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序言
现在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人甚至已经将它称之为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无论是上班工作、外出旅游,以及日常的衣、食、住、行,手机都与我们形影不离:
• 我们会用手机来与人保持沟通,比如打电话、发微信。
• 我们会用手机来记录生活的每一瞬间,比如拍照、录视频、录音。
• 我们还会用手机来获取外部的各种信息,比如看新闻、看朋友圈。
等等的无数事情,我们已经变得貌似完全离不开手机了。
你知道你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多少吗?你每天会点亮多少次手机屏幕来使用手机吗?
2016年,360手机用户调研中心发布了《智能手机依赖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手机使用时间统计 解锁屏幕次数手机使用时间:高达12.4%的人士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6小时,属于重度依赖手机人士。而降低标准的中度使用者(每天使用2-5小时),占比达到57.1%。同时有近一半的人过了半夜12点还放不下手机。
解锁屏幕次数:指的是输入密码进到手机桌面的状态,不包含只是点亮屏幕看看时间。数据显示,这个动作平均每天就要做122次。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察觉已经解锁过多少次手机。而根据调查,有重度用户每天解锁屏幕高达850次,平均每小时35次。
从以上报告可以看出,一般的普通人,非睡觉时间的1/3甚至一半时间,都在随时使用手机。我们的时间,已经彻底被手机绑定了,从而变得异常碎片化。
再看一个例子。
你一定曾经遇到过下面类似的情况。某天,你想要上网(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查一个问题,比如半个月之后去旅游的机票价格如何,于是你打开了某搜索网站,首页加载后,你看到了首页给你推荐的信息流内容,几幅漂亮的图片或者标题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于是你点击进去了,然后,你看完了这篇内容,文章底部,网站又给你推荐了另外几篇相关的内容,于是你又打开,继续浏览,不知不觉,你看了二十多分种,突然你想起,咦,我不是要查机票的吗?这时,你才打开某机票网站进行机票查询。本来可能也就5-10分钟可以搞定的事情,你一共花了三四十分钟。
时间已然是我们每个人最稀缺的资源了,然而现实中,我们却经常遇到包括上面的手机带来的时间占用和碎片化、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注意力诱惑,从而使用我们失去了注意力的专注,影响了我们学习、工作的高效输出和成果。
我们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难以专注?成功人士是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专注力的,他们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阅读了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这是今年9月份上市的一本职场时间管理和专注力管理的书,它的豆瓣评分是7.9分。
02. 作者介绍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热卖书作家。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纽波特还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热卖作品。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是纽波特2016年的职场畅销书,他在书中也提到了四个关于人生和职场的规则,包括:规则一、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规则二、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规则三、幸福来自于自主力;规则四、使命感带来意义。教你一步步获取自己的职场资本、自主力、使命感,让你从探究自己是谁、工作意义是什么、正确的工作是什么中解脱出来,通过努力创建属于自己的一切。
03. 评价
《深度工作》一书,从大量的研究实验和案例出发,包括心理学家、作家、企业家、总统名人等深度工作和深度学习的案例和实验,为作者扎实的理论和方法准则提供了通俗地论证和支撑,从而为读者破解了深度工作的秘密,并且提出了掌握高效时间管理和专注力的四个核心准则。
04. 核心内容
这本书的结构很清晰,一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重点是讲解深度工作的内涵、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提供了四个实践的准则,指引读者如何具体落实深度工作的方法。
在该书的引言部分,纽波特为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深度工作、浮浅工作进行了定义:
配图来自 calnewport.com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心理学家荣格为了实现心理学研究的突破,他在树林中建立了一座塔楼,用于深度思考和工作,这个隐居住所没有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利用这个深度思考的场所,他产生了惊人的独创性成果,成了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然而,在网络时代,普通工作者越来越多用浮浅工作,我们不断地收发电子邮件、不断被各种电话、会议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和思考,难以实现深度的思考,从而工作时间变得支离破碎,因而难以得到很好的工作成果。
第一部分:深度工作的核心理论
核心理论从黄金思维圈的WHY出发,从三个维度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深度工作。
1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纽波特在书中列举了现实中的三种赢家,分别是高技术工人、超级明星、资本所有者。这里简单做个类比说明一下他们分别代表具体什么样的人。
高技术工人,是指能够熟练使用愈发复杂的机器,创造出有价值成果的人群。比如书中提到的西尔弗,是位能够大数据分析和预测的技术高手。
超级明星,其实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个人IP,即在某一领域有独特的能力优势,从而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这些超级明星存在胜者通吃的现象,即在一个特定领域,处于头部的超级明星往往是消费者的首选。
资本所有者,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指拥有较大的资金者,他们可以进行科技投资、企业并购等活动。
以上三类人群,是深度工作者的目标。那如何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纽波特认为需要重点锻炼两个核心能力:
1、迅速掌握复杂工作的能力。
2、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最后,阐述了深度工作的两个核心价值:
价值一:深度工作可以帮忙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要做到深度工作,就必须汇聚专注之光,通过刻意练习,进而达到聚精会神的状态,最终攻破困难的目标。
价值二: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书中例举了《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的作者格兰特的案例,格兰特是一位高产的学者和作家,他在正为正教授时,已经发表了60多篇同行评审论著,以及成功课这本畅销书。他之所以能够如此高产,是因为他在订立目标之前,就研究了如何深度工作的机理,并且通过正确的时间管理方法、专注力管理法则来进行实践。
2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在每一位职场人士的现实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我们很难得到长久的深度工作的机会。经常面临的3个影响深度工作的理念有:开放式的协作办公环境、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社交媒体影响。
3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深度工作,在信息时代也可以产生如工匠精神一样的满足感。纽波特从神经学、心理学、哲学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通过神经学的实验和理论证实,个体的大脑,是根据所关注的事物来构建精神观的,因此,我们可以努力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从而获得对应精神世界的引力和重力,最终形成全神贯注的能力。
心理学的论证方面,纽波特引用了《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的作者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实验内容和结论,最终得出:深度工作可以产生心流状态,心流可以产生个体的愉悦、深度满足感。
哲学的表述,相对高大上,直接引用书中的结论表达: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
配图来自 calnewport.com第二部分:深度工作的四个准则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准则一的第一步是要选定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纽波特将它概括为四种深度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它适合的群体的特点是,个体的贡献是可以个体化的、实在的、清晰的,最好的例子是作家,他们通过个体就可以完成明确的产出——书稿或者文章。禁欲主义的主要方法是,优先深度工作,在完成目标任务之前,拒绝任何浮浅的工作,甚至拒绝与任何人的沟通和交流。
配图来自 calnewport.com双峰哲学:双峰哲学我给它另一种形象的说法,叫做“闭关式+出山忙碌式”工作法,也就是把时间分成两块,一块用于完成深度工作,另一块用于完成一些相对浮浅的工作。双峰哲学认为,闭关式的深度工作时间周期,至少应该是一整天,而几个小时则太短了。
节奏哲学:上面讲到双峰哲学是时间颗粒至少是天,节奏哲学其实将时间颗粒更小化,将双峰哲学应用到一天,就是节奏哲学的方法。现在一些精进的学习者,都在使用节奏哲学的方法,比如早上通过早起,在上班前利用一到两个小时进行深度思考和学习,上班时间则完成一些相对浮浅的工作,下班后,则又转入深度工作模式。所以,节奏哲学适合大部分的上班族。
新闻记者哲学:该种模式叫做碎片化哲学,更能大家更容易理解。就是在一天的日程当中,通过见缝插针的方式,随时进行相对短时间的深度工作,通过将很多零散的时间积累式地应用到深度工作上。新闻记者哲学模式,一般人很难做到,需要个体具有很强的个人自控意志力。
准则一的第一步,即选定了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哲学模式后,第二步就是通过习惯化锻炼,使自己将该哲学模式固化到大脑。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作者马森·柯里在《每日仪式:大师们如何工作》一书中,研究了161位大师的日程安排,包括画家、作家和作曲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和其他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中借到可以借鉴使用的习惯,并通过刻意模仿和练习,内化成自己的方法。
对于深度工作习惯的培养,纽波特引用了《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的方法:
原则1:聚焦最重要目标——要事第一,全神贯注
原则2:关注引领性指标——分解目标,落实行动
原则3:坚持激励性记分表——记分衡量,一目了然
原则4:建立规律问责制——实时跟进,贯彻始终
最后,纽波特也熟知稀缺理论的核心思想,即要为我们深度工作的管道设立合适的余闲,即我们要学会适当的休息,给自己一段安逸的时光。安逸时光可以提升我们的洞察力,同时也可以补充意志力。因为意志力在持续的深度工作中,容易被消耗殆尽。
准则二:拥抱无聊
这个准则我觉得换成「拥抱专注」可能更好。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都是专注的榜样。比如,犹太社团成员,每天早晨的晨读学习小组活动,亚当·马林通过加入这个学习小组,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鲍尔斯在他的《哈姆雷特的黑莓》一手中提到 了网络安息日的建议,通常是每周一天,让自己摆脱网络,拿出这段时间来进行静处和反思,让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平时盯住网络屏幕时所失去的东西。
今天早上,我在家里阳台静坐时,竟然听到了地面叶子被风吹得哗哗流动的声音,我想,这样的感觉是平时我所难以听到的,这段声音,让我感知了秋天已来,生命的轮回和转换的关系。此刻的读者朋友,你或许也可以放下手机,远离电脑,将你的眼睛和耳朵交给大自然,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通过放松和冥想,将神经放松后,再集中到自己的当下工作或学习进程上,你会获得更加高效的状态。
配图来自 calnewport.com在准则二中,作者纽波特也详细了描述了记忆宫殿法的使用,通过训练记忆力、专注力,你将进更快地进入深度工作的车道。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大家好像已经完全离不开它了。在本文开始关于手机的使用时间上可以看出,有很多人的时间已经被手机,以及手机上的社交APP、手机游戏所绑架了。本书提出的远离社交媒体正是应用这一现象的方法,通过远离社交媒体,将我们失去的时间、专注力争取回来,更多地投入到深度工作和学习中去。
配图来自 calnewport.com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使我们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那就是万一我们不及时浏览一下媒体的信息和资讯,仿佛我们就会错过很多机会和收益,于是社交媒体让很多人都上瘾了。
简书签约作者弘丹老师曾经也尝试过远离社交媒体,她写了一篇《卸载微信的十天里,我做了什么?》。2017年6月初,她卸载了微信,十天之后,又重新装回了微信。她在卸载微信的那十天,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做了很多以前可能没办法完成的事情,主要包括:
1. 一口气读完张爱玲的小说。
2. 一口气看了8部电影。
3. 修改10万字书稿一遍。
4. 自由书写了近4万字。
5. 连续跑步50公里。
6. 朗读《Born to Win》文章23篇。
7. 开始执行日课。
普通人可能不一定要完全远离社交媒体,但是合理控制自己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并且通过一定的工具,比如番茄时间管理软件,训练自己的专注力,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试试看吧。
准则四:摒弃浮浅
浮浅工作是相对事务性的工作,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完成,也不会产生太多创新性的价值。一份不需要深度工作的工作,不可能使你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取得成功。所以职场人士,应该想办法转到型到一个重视深度工作的岗位,提升自己的晋升价值。当然,完全摒弃浮浅工作,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是划分好用于深度工作、浮浅工作的时间分配,通过良好的日程管理,将时间利用到最高效。
配图来自 calnewport.com05. 源泉—知识拓展:延伸的书单和资料
1、作者「卡尔·纽坡特」其他四本书:《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是写给每一个职场人的醒脑剂,也是在“鸡汤”和“鸡血”盛行之下对工作和人生的深度思考和探寻。这本书给正在思考工作方向的,对于现状不满意的,想要勇敢改变的读者群体,将改变你看待人生、职业、幸福的方式。
豆瓣评分:8.1分。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其他三本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类书籍:《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建议大学生朋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阅读。
2、《每日仪式:大师们如何工作》(英文名: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
作者马森·柯里研究了161位大师的日程安排,包括画家、作家和作曲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和其他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向大师取经的好书。这本书只有英文版和港台繁体版,希望有出版社翻译成简体中文,让国内读者尽快可以看到。
知识链接:《深度工作》准则一中的建立习惯化的动作,参考了本书的案例。
豆瓣评分:英文版《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8.2分,《创作者的日常生活》7.7分。
英文原版《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 港台版《创作者的日常生活》3、《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美] 尼古拉斯·卡尔
卡尔在书中开启了人们热切渴望的期盼源泉,让人急于弄清楚互联网是在如何改变我们的。卡尔同时也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卡尔让人心悦诚服地认识到,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印刷图书如何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大化、消费最大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豆瓣评分:7.6分。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4、《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 [美]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创造力》一书是“心流之父”、积极心理学大师希斯赞特米哈伊历时30年潜心研究的经典之作。他访谈了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分析他们的人格特征,以及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流”体验,总结出创造力产生的运作方式,提出了令每个人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充盈的实用建议。创造力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来自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以及该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对于创造力的观点、产品或发现,这三者都必不可少。
知识链接:《深度工作》一书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工作与心流的关系,参考了本书的思想。
豆瓣评分:8.4分。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5、《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引爆点》、《异类》、《眨眼之间》均创造了书市神话。《纽约时报》更是把格拉德威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称为“格拉德威尔效应”(Gladwell Effect)。
《异类》带我们走进了成功人士的世界,意外揭开一连串令人惊异的统计结果。首先,那些奇才异类得感谢机遇的眷顾。另外,他们的成功还需要上辈人的文化熏陶,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中国人的数学优势得益于中国人种植水稻的勤劳精神和汉字读音的简洁明了;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较高的飞机失事率,也是由韩国上下级之间过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的。怪才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异类》带领我们找到了成功的根源,发现了更深刻的成功契机,也为社会变革带来新的启示。
豆瓣评分:8.1分。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6、《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 亚当·格兰特
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目前在该校教授组织行为学课程,他是成功研究和工作领域研究的顶级学者。亚当·格兰特在他划时代的著作中展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和别人打交道。他发现,我们大多数人能被划为三类:付出者、互利者和获取者。获取者只关注谋求利益,互利者愿意等价交换可预期的好处,而付出者则是不同寻常的一类人:他们乐于分享,不求回报。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一书中,格兰特一反直觉地指出,最善于付出的人才是最成功的人。
豆瓣评分:8.0分。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7、《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 [美] 罗伊·鲍迈斯特 / [美] 约翰·蒂尔尼
《意志力》的两位作者强强联合,罗伊•鲍迈斯特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发表450多篇科学论文,一直是世界上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心理学家之一。约翰•蒂尔尼 《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作品曾经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物理联合会颁发的奖章。
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后天因素中,意志力排在第一位。《意志力》指出,一旦养成了正确的习惯,找到了适合的方法,自控就会更容易一些,人们就只需要较少的心智能量来回避诱惑。
豆瓣评分:8.1分(第一版)
《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8、《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 [美]克里斯•麦克切斯尼、 肖恩•柯维、 吉姆•霍林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内容简介:高效执行4原则是富兰柯维公司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历时15年,经141个国家检验的达成目的的方法论,可以帮助组织、团队、个人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达成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这些原则包括:
原则1:聚焦最重要目标——要事第一,全神贯注
原则2:关注引领性指标——分解目标,落实行动
原则3:坚持激励性记分表——记分衡量,一目了然
原则4:建立规律问责制——实时跟进,贯彻始终
知识链接:深度工作的准则一,即「工作要深入」的具体方法。
豆瓣评分:8.1分。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9、《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 威廉·鲍尔斯
网络让我们与整个世界处于连线的状态,世界上的任何人与我们可以“一线相牵”,这些本是好事,但是,电脑、手机、MP4、PSP等构成的“屏幕”(screens)世界也让我们失去了本真的生活状态。处于数字时代的我们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一种传承已久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用一个词概括起来,就是“深度”: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深度,关系的深度,工作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度……
我们向这些“屏幕”妥协得太多了,我们因为数字技术背负过多的信息,我们因为数字技术变得人情冷淡,因此陷入缺乏思考的浅薄的年代——鲍尔斯称之为“数字极端主义”的时代。
要在数字时代找回真正的生活,我们不妨回到过去,阅读哲人们的历史:从柏拉图、莎士比亚到富兰克林,再跨越到马歇尔•麦克卢汉……而作者的利器就是用这些大人物的思想,贯穿我们的生活“琐事”,告诉我们如何从这场数字时代的生活危机中金蝉脱壳。
知识链接:《深度工作》的“网络安息日”内容来源参考本书。
豆瓣评分:7.7分。
《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10、《如何度过一天的24小时》 阿诺德・贝内特
阿诺德・贝内特,英国一位多产作家,共写了30余部小说、数册短篇故事及13本剧作。《老妇人的故事》使他一跃而为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名列20世纪英国小说名著之林。
《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是作者的非小说类作品之一,它以其清新幽默、切中要害的笔触向我们表明了一个人如伺靠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本书被誉为“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经典之作”。它不是一些关于利用时间技巧的简单堆砌,而是刻画了一些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画面,让你感到“他”是如此可恶,因而痛下决心予以根除。
知识链接:《深度工作》中总结到,将工作八小时之外的16小时,看作一天中的一天。该思想来自这本书。
豆瓣评分:8.0分。
《如何度过一天的24小时》11、《The Tyranny of E-Mail》(中文翻译为:电子邮件暴政) Freeman, John
John Freeman是美国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他提出的研究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甚至思维方式。现在,电子邮件是一种爆炸性的现象。大量的信息不停地传递,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电子邮件意味着现在的工作占据了家庭时间和办公时间,进而降低了每个人休闲和思考的时间,并使我们与过多的收件箱的无休止的孤独的战斗。他提出了一种更慢、更微妙、更重要的交际方式。
知识链接:《深度工作》中准则4摒弃浮浅,提出了针对电子邮件暴政的解决方案,认为我们对电子通讯的控制力可以比自己的想象更强。
《The Tyranny of E-Mail》12、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的学习黑客博客
http://calnewport.com/
附:
本文在读完《深度工作》一书后,梳理了作者在书中参考和提及的相关书籍,是一次从作者的主题阅读的逆向过程出发,找到作者的原始知识链接的出处,从而为思考作者的整本书的知识图谱建立更丰富的源头素材。并且为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相关知识体系,提供对应的依据。
建议本文的读者朋友,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尝试上面的方法。欢迎一起交流,并完善本文的方法。
近期热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