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笔记: 武志红老师的心理课婚姻育儿
学习笔记:武志红的心理课|关系01|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学习笔记:武志红的心理课|关系01|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作者: 进化的鱼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09:47 被阅读13次
学习笔记:武志红的心理课|关系01|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

性格的形成阶段在三岁前,三至六岁也对性格形成有较大影响。这这六年里形成的性格,要伴随我们一生。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原来是有心理学理论的支持的。

中国家长并没有根据孩子年龄,调整沟通教育方法的意识,我也没有做到。我们习惯用一以贯之的教育方式,有用中式的严苛教养方式的,也有坚持西化散养模式的,也有用中西模式糅合运用的。

以前我在儿童教育这个问题上,是有坚定立场的,坚定支持更西化的教育模式。其实现在来看,抱持一种固有的教育模式,本身就存在问题。

教育模式,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他性格的形成趋势灵活做出调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律,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摸索践行,才能让孩子的形成更加健康的性格。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去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他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

这种投射,是无意识的。不仅我们对“投射”这个动作本身,没有意识,我们对投射的内容更是从未曾想过。

我们心里想的,只有“对”和“错”,用这两个标准去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去评判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却从没意识到,我们制定对错标准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严谨的逻辑推理,支持我们这个对错标准。

遗憾的是,我们仅仅是非常感性的,凭借六岁前形成的关系模式,在对人和事评判对错。我们找到的所有支持这一“对错标准”的理由,其实都是牵强的,因为关系模式本来也没有统一标准,所以根本不存在“对”与“错”。

可怕的是,我们还非常乐于根据自己的关系模式,指导他人。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存在那么多的“苦口婆心”和“忠言逆耳” 。把自己认为对的关系模式,强加给他人使用,必然遇到抵触。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在新的关系中,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对方也想重复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两个人会持续地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与大家的关系模式上存在共性,但在与某一单一个体的关系模式上,会因对方固有的关系模式而做出微调。

在“识人”时,要同时关注共性和特殊性这两个方面,要能够把这两者区分开,不要因为特殊性的干扰,而影响到对共性的提炼。

如果一位精神分析师,对人际关系中的复杂动力特别清楚,并且也通过长期的被分析,而充分疗愈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那么,他就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走向疗愈。于是,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表达: 性格,在关系中疗愈。

想要“识人”,先要“识己”,想要“助人”,先要“自助”。

在对自己还没有充分了解,并解决自身所有问题时,就急于去分析甚至帮助别人,都是不理智的,甚至是危险的。对自身,对他人,都是一种不负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笔记:武志红的心理课|关系01|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nk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