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大叔说:如果每天都在重复过去,没有改变,不过是用数量的累积去感动自己。
1.在擅长的基础上,变得更好。
二姐有个非常勤快又能吃苦的朋友,每年有20万的薪水属于钱多、活少、离家近的类型。
但他执意辞职去创业,要开包子铺。
做餐饮的二姐告诉他,开包子铺是忙碌又劳累的工作,与他以前的工作相比,得吃更多的苦。但他坚信自己可以做好。
他选择把包子铺开在医院里。二姐劝他说,谁会专门去医院买包子?人员流动性相对封闭,对生意有百害无一利。
虽然他把包子馅料做的很好,面发的也好,包子的味道也好,但生意却很不好。
辛苦一年后,包子铺没有了,积蓄也没有了。
虽然创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但把所有积蓄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风险是很大的。
如果在自己擅长的基础上去改变,成事的机率会更大一些。
空有一腔热血盲目地向前冲,极有可能血本无归。
2.“知道但做不到”,如何改变?
很多人都有“知道但做不到”的感受,我们知道如何做会更好,但却做不到。这说明我们的内心有两个互相冲突的需求。
我开通公众号一个月了,内心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我的文章,也希望自己的观点可以影响更多的人,这是我的真实需求。
我也知道发朋友圈就是很好的宣传方式,但又担心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害怕别人的议论,因此我不敢发朋友圈。这是自我保护的策略性需求。
真实的需求驱动着我写更多、更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希望能得到正向反馈。但策略性需求又阻止我得到更多的,可能包含负面的反馈。
面对这种冲突,又该如何改变?
我决心先发一条试试,试一试又怎样?
当我迈出这关键的一小步,发现有同事关注我了,虽然她什么也没说,我却感到莫大的喜悦,感到无声地支持。
自己最初的担心和恐惧并没有发生,是自己陷进自己织好的恐惧的网,被困住了。
一个小行为就改变了最初的认知,这一小步中,蕴含着更多的可能。
可能会有朋友受我的影响,因此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生活记录呢。
3.“未知”面前,听听不同的观点。
我关注的一个号主,启动了一个新项目,但却无法推进下去。
前期她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创业,相对是很顺利的。
面对未知情境,她的方法是找到认知范围内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逐一请教,然后汇总形成自己的方案。
但这次却不灵了,因为她的项目没有现成的案例,而且市场上收集到的多是负面消息,陷入僵局的她去请教她的老师。
老师告诉她,有两条路可以走:
(1)死磕项目规律和突破点。
(2)向相关领域的高手提出问题,能提出好问题,也就会解决问题。
在老师的引领下,她迅速调整了心态,找到了初步方案。
在未知面前,聆听专家的劝告或建议,是修正完善决策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姐的朋友即使做出了好产品,却没有好生意,是因为太过一意孤行,听不进专业的劝告。
我们偏好的目标、体验和行动来自我们重视的观念。也更倾向和观念相似的人交流、学习。
理解那些和我们观念不同的人的观点,才能全面客观地看问题,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否需要修正改变。
总结一下,在我们喜欢也擅长的基础上,改变更容易推进。
如果知道却做不到,说明我们存在两种不同的需求,一个是想要变好的真实需求,另一个是阻止变好的策略性需求。
觉察这两种需求的存在,有时只要一个小改变,就能推动大改变。
在未知情境下,听听不同的观点,再做决策,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否真的可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