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IT·互联网互联网产品思考
回答:下一波社交产品是什么?

回答:下一波社交产品是什么?

作者: 杨呀 | 来源:发表于2018-11-26 15:57 被阅读52次


    图片来自freepik.com

    最近在脉脉连续被推送一个讨论的问题:下一波社交产品是什么?

    今天起床后坐在沙发上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社交到底会往一个什么方向发展?

    下一个阶段的社交会有什么新的突破点暴露出来?

    在此最起码有一个观点是确定的,

    社交这个需求面向的对象是人,

    本质是让人基于一个共同点或意愿进而产生联系,且发展成为粘性关系;

    可以理解为两个实体之间连线,中间经过一个社交的关系倾向属性,

    倾向属性越多,两个社交实体间的连线就更丰富,

    这个过程就是将两个实体关系进行粘性发展的过程。

    示意图-手画

    要解释社交,可以借助数据产品当中常用的 E-R模型 来解释,

    在数据产品中常用的实体、关系模型,我们将其实例化,

    通过实体和关系的模型套路来进行说明。

    参考实例图,我们明白【第一点】,社交关系当前面向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体实体,

    我们谈社交关系是总是在说我和一个陌生“人”见了一面,吃了一顿饭;

    他们两是职场上的同事,同事了10年;

    现在的社交面向的对象都是人,当然不排除将来,我们面向的对象可能是机器人,

    毕竟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让你以后找到一个绝对隐私可靠的倾诉者,

    也可以是陪伴孤独的“聪明伴侣”,

    甚至是一个懂你的“智能性伴侣”,如果你看过《黑镜》-《马上回来》。

    【第二点】,两个实体之间产生社交关系,

    任何一方想要把这条关系线描绘出来,

    一定是需要一个双方共同认可的目的,

    我愿意把它叫做是一种倾向性,

    跑步爱好者可以通过社群、keep找到能一起夜跑的伙伴;

    沉迷“约会”不能自拔的人在陌陌、探探上需要伪装好自己,

    以此来找到具备共同属性的约伴;

    一段关系的参与者需要心照不宣,达成社交的默契点,

    这个点就是吸引双方的关系属性,

    它让参与者产生达成这段关系的倾向性。

    在处理社交关系中,我们对面的不同实体人距离我们的距离感总是有近有远

    这就是【第三点】,社交关系的强弱性,

    社交过程当中双方的默契强弱会直接影响这段关系是否强健,

    举个例子:

    Entity A、Entity B、Entity C同时在一款社交软件上进行约会这个倾向性关系的探索,

    B和C在相貌、身高、性格等实体属性上优势不明显,低于B,

    作为Entity A在处理B、C两端关系时就一定会有偏颇,

    关系的强弱性就会显现出来,

    社交关系具备强弱性属性。

    所以Entity A达成约会的对象一定是B么?

    不一定。

    【第四点】,社交关系还存在多重叠加效应。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实体之间发生关系一定会因为会有一个倾向性属性的存在,

    如果有多个倾向性属性呢?

    在面向同一个实体时,我们很少会关系只有一条这么简单,

    那实体之间就会构建多重关系。

    一段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双发之间会有更多的倾向性属性的爆发,

    多重关系随之建立,

    这中场景最直观的就是我们在处理男女关系当中,

    双发最常用到的方法论,

    用来评判对方是否适合作为更高层关系的发展对象。

    这里就一不小心引出了社交关系的【第五点】:关系具有由低向高的发展倾向。

    针对第四点,我们可以通过陌陌和探探这两款app来稍微扩充一下,

    探探解决的陌生关系快速建立的需求,大图一张,左划右划,

    顺眼的直接点喜欢。

    陌陌呢?

    陌陌在于将两个陌生的实体之间的关系可能性放大,

    它不但是构建了陌生人社交的可能性,

    还通过更多的社交功能和场景,

    来构造诸如圈子、派对、游戏、附近、直播等等,

    来增加两个陌生实体间的关系潜在挖掘。

    最后还有一点,【第五点】,关系的方向性

    当你去撩人的时候,你确定这是一段有效关系么?

    这就是关系的方向性决定的。

    回到第二点,倾向性属性的作用,

    双方没有共识,共认,就没有双向性,

    也就不太可能让这条关系实现描绘出来。

    可能因为你无趣,你碎嘴,你丑,你不贴心,

    总而言之就是那个让对立面的实体兴奋的倾向性属性没有正确树立起来。

    综上5点基于社交关系的分析,

    所以只要人存在,

    就会不停地冒出这个外露心声的意愿,或者在寻找相同意愿人的路上。

    下面,我大概了捋了捋,按社交产生的动因、当前产品有哪些、人在生存过程中会有哪些新心理寄托、和可能的新社交场景来写这个答案。

    一、人社交的动因大致有哪些?

    图片来自百度

    接以上内容对社交关系的分析,

    人在构建社交关系时需要最少一个倾向性属性来作为关系建立的推动力,

    这些倾向性属性如果对他们进行大致规整,

    我的寂寞心态需要排解

    我的生活品质需要提高

    我的工作焦虑需要缓解

    我的虚荣心在寻找露出的缺口

    :hi 若还有,请补充

    每个人都会具备以上特性的一点甚至占满全部,

    当她/他的需求出发点不一样时,

    就会有选择性地挑选自己接受的社交方式。

    做一个假设:

    人进行社交时,需求出发点是自身寂寞的排解,

    那么当人在进行自身寂寞排解的时候行为上会怎们低成本地去做呢?

    要么让一件事或一个东西来将时间低成本的消耗掉;

    要么找一个人进行言语上的沟通,

    或真实环境下的面对面排解。

    第一种情况下的用户具备懒的特征,

    能躺着就不会坐着,

    所以一些推荐算法的贴心服务就很好地服务了这些用户,

    让他们在海量的咨询信息中耗尽了时间,

    或者像短视频一样抓住人性当中的懒惰特怎进行时间上的狠狠剥削。

    最终让时把这种寂寞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性杀掉。

    第二种情况的人更具备猎奇心态,

    他们会倾向于去认识新的人,

    或去做新的事情,

    通过陌生人、陌生的环境下的猎奇心态和感官刺激,

    会让种类用户将寂寞排遣在陌生人社交当中。

    这种社交群体趋向在一个隐私安全的场景下进行一个陌生人沟通,

    它的根本需求是解决了自身的“寂寞”,

    这种寂寞浅层面表现为言语文字的“心里话”外露,

    驱动力再强一点就会发展成为在一个城市容器里寻找可约的对象,

    人只要寂寞,这类需求基本就会或深或浅存在,

    看你想言语上表露还是行为上勾搭;

    这种做的最出色的就是“约文化”下成长起来的app。

    没有别的意思,我觉得陌陌很成功,闷声发大财

    通过相同的分析方法,我们再举例看虚荣心下的社交

    人,当前拥有且具有一定稀缺性的资源,

    处于本性就会让这种拥有传播出去,

    其实传播的是自身的虚荣心本身。

    这种资源可以是外在的钱、车、房、甚至【TA】拥有的【!TA】(!表示取反的逻辑运算符)

    虚荣心社交场景下我们我们将参与者进行角色划分,输出者和接受者;

    我们的场景举例为旅游行业的内容生态。

    我们的旅游者角色在一定时间内设定到用户身上时,

    在恰当的地点,遇见恰当的景色,

    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举起手中的手机,

    5分钟后就有一条朋友圈出现在马蜂窝、或者微信朋友圈。

    最过分的是,虚荣心要求我们要对分享的内容进行美化,

    P图成了我们进行虚荣心包装的手段,

    一切都要美美哒,这是我们的虚荣心,就是要看起来美美哒。

    虚荣心一定程度上对平台app来说,

    不仅帮助了app进行用户活跃,

    还简介地对UGC的质量提升产生了帮助。

    所以我们看到了马蜂窝app今年的更新,

    信息流的构建,

    当然一张张美丽的相片,

    一部部大片似的视频,

    一篇篇精美的游记,

    其实都在对用户虚荣心最基本的露出满足。

    谁不喜欢将拥有的美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愉悦呢?

    作为接受者,精致的内容接受程度上有不少提升,

    所以这是一段良性的关系发展,

    输出者对虚荣心有要求,对虚荣心有包装,

    间接产出的这种分享对接受者来说也是一种美好事物的欣赏;

    除此之外,这种良性的社交关系还能勾引起接受者的同质心态,

    你会从心底对接受到的美好事物有相同占有的欲望,

    因为你又何尝不希望站在对立面的是自己呢?

    同理我们看品质生活下的社交和工作焦虑场景下衍生的社交,

    对物质生活不满,对精神生活不满,对情感生活不满,

    都会促使我们进行品质生活下的社交行动,

    在花田寻找情感寄托,

    在阅读中寻找精神发掘;

    在8小时的工作之下,

    对自己职业的焦虑,

    工作中的挫折衍生出职场社交,

    比如脉脉,

    给你提供的是你对更好公司,更好平台的向往,

    给你提供的是更好行业动态的了解,

    给你提供的是更优质人脉资源的发掘。

    再看看火极一时的小红书,

    这绝对是消费者虚荣心满地爬的一款app

    综上,最终其实都会归为以上集中4点需求出发点。

    只要社会这个大环境将人的存在环境做的足够细分,

    社交的应用场景就会有多细分,

    同样就会将人按照特真聚集到特定场景下的细分人群。

    二、相应的需求反馈产品有哪些?

    来自Google.com

    上面将社交动因的时候已经涵盖了一些例子,这段就简。

    陌陌在解决人寂寞的需求上,是真真切切让人觉得有诱惑可图,

    在这一阵营下还有探探,还有其他想法勾引你来,

    能帮你找到心声表露,或让约成为可能,

    这类产品首先在包装给你的使用感受上就给你灌输,

    我有妹子,或者我有帅哥,你来就行,不管是不是真有,

    它的产品特性需要它这么做。

    微信解决另外一种熟人场景下的社交需求,

    因为人们迫切需要一个更纯粹的社交环境,

    来与认识的人互动,

    所以定位与即时通讯的微信将此需求牢牢把控,

    当然他现在也面临被干扰的问题,

    职场噪音、亲友噪音越来越多,

    但因为它在沟通上的便利性,也可以进行社交屏蔽,

    所以人们还在忍受。

    脉脉、linkin等mapping职场:

    我片面上觉得这一类社交有一大优势,

    让用户更接地气地了解未曾就职过的公司,

    桥梁就是这类产品平台上用户的内容输出。

    提高招聘、求职的效率,

    用户顺道看看互联网动态,各家公司家长里短,

    这种场景下社交意愿较单纯。

    马蜂窝、穷游等mapping旅游:

    这类产品的社交更多的偏向于分享,

    关系输入项:上能满足人对当前看到或拥有的“资源”分享带来的虚荣心,

    关系输出项:上很大程度上撩动受众群体“出走”的心态,

    做到了非常好的社会人群细分,

    群体特征非常明显,

    当然还稍微沾带一点第一种社交场景的影子。

    还有被玩变味的婚姻社交,解决男女大龄问题,

    婚姻这个社交场景下的几个产品是真恶心,

    商业化变现和欺诈已经将社交属性完全浸没,不想提了。

    三、人在外在空间环境挤压下会培养什么样的新寄托?

    一脸茫然

    环境给生存之下的人构造越来越多的场景,

    场景在细分的同时创造了一个个细分的人群,

    他们的社交需求的满足可能会是社交这个需求挖掘的方向,

    宠物的、阅读的、整型的...

    比如:

    在阅读这个行业极其同质化的今天,

    个大阅读app产品大同小异,

    产品结构基本相同,

    除了版权资源外,

    你很难在他们之间找到差一点。

    (当然版权资源非常重要)

    用户很难发现一个新的,让他会心一笑的产品。

    但现在的阅读行业还是在资源互动,

    甚至都开始推出免费阅读的分支,

    这群阅读用户确实实实在在的群体,

    一个很清楚的细分人群,已经划分出来明明白白地摆在这个市场下,

    那这群用户有没有基于读书、阅读这一点的社交需求呢?

    为这群阅读爱好者服务的社交场景是否被挖掘?

    再比如:现在的高压高节奏的工作大环境,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家里养一直宠物猫,或狗,

    这种现象在一二线城市尤其突出,

    一家多猫多狗情况都很常见,

    为什么?

    因为人需要投体的温暖和安慰,

    人需要精神寄托和盼望,

    有一只等待自己回家的毛茸茸的猫,

    现在宠物对于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爱宠人群是否有心理社交的挖掘呢?

    针对这些群体他们的社交场景的需求是否有被满足的必要?

    四、可能的社交场景会被推出来:

    从校内网、QQ、到米聊、微博、微信、陌陌。

    整个社交领域的产品迭代一直没有停过,

    将来也一定会有泛社交的产品继续存在,

    或出现新的产品来挑战现在的社交产品平衡。

    但社交的方向更有可能有以下两种路径:

    1、特性细分领域下的社交产品

    这类需求点可能会更偏向于脉脉、马蜂窝、花田等

    在一个很具体的场景下,或者行业下来发展社交领域,

    因为行业的确定,所以导致产品的受众非常明确,

    也就是说用户细分已经存在且清楚。

    新的社交可能会出现在更多细分的行业或领域当中。

    2、社交本身作为产品的属性,附着在产品当中

    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专注于社交的新产品,

    它更多的是在厂商注意到自身服务的用户具有社交需求后,

    结合自身的产品,

    将社交的概念补充进来,

    而不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

    最后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

    这些社交场景越细分的,越有可能往线下发展,

    婚姻社交里做得还不算恶心的花田,

    给了男女线下相亲交流的机会,

    这并没有增加社交关系双方的负担,

    反而是一种关系增强的手段,

    或拓展更多关系的方法。

    旅游行业的马蜂窝、穷游、16番,

    他们同样给了这群旅游爱好者结伴旅行的机会,

    在结伴相识的过程中认识社交关系的另一边,

    这样来的更加真实。

    阅读呢?

    在线上培养足够的信任感,由官方组织线下读书会?

    或者线上阅读构建阅读兴趣小组,再发展的线下活动?

    宠物又何尝不是,

    线上产生内容进行自身对宠物的关心表露,

    相关宠物日常生活露出,

    宠物饲养交流,

    日常相关问答或百科的构建,

    甚至帮助宠物之间进行社交,

    此后,

    双方或者这个群体的人在一个线下的场景下面对面的社交,

    在这个特性的兴趣聚集下,大家都能基于这个兴趣点进行沟通,

    不然也不会形成这个社交的线上线下转移。

    在一个场景下,给用户一个兴趣点,

    让用户在这个兴趣点下能产生关系和互动,

    就是一个社交产品该做的事情。

    微信公众号:Hi大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答:下一波社交产品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gv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