西红柿,这便给沿途过往的司机那枯燥的旅途中增填了一抹鲜艳的颜色。大家都忘了是哪一天,也不记得是谁,隐约可能是沙湾县的满朋阁饭店,又或者是哪个疲劳的食客。吃久了皮拉红,也渐渐觉得有些素寡;看到旁边的辣子炒鸡,不禁暗自生津。于是,就这样,混合着皮拉红和辣子炒鸡的大盘鸡就诞生了。这也是我今天想要尝试的著名的亚克西餐。
大盘鸡的主料当然是鸡了,你可以选择整只的鸡,也可以只选择鸡的某些部位。很多人做不好发柴的鸡胸肉,那么就选择鸡腿和鸡翅吧!鸡腿背面有一条T字型的肉褶,用刀沿着划开,就可以取出整条鸡骨;鸡翅顺着骨缝一切两块,既方便入味,又方便食用。
很多人吃不惯鸡肉的味道,用尽办法也去不掉那股怪异的“鸡屎味”。其实想做出美味的鸡肉并不需过度的处理,红花椒和那所谓的“鸡屎味”会碰撞出独特的香气;蚝油的咸甜鲜和鸡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也是相得益彰。
当然,吃鸡不宜只吃鸡,马铃薯是这道菜成功的又一功臣。马铃薯俗称土豆,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食材;自明末传入中国,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甚至有人分析,如果土豆再早几年传入中国,或许李自成就不会起义,崇祯皇帝也不会煤山自缢,中国的历史或许就会重写。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这种分析其实也并非没有道理。
土豆和地瓜、山药、芋头等都属于薯类食材,这类食材的特点是饱腹感强、膳食纤维多、热量低,脂肪含量每100克只有0.2克的脂肪。所以,这薯类食材是目前非常好的一种主食替代品,我国最高膳食指导方向——中国居民指南和宝塔——也推荐每人每天食用薯类50~100克。
锅里少少一点油,下入切好腌过的鸡块。放入八角、桂皮和葱姜。小火慢煸,这可以是一个考验耐心的时刻。慢慢地,随着鸡肉过于丰富的皮下脂肪的渗出,肉的香味也得以最大的释放。蚝油的颜色也来自于焦糖,虽然这道菜不需要去炒复杂的糖色,但是在油脂的包裹下,蚝油的颜色显得愈发金黄。泛着油脂金黄的鸡块,弥散着混和了香料的肉味。慢慢地煸炒着,慢慢地去观察这锅中美妙的变化。
金黄的鸡块吐出油脂,放入辣酱。一小勺、两小勺,精心地试验着,放多了会咸。虽然辣酱放得不多,但也要认真地对待,炒出辣酱的红色。再放入干辣椒,辣味的释放不仅丰富了这道菜的味着,也丰富了这道菜的色彩——金黄的鸡块中泛出亮红的色泽。
料酒去腥,再加啤酒。对,我不是用水去煮,而是选择了氨基酸更为丰富的啤酒,不仅去腥,还能增香,同时又为这道菜填加了更为丰富立体的味觉体验。
其实很多菜品里都会用到酒的,当然有很多人其实是不注意酒的用法的。而在一般的烹调当中:低度酒更适合烧菜;高度酒更适合爆炒;红酒适合做酱汁;洋酒适合做铁板烧——把洋酒推到铁板上,借着铁板的温度会瞬间形成火焰;米酒适合做醪糟一类的饮品;黄酒适合一切肉类的去腥。
当然,虽然啤酒味着比白水更加鲜美,但也不宜多放,刚刚没过食材即为最佳。正所谓,汤多一口,味减三分。汤放多了,需要时间才能收浓,在这漫长的收汁过程中,食材的味道才随着消散在这时间里。
加入白糖,合味增鲜;加入白胡椒粉,西域的味道;加入生抽,提味;加入老抽,找色。接下就是时间的味道了。这道菜里可千万不要再加盐了,这么丰富的佐料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咸味。当然,可能会有人吃不惯啤酒的味道,戏称啤酒就是有泡沫的苦水。那种苦是来自啤酒花的味道,轻轻地放入两瓣薄荷叶便就尝不出来了。
土豆好做,又见功夫。时间短,煮不熟;时间长,又易碎。土豆入锅之前,先上汽蒸个十分钟,便可以实现最佳的火候与口感了。
洋葱、辣椒、西红柿,是营养丰富的食材,长时间的炖煮会破坏其中的维生素等多种营养元素。因而,在放入皮拉红之前,另起一锅,先把洋葱、辣椒、西红柿炒至断生;然后再放入锅中,融合鸡肉的味道。
已经到了该收尾的时候了,两分钟即可。大火收汁,鸡汤的味着收入皮拉红内,皮拉红的味也供现给了鸡肉。起锅了,关键中的关键:盘子一定要大,不然怎么对得起大盘鸡的美名。这样一道荤素搭配、主辅搭配,色彩丰富、色泽鲜艳的大盘鸡就做好了。
本来可能也应该是传图片的。但是之前的菜谱也没有传图片,想一想,或许文字更能激发想象力吧。或者说,我更希望能用文字激发我对美食的向往,而不是用图片做出赤裸裸的诱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更希望我是在用文字丰富我的味觉体验。仅此而已,无图,可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