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在上海完成了首马,452。
训练了两个半月,四年前曾经跑过一次半马211,再之前彻底跑渣。
悲惨的跑步经历
本人绝对跑渣,中学和大学的1000米、1500米经常补考,也因此留下了严重的长跑阴影,毕业后几乎一步都没跑过,属于那种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车就不走路,过个马路都避免走斜线的那种。
时光荏苒,一不留神就中年了,大学班级里出现了一两个跑马拉松的同学,被带动之下,开始尝试跑步锻炼身体。
印象中第一次到操场跑步大约是2012年,800米后就气喘嘘嘘不行了,而且生平第一次被两个高个子大学生叫了叔叔。
断断续续也没有坚持。真正相对集中的跑步还是到了2013年下半年,偶尔能跑到10公里和15公里了,于是报名参加了2014年3月份的一个半马比赛,最后211完赛。
小小的得意了一把,但不知道其实厄运已经降临。
大约两个月后,右脚足跟痛,后来知道这玩意叫足底筋膜炎,于是彻底休息。本以为一两个月就好了,结果没想到竟然折腾了我接近一年,中间尝试了各种方法,中药泡脚,踩高尔夫球、网球,按摩棒,绑支架,都不管用。医院看了好几家,都没好,后来诊断出是足跟长了骨刺,差点去做激光手术,但医生建议了保守疗法,经常拉伸,最后终于慢慢好了。
时间也到了2015年,稍一恢复跑步,左脚又痛了,又是大半年。
之后逐渐对跑步丧失了兴趣,和我一起参加半马比赛的同学,好几个后来都跑了全马,而我彻底告别了跑步。
Nike App上记录的总里程是1000公里,大约3年时间累积的。
2017年还曾经报名了一个半马,希望刺激自己一下,结果训练第一个10公里脚就伤了,于是弃赛。
当时,我给自己的判断是,先天太差,不适合跑步。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每个周末打打网球,作为唯一的体育活动,但是到了2018年,左脚筋膜炎又犯了。
时间来到了2018年8月份,母校成立了马拉松校友团,有特殊通道可以报名参加全马,我鬼使神差的报了名,结果中签了。
此时的状况是,从2014年年中开始,已经四年没怎么跑步了,尝试了一下,3公里就喘的不行,5公里都坚持不下来,左脚还筋膜炎中。
但既然已经报名成功了,自己约的比赛,含着泪也得去啊。
于是开始了针对性的训练。
十周训练
网上下载了一个八周训练计划,找班上马拉松老鸟给修改了下,制定了一份十周计划。
基本思路是,每周日一个长距离,逐渐加量,直到32公里,然后再慢慢减量,周一和周六休息,周二恢复慢跑,周三快慢交替跑,周四练核心肌肉,周五慢跑。
2018年9月11日,开始了正式训练,购买了佳明手表和新跑鞋,总体来说,头八周严格执行了每一次跑步,最后两周由于受伤,实际跑量比计划的更少。
几点心得。
一般水平不高的人,都是对装备比跑步本身更感兴趣,我就是这种人。
佳明手表是神器,满足了我所有要求,不仅跑步数据专业,而且可以监控心跳、睡眠和平时走路的步数。
鞋子我试穿了好几双,阿迪的boost,耐克的P35 Turbo,Asics的Kayano,最后还是确定了用Hoka One One参加比赛。
袜子也很重要,第一次20公里时,脚磨出了水泡,当时穿的还是专业马拉松跑步袜XSOCKS,后来老鸟推荐了羊毛袜,最后确定穿Smartwool。
腰包也买了好几个,用着都不爽,因为不仅要放手机,还得放能量胶和盐丸,最后还是老鸟推荐了腰上前后左右都有口袋的迪卡侬跑步短裤,于是放弃了腰包。
自己感觉腿部肌肉力量不行,压缩裤也买了好几条,最后定在了CW-X。
每次周末的长距离就尝试各种装备组合,直到第七周的32公里,基本把比赛用的装备确定下来了。
虽然曾经跑过半马,但是由于已经四年不跑了,开始几个5公里很艰难,第一个10公里,基本是跑走交替才能完成。但每一周都能感受到进步,下一个10公里就会比之前轻松些。
好运气是,左脚的足底筋膜炎,并没有随跑步而加重,否则我也只能放弃了。到了第八周,竟然基本痊愈了。
第一次周末跑20公里时,最后1.5公里抽筋了,这个以前从来没有体会过,当时非常沮丧,觉得自己肯定无法跑完全马了,因为抽筋一点都跑不动,连走都困难。后来在便利店坐了半个多小时才恢复。
下一个25公里,虽然跑的时候没抽筋,但跑完还是抽筋了。
后来网上研究了下,有可能需要补充能量胶和盐丸,于是下一个32公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长距离LSD,补充了四个能量胶和两颗盐丸,没抽筋。这次长距离基本奠定了我的信心。
那天是2018年10月28日。
配速上,也从开始的每公里7-8分钟,稳定在了6分30秒左右。
不过接下来有些作死。老鸟建议我去买一根心率带,测量乳酸阈值,这个测试需要冲刺跑,结果拉伤了左大腿和左臀部,最后两周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了,好在到比赛前一天,基本痊愈,没有感觉了。
老鸟看了我的训练数据,评估了下,基本可以在440-450之间完赛,状态好可以尝试冲刺430,配速在6分20秒到6分40秒之间。
于是,开始了比赛。
比赛
周六先踩了一趟点,把去的交通路线熟悉了下。晚上10点睡觉,周日早上4点半起床,按照计划,喝了半碗粥,吃了两个馒头和一根香蕉,出门到了现场。
开赛后,我发现跑的比平时快很多,手表上的数据显示配速6分钟左右,稍不留神就到了5分多钟,于是一直压着速度,直到第一个5公里才发现数据不准,因为手表显示已经6公里了。
直到比赛结束后我才发现,其实是自己不小心设置成了室内跑步机模式,GPS根本没起作用。我当时实际的配速应该是在6分45秒左右。
不知道是不是因祸得福,反正后来一直没有加速,也帮助我顺利完赛。
按照计划,头7公里一直压着速度,到第8公里开始加速,但也就是从第8公里开始,我的左髋关节开始痛,然后是左大腿,然后是左脚,于是立马降速。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不能退赛,哪怕用最慢的速度跑完。
路上碰到一个430的兔子,跟跑了一公里,放弃了,我知道,冲刺430不可能了。
到了21公里时,用时差不多是220,当时想还是有希望进入440之内的,毕竟不是很累。
按照计划,我每个补给站都喝水,哪怕喝一小口,从第15公里开始,每10公里补一颗盐丸,每5公里补一个能量胶。
到了25公里时,左腿竟然一点都不痛了,心情大好,想着可以冲进440,享受的跑了5公里。但是到30公里处,右腿膝关节外侧忽然疼痛,然后是右脚足弓外侧,于是只能降速,这时我知道,440无望了。
当天有雨,开始是毛毛雨,从3小时开始,雨越下越大。我浑身都湿透了,拖着受伤的右腿,碰到任何一个医务处都停下来喷雾。
本来还带了蓝牙耳机,想着跑到困难时,听听音乐助兴,后来发现一直在关注配速、心率、补给、伤病,忙的不亦乐乎,根本没空听音乐,全程没用上。
好消息是,我没有出现撞墙现象,到了35公里以后,还没出现,我知道这次成功了。
由于全程都有伤,所以比赛时的速度一直比平时训练的慢,最后两公里冲刺也不敢发力,跑完都没怎么喘气,4小时52分52秒完赛。
总结
完赛后有些小兴奋,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种留下热泪什么的。
本来想在跑步过程中,思考一下人生,因为有人说跑着跑着会感动起来,结果压根没工夫干这事。
本来幻想着,完赛后,是不是能脱胎换骨一下,其实发现工作中、生活中问题还是问题,困难还是困难,坑还是坑,烂泥还是烂泥,跑一个马拉松也没法让你变成超人。
甚至,仅仅就训练和比赛,我这也是个案,甚至也不算什么成功。但无奈,自己有些总结强迫症,还是得写出来才开心。
1. 训练肯定会帮助你提高,每一步都算数。
2. 完成一个马拉松需要你的心肺功能、肌肉、关节、心理、体能储备全部不出问题才行,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就可能无法完成比赛。
3. 训练不在乎跑的快,关键要跑的久。哪怕你配速每公里8分钟,也可以在关门前完赛。
4. 比赛时,全程匀速是一个可行的策略,就算30公里后掉速,也尽量控制不要掉太多。前20公里要慢。
5. 赛前一个月左右的32公里LSD是必须的,它能帮助你从身体到心理都做好准备。
6. 跑鞋等装备一定要不断的尝试和磨合,每个人都不一样,比赛时不要穿着任何新的东西,最好就是拷贝那次32公里或者某次你感觉良好的长距离的装备。
7. 超过20公里的跑步,最好补充能量胶,提前就补,不要撞墙了再补。
8. 训练和比赛前一天,绝对不要喝酒。
9. 每次跑步后,用泡沫轴放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