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会显现出忠臣。
我们每个人都受社会集体价值观的影响,也在参与社会集体价值观的建设。
比如,颂扬“见义勇为”,并且告诉大家这是一种美德。
为什么要这样宣传?
因为现实风气中,缺少“见义勇为”的品质。
越缺少什么,越会颂扬什么,越会宣传什么,越会追求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思想潮流开始兴起,人们越来越趋于个性化,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高于以往的任何时候。
其中,“智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
为什么要推崇智慧?
更多的人并不是说,我们要归于质朴,要返璞归真。而是因为智慧能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
一旦一个人把智慧当成现实目标的工具和手段,那么,这里面的伪善、巧智就会自然而生。
什么是智慧?
其中一个重点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知与运用。
我们懂得规律的目的是什么?
用啊。
这本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用于满足自己的贪痴妄,这里面必然会出现问题。
我们知道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可能会因为某个因素转为利好,也会因为同一个因素转为不利。
这里面体现出了一个“迷”字,看不透事物的本质。
要想看透,需要:
心里容得下江海,眼光看得透乾坤,在天为祥云,幻化浴火生。
这个时代,会成为群魔乱舞的时代。
这里面的“魔”指代经过巧饰的智慧。
只要一个人内心的贪妄被所谓的“智慧”勾住,尝到了满足欲望的甜头,就很可能步入“乱花渐入迷人眼”境地。
人就是很有意思,做一件事总喜欢找个由头或者理论作为支撑。
而且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在自己的理解认知范围内,有了一个所谓“智慧”的理论依据,就会乐此不疲的去做事了。
所以很多时候,人做不到一件事,只是意愿度不够,而这个意愿度,大部分人不愿意从自己的内部去找,而是热衷于从外界去找,“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个说法也适用于意愿度。
“智慧出,有大伪”,这句话说的是智慧与大伪本是一体二相,互生共存的一种情况。
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大伪?
也许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哪个是智慧,哪个是大伪,只不过因为大伪能能给自己的带来利益,况且还披着智慧的外衣,那么,人们宁可奉大伪为智慧。
其实,对于很多人而言,供奉的既不是智慧也不是大伪,而是自己的那颗虚妄的心。
可笑吗?
可这就是现实。
《道德经》说: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这是分辨智慧与大伪的方法,但是,前提是要有一颗弱化了贪痴妄的清静之心。
很多事情,并不是人们做不到,并不是不能够,而是不愿意。
haoyunbaozeng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d0f48-170089023336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