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文赏:
【精选推文】:耳顺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推文作者】:不如乐之
【评论者】:梦也馆长
很有意思的中西方理论与思想的对比,对于西方“社会契约论”思想与中国“因地制宜”式变通的人生哲学的辨析尤为精彩,很受启发。
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契约论”思想在西方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后续资本主义社会和上层制度的基础,尽管这种社会契约和道德观的适用对象在很多时候是范围狭窄的——一旦涉及到异族、原住民或遥远的国度,一切契约都可撕毁,甚至可视其为“非人”以降低罪恶感。
而中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变通背后,有可能是物质条件普遍匮乏下的功利主义的变形,道德准则交给走仕途之人,其中也不乏完全顺从权威者,终究是出现了不少舍生取义的美谈,但沉默的大多数百姓往往是务实而变通的。这种变通,在物质逐渐丰盈的当下,存在一定的适应性问题,比如法治与人治的矛盾,马恩哲学的引入令矛盾得到部分的消解——辩证法一出,实在是很合国人的习性,本土化发展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将变通特征发扬光大,却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西方世界的掣肘,背后的国家利益自然是占了大头,但也不可忽视“社会契约论”与“变通观念”之间的碰撞。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早有耳闻,却并未细细研读。道德是文化模因中比较强大的一种,而科尔伯格的理论部分阐述了这种文化模因是如何传递并且不断演化,虽然是以个体的微观视角。
与西方重视调查与模型构建的理论路径不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从经验观察中获得启示与顿悟,所得哲思浑然天成,包罗万象的矛盾另一面,就暴露出拟合度欠佳的问题。当一个思想看似可以解答所有困惑时,它很可能并未给出足够扎实而自洽的答案,或者说类似包罗万象的思想很可能有千千万万。
所以当尝试用西方理论给出孔子思想一种新的诠释时,类似于从混沌之中重构清明,或许可以让原本懵懂的思想产生更加确凿而有益的启示与感悟。
当然,这种重新诠释的机会,也是千千万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