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乡村的邓老师大名叫邓仰清,已从人民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了近三十年。今年90岁的他,满头银发,削瘦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上衣口袋上仍和退休前一样,总插着一支钢笔。他在我们家乡,可是位妇孺皆知的人物。
认识邓老师的那年,我还在穿开裆裤。那时的邓老师在麦元村的小学当老师。
我的家乡方圆50公里左右,共有12个行政村,其中平原村9个,高山村3个,近4000户,10000余口人。我们村就200多户,1000多口人。麦元村离我们村4公里,处在全乡的中心。
邓老师家离学校1公里,下完课后他并不回家,而是蹬着辆28寸的永久脚踏车在各个村庄里巡逻。他巡逻的目的是逮辍学、失学适龄儿童。当他看到田间地头或路边溪沟有适龄儿童,在干农活或野玩而没去上学的儿童,见一个逮一个。有的押送到家了解情况,有的遣送回学校继续上课。
我知道被他逮住的有水清和大绍,他们被邓老师逮住后都重新回到学校。
水清和大绍在我们村属于比较特殊的家庭。
水清父母生了水清她们7个清一色的女儿,水清以下的妹妹名字都带“娣”字,秀娣、宝娣、招娣等。他父母要生一个带把的来传宗接代的信念坚定无比。但他们的严重超生,已成为乡里违反计划生育的钉子户,乡计生办想方设法要抓住他们,一旦被抓,必定是结扎手术伺候,传宗接代之门永远关闭。为了生第8胎,他们只得与计生办打游击战,东躲西藏,最后实在没办法,躲进了深山老林,不知道在那里野合多少回,第8胎的种子才落地生根。因此,水清上学时就被耽误了,我们8岁上学,她10岁才上学,上了两年又辍学了,跟着奶奶在家里帮助带着一串的妹妹。邓老师不厌其烦地上门做水清奶奶的思想工作,请老太太务必克服困难,让孩子去上学。精诚所至,水清终于上到小学毕业。
大绍家则相反,他父母生育能力超级厉害,一生生了他们6男3女9兄妹。大绍最小,家里经济不堪重负,9个兄弟姐妹不说衣襟褴褛、饥寒交迫,在吃饭的时候确实让他父母发愁,一碗菜刚放下桌,转个身就剩一个空盘子。众多的兄弟姐妹,也影响了大绍姐姐的婚姻,虽然她们长得清秀水灵的,很多优秀的小伙子看到今后庞大的亲戚团,光礼尚往来就是很大的负担,只好望而却步。父母亲已交不起大绍的学费,只好让他辍学在家里。邓老师见此情况,二话没说,从自己的工资里为大绍掏了学费。复学的大绍也珍惜机会,在邓老师的长期帮助下,读到了高中毕业,虽然高考落榜,但大绍回到村里,后来当了村主任,带领乡亲们科学致富,把所学知识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在邓老师巡逻“抓现行”和“抓落实”双管齐下下,我们村里的学龄儿童做到了一个也不能少,70年后的这一代,村里没有一个适龄儿童低于小学文化的。
乡村里的人民教师寒、暑假里的邓老师仍旧忙,忙什么?忙着走村串户办识字班,抓扫盲。
上识字班识字扫盲的对象多是妇女,孩子放假都在家,妇女准会饭点前回家煮饭给孩子吃,所以邓老师这时候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一抓一个准。
识字班办在村小学,大人白天得干活,上课只能是晚上,所以扫盲班也叫读夜校。有一天临近午饭时间,邓老师到我家里动员妈妈。
“邱天妈,晚上到识字班认字呵!”
“我一个站灶台的,学那干嘛!”
“不行哦,一字当门槛怎么行,要给孩子带个头哦。”
“晚上等我摸完活去吧!”
“不要去晚了。”
“邓老师馌昼(馌,音同页,方言吃的意思,馌昼就是吃午饭)完再走!”
“下次,下次,今天还有事哦。”
邓老师顾不上妈妈的热情挽留,急急忙忙地去抓下一家文盲妇女了。
时候差不多,人家拉他吃饭,他都是推说没时间,饿着肚子蹬着脚踏车回家,匆匆吃完饭后干农活去了。
我有跟着妈妈一起去上了两次夜校扫盲班,邓老师一个人既是校长也是教员。他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先在花名册上对没到的妇女做记号。然后用方言和普通话双语讲课,从简单的日常用语“吃饭、洗手”和“1、2、3、4”开始教起。上夜校妇女有的带着还没断奶的孩子,坐在下面边听课边喂奶,有的还带针线在底下干,交头接耳的妇女也不少,一会儿小孩子哭闹,一会儿大人哄孩子,课堂秩序比较乱。邓老师讲一会儿课,就要耐心地维持一下秩序,尽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妈妈上了邓老师的几次夜校,认得了自己的名字,普通话的基本口语也学会了一些。妈妈很高兴,多次跟我们说是邓老师帮她擦亮了眼睛。
夜校下课后已是晚上9点,没月亮的时候,农村的夜晚漆黑一片,邓老师都是一路摸着黑回家。我们村到他家一路平坦,还算好。他到那安坪、营前、山峰这3个高山村,坡陡弯急,险象环生,月黑风高夜下课回家着实让家里人替他捏把汗,他总是安慰家里人说没事没事。
但还是发生事了。那是一次上山峰村去上夜校发生的一个意外。山峰村故名思义,是山的顶峰,海拔300多米,是全乡海拔最高的一个小村庄,分有两个自然村落,不足100户,人口近400人。山高路险,一条坑坑洼洼、又弯又窄的林业公路沿着山势蜿蜒而上,脚踏车只能从山脚下推着走才能到达村庄。交通的不便,致使村里的文盲特别多,有的老人甚至一生都没进过城,最远也就是赶圩时到过乡里。这里也成了邓老师最牵挂的地方。
邓老师那天上山峰扫盲出发时,天空下起了大雨,他戴上斗笠,抓起一件棕衣往身上一披,推着脚踏车要出门了。他老伴见天气不好,把他拦住,劝他别去了,换个时间不行吗。邓老师坚持要走,他耐心地对老伴说,夏天的雨一下子就停了,但夜校时间己经定下了,乡亲们都会来,如果他这个老师没到,就是失信了,下次乡亲们再也不会来上课,扫盲就扫不下去了。
老伴见拦不住,只能让他去了。
雨中的山路泥泞不堪,邓老师推着脚踏车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峰走。到山峰的时候全身都湿了,他顾不上休息,立即给乡亲们上课,让乡亲们深受感动,下课的时候,雨仍在下,乡亲们挽留他住下。当时没有电话,邓老师怕过夜老伴担心受怕,坚持要回家。
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团漆黑,雨水浇注的路面湿滑糊烂,邓老师小心翼翼、歪歪扭扭地骑着车下行着,好不容易平安的过了营前村。到安坪村路段时,电闪雷鸣,雨越下越大,视线模糊了,在一个转弯陡坡的地方,脚踏车失去了控制,邓老师连车带人摔到路下面,还好路下几棵杉树把他的人和车挡住了,但一根树杈把邓老师的左手臂给刺破了一个大口子,顿时血流不止,鞋子也飞了,车链条也断了。邓老师忍住剧痛,慢慢把车拖到路上来,打着赤脚,咬牙一路坚持,推着车踉踉跄跄走了3公里。回到家己经深夜12点多了。
看着一身血水和泥水的邓老师,她老伴伤心地哭了。
乡村里的人民教师后来,国家实现了义务教育,扫盲的使命完成了。早已退休的邓老师可以在家里颐养天年。但邓老师说不能休息懈怠,可以做的事还很多。于是,他依旧蹬着老28寸永久牌自行车走村串户,挨家挨户磨嘴皮,宣传殡葬改革,移风易俗、革除陋习的工作。他别出心裁的宣传工作是结合自己过生日时开展的,每逢生日的时候,他请老人跟他一起过,给来的的老人每人发一个小红包,人到齐后,请一名学生来讲课,讲的是厚养薄葬、好学家风等传统优秀文化,课后散去,不搞吃吃喝喝。他还在古稀之年立下身后事,他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两手空空来,安安静静走。交代亲友们到时他去世了不要哭,不要搞游行,直接拉去火化,能最简单就最简单。当时在我们乡村觉得邓老师这样的丧葬理念非常超前,甚至是惊世骇俗的,在乡村老年人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邓老师作为乡村的名人,其带头的示范效果也非常明显,为殡葬改革推动起了很大正面作用。
进入21新世纪后,计划生育和那些遗风陋俗在乡村基本都扭转过来了,新气象已经蔚然成风了。大家都认为邓老师应该可以停下来了。可邓老师说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人活着就会有事可做,做事的两只脚永远都是在路上。
他看到家乡很多人在外经商开小吃,乡村剩下的基本就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大家戏称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邓老师发现了很多问题,男人在外面挣钱,妇女在家有钱花却没事干,经常聚在一起打麻将,“刺激”越来越大。留守儿童问题更令人担忧,辍学在游戏机店打游戏,几天几夜不回家,再大点跑去吸毒,最后走向违法犯罪。有的老人无人照顾,有个头疼脑热的哭天喊地没人应。
邓老师又拿出当年扫盲办夜校的劲头,只不过脚踏车换成了轻便摩托车,效率大大提高了。只要看到扎堆打麻将的妇女,就苦口婆心地劝她们的在孩子面前要做好榜样,打麻将不要打“刺激”,要打就打“卫生”麻将,要尽量少打,腾出时间看看新闻、多看看书,有点精神生活。对于有问题的留守儿童,他一边找到家长告之实情,一边找村委领导和学校,通过多方的关怀,尽可能地把孩子从危险中拉回来。对于老人,邓老师多从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关心和帮助。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邓老师经常巡到我家,和我父亲拉家常,嘘寒问暖。父亲常常对我们说,做人就要像邓老师一样,心里想着别人,一辈子做好事。父亲去世的时候,时已87岁的邓老师还特地跑来吊唁,给我们说了许多暖人心的话,令我们兄弟姐妹非常感动。
邓老师很爱对一些老人群体发红包,只可惜对方不会用微信接收。他只能面对面给他们发现金红包,他去看望患病住院困难、特困、五保户老人时,总会给他们发个50、100元的红包。遇见90岁以上的“老寿星”,则每人发个50元的“高龄老人慰问金”红包。这些红包钱都是从他自己的退休金里发出来的,有人对此很不解,邓老师仍旧笑着说:“家有良田千顷,不及行善。”
乡村里的人民教师邓老师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发现对老人光光面上的关心是远远不够,应该要更深入些。当然他对老人内心的想法和需求是有深刻体会的,他认为老年人要的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有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因此,他心里一直在琢磨着破解的招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在乡村里办老年学校。
老年学校开办之前,邓老师自己先到县里老年大学学习,他说:“要给学员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他学了英语、电脑、写作、诗歌等。期间写下的文章、诗词30多篇(首)还在省、市各类报刊上发表。
万事开头难。办老年学校缺资金、场地和设施,这些困难都没有使他退缩。他先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剩下的困难和问题他上窜下跳,四处“化缘”,感动了很多人,不少人主动参与帮助,困难得以逐步解决。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2005年重阳节,他的乡村老年学校终于成立了。
在村里办老年学校,这至少在全市是件破天荒的事,立即轰动了全市。这一年,邓老师78岁。
邓老师自己备课,自己授课,既当“校长”,又当“教授”。仍像夜校时上课一样采取“双语教学”,先用普通话讲一遍,再用方言讲解一遍,不同的是夜校上的是“a、o、e”“一、二、三”,现在他上的是《向生活习惯要健康》《弘扬孝敬传统,营造和美家邦》《〈弟子规〉解读》《家教严者,子女成才》等。刚开始来的学员才20多人。邓老师又是采取走村串户拉人的招数,骑着电动车到各个村庄挨家挨户“家访动员”。上课时,他自备奖品,对认真听讲的学员奖励一块肥皂或一袋洗衣粉,来听课的学员数逐渐增多:五、六十人,八、九十人,百余人……。到了后来,因家里有事耽搁迟到的,教室内学员爆满,无隙可进。只能无奈地坐在走廊上,当老年学校的“旁听生。”
乡村里的人民教师邓老师还觉得自己知识不够,从县城聘请水平较高的老教师、老医师来讲课。给老人上了《健康在人不在天》《华尔街风暴席卷全球》《高血压的病因与防治》,许多小时候没机会上学的老人,在老年学校里体验了当“学生”的感觉。老人们开心地说现在不愁吃、不愁穿,邓老师送健康和送快乐真好。
最近,精神文明办在推选“身边好人”,邓老师作为被推选人进行网络投票,举办方其中一段介绍他的文字令人很感动。这段话是这样写的:“一个人只做一件事,或者只坚持一段时间,是容易的,但是一个人能长期以往,一以贯之地朝着一个远大的目标不懈努力着、奋斗着,那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可邓老做到了。”
一个历经新旧社会的耄耋老人,早已看尽一切人事冷暖,对于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他来说,这小小的虚名,投票竞选成败与否,算得上是得是失吗?他的大德善行早安在乡亲们的心里了。
年纪大了的邓老师越来越爱笑,而且笑的声音越来越大,表情越来越天真。当有人问他开心健康长寿的秘诀时,他仍笑眯眯地说出秘诀就是坚持读书学习、坚持服务老龄事业、坚持关心下一代、坚持服务公益事业、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不,邓老师一大早起来,先把家门口的那条长长的村道扫干净,他这种特殊的“活动筋骨”养身大法已经坚持了几十年。松筋活骨后的他习惯地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刷刷朋友圈,然后坐在电脑前上网看一下天下大事,再往微博里拍拍砖、灌灌水,开心地笑了几声。
邓老师吃过早饭,又骑着电动车到路上了。
乡村里的人民教师(写作原因:为什么要写邓老师的故事?因为邓老师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有文化的他知道怎么喊口号,但他只有行动。几十年如一日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善举,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人。他活到老、学到老,孜孜求索的精神有力地鼓舞和激励着周围的人。我觉得我应该为他写写。这写写不正是传播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美德吗?)
网友评论
尊重教师!
向邓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