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书的名字时,我以为又是一本童话或者神话故事。拿到书的时候带着好奇,翻阅内容,却是一本理论型书籍,每个章节通过具体的故事为我们讲述读童话故事的意义。当我去拍下封面时,仔细看了下上面的小字“做个会讲的家长,学会如何用讲故事来塑造孩子的性格。”“童话如何塑造性格”。认识到这不是童话故事书,而是在告诉我们读童话的意义的书籍。
一提到“女巫”,我们眼前就会出现带着尖顶帽,一身黑长袍,瘦骨嶙峋,呲牙咧嘴,尖鼻子,深眼窝,又长又尖的指甲吃人的凶神恶煞形象。她也是许多童话中的主角,少了坏人形象,不足以衬托出主人公的美善。童话的框架都是类似的:“很久很久以前……”、王子、公主,结局常是公主与王子经历千辛万苦过着幸福的生活。
读童话的过程,我们也常把自己融入故事中,幻化为公主或王子,在故事中经历“童年的七宗罪”: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以及罪恶之外的身心冲突(如孤独、离家、疾病)。 该书的作者希尔登•卡什丹认为,在童话故事情节中,由主角或恶角(女巫)所引发的童年大罪正代表孩子内心邪恶的自我,它们同孩子心中另一半好的自我相对抗,故事终了,当然邪不胜正、罪行终获制裁或抑制,而孩子的心理冲突也就在阅读童话的过程当中得到合理的抒发,并获得心灵与道德上的成长。
台东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刘凤芯在序中写到“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剖析童话,将童话视为“童年的心理剧:在异想天开的奇幻情节背后,却是反映现实人生挣扎的写实剧”。
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专任助理教授林耀胜,在序言中写道: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指向我们必须承认自身的阴暗面。如同英雄必须在故事中被感召会出来,进而使人类对其产生心理的依附感。女巫对人们也同样具有诱惑力,促使我们在投射性的认同里,接受自己的缺点与限制,进而转变内化自我的属性。这也是童话故事,兼具心理认同与社会转化的双重编码意义。
生活本来就是探险的旅程,只有以勇气智慧与波折遭遇偕行,人们才会完成试炼,欢欣的抵达生活,旅途的目的地。所以童话的世界并非人类面对繁琐复杂生活的避秦桃花源地,亦非只是一种降魔净化的仪式象征而已,反倒是历经锤炼而更贴近当代社会多元异质的如实情境。
重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任务闻名的心理分析家埃瑞克森指出,年老的智慧与童年的游戏,是人类心理发展生命季节里的丰硕果实。童话就是童年的心理剧,在这样的剧场演练与角色模拟下,童话承接人生的智慧与游戏的两个端点,使人类即使置身挫败的、失落的、伤害的经验里,也可以从童话的游戏情境里寻求脱困的灵感与智慧,进而不断扩展人生认同的广度与深度。
科技的兴起造成知觉的机械状态,使人类陷于无法批判方式记得的险境。每天全球大量的新闻,使我们的记忆不再有什么自然的记忆,风俗、惯例、传说、逸闻、故事或事实,一切都是人为的体系化操纵,技艺的、创造的与想象的力量渐次退隐生活幕后,人们成为文化工业下的受害者。
反照当下的社会,我们充斥在虚荣产业、瘦身迷思、偷窃强盗、生态灾难与社会暴力等信息内暴里。这一切莫非应验了“当其他罪恶都已老去时,贪婪还正年轻”?过度的影像媒介诱惑我们的感官刺激,童话一去不回头了?其实,童话利用幻想的魔法处理了人类共同的弱点,揭示阅听者在追寻更良善美好的生活时,必须反复面对的问题。任何孩子都希望自己聪明富有同情心,充满勇气,并能实现梦想,但是童年是个充满怀疑、限制和不确定的时期,梦想的征程长途始于冒险犯难的足下。
参与童话故事的旅途,都是解决自身冲突的过程,也是分裂自我与重要他者迈向“大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从前有一位公主,她在改变。如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长蜕变般,公主逐渐变成她自己想要的样子。
生活中的“女巫”不一定都会死,只要成长就必须和女巫斗争下去,锤炼自己的智慧、意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