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改变低效、无效教学,实现有效、优质教学?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觉到,深化分组教学,全力打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分组教学,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一、将学生合理分组,以人为本,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分组教学则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分小组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将班内每八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四张课桌对在一起,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
小组的成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每过一个学习阶段都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微调。
同时要让每个学生认识到:很多事情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学会与人合作对一个人今后能否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组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主角和配角,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都有因为自己的成功使小组获得奖励的自豪感和愉悦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地开展,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首先小组内要选出一位组长,前提是有善于合作交流的个性品质。一般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小组内答辩,成员投票表决方式进行。
组长确定后,根据组内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结合个人的意愿,进行详细分工。
如“发言人”负责回答教师的提问,小组成果展示,组间交流;
“书法家”负责将本小组的问题展示在本小组的黑板上和课堂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板演;
“督察使”负责督促小组内每名成员课堂上的学习,并及时进行量化计分;
“外交家”负责和其他小组的交流,把自己组内的疑惑问题向其他组讨教,把其他组的优秀答案带过来分享;
“艺术家”负责将小组内的讨论结果以歌曲、快板、小品等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
“发明家”负责小组探究实验器材的准备、进行过程和结果分析,在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后写出实验报告等等。
小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彻底杜绝有的成员忙得很,有的成员却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
分组教学,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二、分组学习的策略
分组学习策略的中心,是组内成员互相合作,小组间互相竞争。
根据任务的实施情形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小组内部的分工,明确规定组长和各个课代表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如语文课上老师要求5组发言,那一般就由5组语文课代表来完成。由于课代表的发言将决定本小组的分数,因此其他成员就是他的智囊团。
第二阶段是小组成员个人任务的完成阶段。
如老师分发了当堂训练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学生在这一阶段中必须学会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也必须学会对资料和课本等众多信息的初步分析及初步舍取,这才能更好地完成当堂训练的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的好胜心及表现欲较强,不会甘心落在他人后面。
比如争先将自己的结果交给小组长,高傲地指出其他同学的错误等。
用心的投入及投入后所取得的成绩会让学生产生满足感和充实感,也会让学生找到一个努力向上的支点。
让学生感受到他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者,也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
第三阶段是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在该阶段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整理所获取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讨论、整合,得出该小组对某一问题的最后结论。
各小组成员必须具有合作的意识,充分体现合作精神,互补不足,具有整体意识,才能让自己的小组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其中小组成员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较为隐性,也是学生在自我表现时的一种无形竞争,是培养学生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重要环节。
一些在全班学生面前不敢讲话的学生,在自己所选择的组内也不怕了,他们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有时由于意见不统一,经常发生争论,最后都能够取长补短,达到和谐统一。
在这样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懂得了和谐相处,培养了团队精神。
组内成员制订了同一目标,为了完成同一项任务,进行更多、更细致的分工。
同学之间在一起探讨所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学生真正地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主动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前的准备工作。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哪位同学想偷懒,其他的同学就会给予督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担心学生不会,于是自己辛辛苦苦地将一次次知识点组合、整理、讲解。
这种现象尤其出现在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中,但教师也深刻地感受到这样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在一次初三化学复习课中,笔者尝试着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分析归纳,结果惊喜的发现各组学生都能画出自己的图形。
每个图形都非常直观清楚,所总结的知识点也十分的详细、全面。这充分证明了学生完全具有收集、整理信息的潜能,学习上也完全具有独立性。
第四阶段是小组之间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相互评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性途径。
在这一阶段中重点可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小组针对部分内容出试题来考察其他组。
这时,小组必须首先对这部分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然后出的题才不让对方笑话。
同时也是对自己水平的检测,也有一种对知识理解到某种程度的幸福感和成功感。
对其他组递来的试题,小组内经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并由对方评判,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便开始了。
分组教学,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三、分组后的问题
分组后小组讨论是课堂的主要形式。但有的学生趁此机会,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学生互相斗嘴甚至语言不文明。
这都需要教师及时制止并正确引导,让学生逐步走向真正的学习内容的讨论。
学生的分组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分的组,每组内总会有几个学生不参与讨论。
什么事也不干,老师说的也不听,自己也不说话,好象课堂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小组讨论的时候,及时走到学生中间,具体问学生的学习困难,鼓励他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老师再在全体学生面前进行表扬,培养他们发言和提问题的兴趣。
分组学习时,教师在活动初期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有些平时在班级表现比较突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包揽学习的全过程,使组内其他成员失去锻炼、提高的机会。
分组学习会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只想表现自己的组,不管别组学生的表现,甚至有贬低其他组的一些做法。
这种做法如不及时纠正,组与组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不利于学生之间正当的交往。
这时教师要将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
分组学习有时也会发生不团结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这时教师的思想工作是必须的。
所以分组教学的课堂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有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心理准备和行为措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