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春秋末期,曾经不可一世的两个大国——晋国与楚国,在两次弥兵会盟之后,终于结束了持续百年之久的晋楚争霸赛,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出了历史的政治舞台。
然,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曾经扶植的小弟——吴国和越国,他们之间又展开了新的一轮争霸赛,成为春秋后期政坛上的主角,演绎了这场烽烟滚滚,荡气回肠的经典历史大剧。
吴越本是邻国,且互有怨仇,先是越国勾践杀死了吴王阖闾,后来吴国打败了越国,最终越国又灭掉了吴国。
他们之间的仇怨犹如滚滚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奔流不息,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吴越争霸的战争从春秋末期直至战国初期,前后持续了36年。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想先发制人,率先进攻吴国。吴越在夫椒大战,吴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越军一败涂地。
吴军攻入越国境内,勾践仅剩五千甲士,被围困在会稽山。勾践派文种向吴国求和,甚至愿意以身为奴,保存越国。
之后就是我们熟知的“卧薪藏胆”的典故,后来,吴国再次兴兵伐越,勾践为了保存实力,接受了大夫文种的建议,派诸稽野以卑辞厚币向吴国假装求和。
我们今天讲到就是这个故事。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
吴王夫差出兵攻越,越王勾践带兵迎击。
吴国又一次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勾践想得很简单,既然你率兵来攻打我,我召集军队在江上迎战便是。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
大夫文种献计说:“吴越谁存谁亡,只看天意如何,用不着打仗了。”
这次又是文种出来献计,他说吴越两国,都是天命所在,谁输谁赢,上天都已经安排好了,所以无需打这一仗。
文种此言何意?难不成就让吴国胖揍一顿,不还手、不反抗?文种的本意虽不是如此,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只能是这样。
那么,文种为何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解释的。
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
伍子胥和华登练出来的吴国士兵,从来没打过败仗。
吴国有谁呢?伍子胥、华登。伍子胥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这里就不介绍了。华登呢?华登本是宋国人,后来也流亡到了吴国,在吴国作了大夫。
这二位都是能力非凡且有本事的人,吴国的军队在他们二人的训练之下,战斗力是杠杠滴,攻无不破,战无不胜。
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
只要有一人精于射箭,就会有百人拉起弓弦练习,我们很难战胜他啊。
这里出现了“决拾”一词,决就是扳指,射箭时套在拉弓的手的拇指上,用以勾弦;拾,就是皮制套袖,套在握弓的手臂上。
这两件东西都是射箭用的,决拾也就是指射箭这个动作。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只要领头人善于射箭,那么他手底下的人都能够效仿他,也就是射箭的技术也差不到哪去。
吴国因为有了伍子胥与华登二位,吴国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所以说跟吴国硬抗,我们是讨不到便宜的,基本上是没有胜利的可能。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凡是谋划一件事情,尤其是两国交战,必须预见到成功才实行,决不可轻易拼命。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说在交战之前,心里应该有必胜的把握,这样才能去打这场仗,否则就是玩火自樊,这是不可取的。
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君王不如保全兵力,严守阵地,用谦卑的言辞向吴国求和,让吴民高兴,让吴王的野心一天天膨胀。
文种开头跟勾践说不用去打,顺应天命,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吴国的战斗力非常强大,打了只能是别人的腹中餐,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但文种的意思并非是坐以待毙,怎么办呢?其实跟《吴许越成》的时候一样,求和!
文种建议越王不采取攻势,而是采取守势,防守,同时派人出去,接着跟吴国讲和。
讲和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吴国的百姓高兴,试想谁愿意打仗啊,劳民伤财,又有性命之虞。
不如我们主动讲和,我们认怂了,吴国的百姓自然就会放松警惕。
二是,我们这边低调认怂,就会让吴王心里产生骄傲的情绪,俗话说骄兵必败,也是让他们放松警惕。
接下来,文种又说了些什么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