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修改·上篇

作者: 一鸣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11:43 被阅读175次
    【寻找写作的真相】目录

    “好作品都是改出来的”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好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肯定了作品修改的重要性,因为一部作品在刚刚写出来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没有注意的问题,对作品进行修改可以提高作品的质量。但并非通过修改就能让作品达到完美的境界,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写出完美的作品,每隔一段时间回看之前的作品都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几乎每个作者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这并不是坏事,这恰恰是我们写作功力进步的证明。我们不必要求自己写出完美的作品,只要在每个时期努力写到最好的效果。

    事实上,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并不是一直持续进步,有时候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倒退。有时几个月之前的文章写得比现在还好;又或者半年之前可以写得又快又好,现在写得慢,质量还不如从前。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是正常的,我们的成长曲线往往不是平滑上升,而是曲折上升。有时还会遇上所谓的高原期,长时间卡在某个状态,不上不下。当作者的写作风格趋向成熟之后,他的成长速度会渐渐变慢。大家也可以跟考试类比,从50分提升到70分,可能花一点功夫就能做到;从80分提升到90分,要花大量的功夫才能做到;至于从90分到100分,不仅仅是努力就能办到的事情。

    写作成长的过程也是一样,初期成长都会很快,只要认真写上两三部作品,语言表达上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至少看起来表达通顺流畅,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字词错误。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变可以在一年之内实现,但是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转变会需要更久的时间。有些朋友如果这方面天赋比较好,或者之前已经积累多年写作经验,那么进步就会比其他人快。但他们也终会遇到自己的瓶颈和极限,不会像初期那样快速进步。

    在这个话题上说了这么多是为了提醒大家,我们真没有必要强行要求自己写出完美作品。一来,完美没有具体标准。完美这个词太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完美标准,从这一点来说,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二来,如果一个作者还处于第一阶段,哪怕他燃烧生命去写作,也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写出大师级别的作品。第三点,写作状态有时会倒退,作品不一定越改越好,作品在修改几次过后可能还不如之前的版本。对于作品修改,尽力就好,不要强迫自己,而且就算强迫也没有用。

    “好作品是改出来”这句话也有一些局限性,多数情况下作品能改的地方是文笔和一些细节,故事层面上的修改相对比较困难。之前在小说的层次里面已经分析过,小说的故事是小说的骨架,改动故事往往会伤筋动骨。打一个比方,写一部小说就好像是培养一棵盆栽,故事就是枝干,细节就是树叶。如果想要盆栽长成某种姿态,在它成长之前就要做好规划,在成长的过程中刻意把它往预期形态去培养,像是把一些计划之外的侧枝剪掉,又或者用木架之类的东西固定树干的生长方向。在盆栽长成之后再定造型,我们只能在枝叶上做一些适当的修剪,树干的形态我们没有办法强行去扭曲重新定型。一部完结的小说也是这样,能修改的地方也是细节上的一些改动,故事骨架很难改,因为牵连的东西太多。

    故事骨架的构建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故事设计。写小说不一定要先做故事设计,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有人喜欢先写故事大纲,这样不容易写偏;有些人就是喜欢想到哪写到哪,完全顺从当时的灵感状态。用回上面盆栽的例子,有的盆栽是预先设计好形态,刻意去培养那个造型。有的是任其生长,然后适当修剪获得独特造型。只是,不管哪种情况,当盆栽成型之后,已经不能大改,只能是顺从这个基本形态去调整。对应小说作品也是这样,可以预先设定故事骨架,也可以让故事骨架自然生长,但是当作品已经完结,故事骨架已经定型,这时候在故事层面上就不能大改了。故事层面不好改,不是绝不能改。要看修改的规模,影响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要看当时的写作状态,如果依然激情满满,丝毫不觉得是一件烦心的工作,那么可以尽情去修改。

    “好作品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

    第一,当一部作品成型之后,故事层面上修改的工作量会比较大,也容易出错,这个阶段的修改主要是故事节奏的调整,情节事件的增删,文笔表达上的提高。通过这种修改,可以减少作品中的瑕疵。

    第二,当作者写完第一版初稿之后,他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更熟悉小说里面的人物,也对故事的发展有了更好的想法。这时候他可以在第一稿的基础上将整部作品进行重写。第二个版本可能跟第一个版本相差甚远,或许连文风都不一样。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轻易看出第二版明显比第一版成熟。有人认为这一项工作是大工程的修改,而我认为是重写。这不过是名词表达上的不同,实质上说的是同一件事。

    对于习惯写大纲和小说设计的朋友来说,在设计阶段已经可以对作品进行初步修改。说白了就是检查大纲,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这个过程主要是查看事件的排列是否合理,紧张事件和舒缓事件的安排会不会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如果有朋友尝试情节速写,那么情节速写的修改是第二次修改。这方面的修改主要是检查上下文衔接是否自然,详略是否得当。我们在故事设计那个主题说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不清楚的朋友可以回顾相关的分享文章。从我个人写作经验来看,在设计阶段先作修正,会让后续写作过程更加顺利,也会让正文的修改工作更省力。 习惯直接写正文的朋友会略过前两次修改,大众所说的作品修改是指正文修改。接着我会重点探讨正文修改的相关事项。

    正文修改的时机

    大家可能看过一本名叫《写作这回事》的书。作者提到他的修改习惯,他在小说完结之后并没有立刻去修改,而是把手稿锁在抽屉里,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完全不去碰它。当他把作品“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才把稿子拿出来细读一番,然后开始作品修改。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重新获取作品的新鲜感。

    作者和读者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并不一样,他们对作品的阅读体验也有所不同。面对同一个情景,读者看完之后可能会感叹:“写得太好了!”而作者却皱起眉头轻叹:“情绪感染的力度还不足够,需要加强催泪效果。”作者和读者的关注点并不相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基本上知道每一处伏笔,了解每一处细节,因为这种熟悉感而失去新鲜感,精彩的情节已经不能给他带来惊喜。

    另一方面,作者在长期写作过程中会导致敏感度降低,有时会忽略情节上的漏洞。读者看到某个情节会发出疑问:“怎么回事?前面完全没有交代过,为什么故事会出现如此奇怪的变化?”而作者看到这些内容会觉得理所当然,他以为自己已经交待清楚了,但实际上他忘记了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容易发生:作者临时想到一个绝佳的点子修改当前情节,但是他忘记了这个修改会导致前后逻辑不一致。

    上面的例子稍稍夸张了一点,不过也能反映出创作各个阶段的心态改变。作者在写文初期比较贴近读者的心态,那是第一次构思剧情,能获得新鲜感和创造的成就感。我认为作者想到情节那个瞬间的感受,跟读者第一次看到相应内容的感受是最接近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想到很好的点子会感到心情澎湃,恨不得马上把这些情节写出来。但是当写到这些剧情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兴奋激动,像是在进行在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甚至有作者说过这样的话:“小说创作只有开头一两千字是有快感的,剩下的都是强迫症……”

    过一段时间再修改,这个意义在于让作者忘掉作品的细节,也让他从创作的疲劳期中恢复过来。当他长时间不接触那一部作品,他对作品的新鲜感也会慢慢恢复过来。然后他才容易从读者的视角去感受作品带来的喜怒哀乐,找出读者关心的问题。

    我在写网文的过程中陷入过很严重的疲劳期,原因跟网文的更新节奏有关。网文网站要求每天更新几千字,所以我被迫每天都要写作。写着写着心态就变了,创作不再是一件可以享受的事情,于是慢慢地我开始卡文。当时我已经有相对完整的大纲,但我依然写得很痛苦,很多细节我不知道该怎样描写,写出来的文字干巴无味,没有什么美感。

    当时我向一位写过三年网文的前辈请教,问他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前辈回复他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觉得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效果很差,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看回去,其实写得还不错。几个月之后,我试着读回卡文时期写出来的章节,发现跟那位前辈说得差不多。语句的细腻和优美程度确实不足,但也不至于太差。通篇看下来感觉文字流畅,剧情衔接也不错,总体效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坏。

    在写作阶段,作者对作品的表现可能判断得不够精确。给作者一个冷静期,他会做得更好。在正文修改这个问题上,我也建议大家写完一部作品之后可以先放一放,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让绷紧的神经松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后续的修改。至于要休息多久,大家可以自由掌握。我习惯在两个星期内作出修改,这样我还能快速进入创作状态。我也尝试过在完结一两年之后再做第二(三)次修改,也能收获一些有趣的体验。当创作时间超过五年,一般我没有办法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因为写作风格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如果那一部作品有修改的价值,我会倾向于重写。

    正文修改的两个阶段

    我个人习惯将正文修改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改”,主要检查作品的整体性有没有问题;第二阶段是“细改”,主要对作品进行润色,着重于文笔上的提升。

    当我准备修改一部作品之前,我会先把作品通读一篇,看看哪些地方写得不够好。我会留意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平淡,这些地方会将重点修改。我的日常写作情况是这样的,当我写作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我大概会用一个小时来找写作感觉,然后在第二第三个小时内进入写文的高峰期。在这两个小时中,我可以写得从容不迫,而且语句也写得比较有味道,会有意识运用得当的修辞,安排合适的描写。当前面三个小时过后,我会慢慢感觉思维疲惫,文字表达上变得简单粗糙。在疲劳期写出的文字不至于太差,但也没有太出彩的地方。通篇看下来,会发现这大片的文字平淡无味,很影响整体观感。在通读过程中,我会把这些地方标记出来,在我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再重写一遍。有时一部作品需要修改几次才能写出比较好的效果。

    通读过程中,我另一个关注点是小说的节奏是否合理。我会留意故事开展的快慢,注意故事情节是否张驰有度。其实每一种类型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节奏感。短篇故事是最快的,由于篇幅所限,在开头的几百字以内就要让故事进入发展阶段。而长篇小说的开头可以写得慢一点,像是先来一段长度适当的背景介绍或者环境描写。读者对长篇小说有心理准备,他们愿意接受一两千字的开头铺垫。但是如果一部短篇故事说了一两千字还没有看到故事的发展,那是挺让人崩溃的。

    其实每一部作品也有自己的节奏感,我们检查作品的节奏感有没有问题,实际上是看上下文的节奏是不是一样。以我自己的长篇小说为例,我习惯在三万字左右安排一个小剧情,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如果某段情节过了六七万字还没有出现新的小高潮,那么对我的作品来说,那一段情节的节奏感是有问题的。如果作品情节开展比较缓慢,大概要十万字才出现一个小高潮,作者用两三万字为故事进行铺垫,而且这个过程不至于让读者觉得沉闷,那么这个字数安排就是合理的。只要在上下文的语境中符合作品规律,读起来没有特别不协调的感觉,那么节奏感就没有问题。

    在通读的过程中,我会留意当前的剧情会不会写得太长或者写得太短。像我自己就常常会犯写得太长的毛病。我常常会受到字数的影响,觉得当天写的字数太少了就不算完成任务,所以会不自觉写长。后来在通读阶段会发现那些地方容易给人罗嗦的感觉,必须要改掉。

    在写作阶段,我们可能只专注于讲故事,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在修改阶段,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内容不适合写出来,这些内容需要删掉。修改过程中,我们要从编辑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作品。身为作者,会尽量把内容表现出来;而身为编辑,需要把合适的内容保留下来。这两种视角会有一定的矛盾性,而且很难去避免。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会无意犯一些错误,在当时的上下文环境可能看不出问题。但是通篇看下来,这些问题就会显得很突出,以一个作者的责任感,我们很难说服自己忽视它。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要写一个角色改邪归正,希望读者原谅并接受他,那么就不能把他写得太坏,要给他保留一些人性上的闪光点。我自己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开头我把某个反派严重低贬,到了中后期他成为我方一员。某个时候我看回当初写他出场的情景,我发现前后的人物形象反差太大,看起来非常不协调。我只好修改开头部分,把人物适当美化。

    在这里总结一下,修改的第一阶段基本上是对作品的统一性进行协调。文笔上不协调的地方,让它变得协调;节奏上不协调的地方,让它变得协调;不合理的地方,也让它变得合理。在具体的操作上一般就是处理这几件事情:不够长的地方要加长,写得太长的地方要适当删减,写错的地方要及时修正,写得不好的地方要修改或者重写。总体而言,就是作品大方向上的改动。


    【一鸣中长篇小说写作课程现正招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修改·上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bb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