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是大神我要分享!杂文思考与观点
别再怼“快速阅读”了,其实它很好

别再怼“快速阅读”了,其实它很好

作者: 简书牧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15:25 被阅读375次

    以前,我们看书,都是采用慢阅读的方式,一页一页地看。

    后来,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们,看书是可以很快的,是可以半小时、一小时看完一本书的,他们一年可以看几百本书。

    这让很多一年也看不了几本书,又想看书的人感觉抓住了救命稻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快速阅读”。

    随后,各种教快速阅读的书和文章铺天盖地而来。

    作为爱阅读的我,也学了快速阅读的方法。也利用所学到的快速阅读的方法看了很多书籍(实用类的)。

    我很庆幸自己学习了快速阅读法,提高了自己的阅读量,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可没多久,各种批评快速阅读“”的文章普天盖地来了,一如以前教快速阅读的文章普天盖而来地那样。

    等等,“快速阅读法”对我很有用啊,为什么你们要批评它?

    有用的东西,不是值得提倡吗?怎么批评的人那么多?

    于是我就去看了下这些批评“快速阅读”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大概是:

    1、追求阅读数量,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2、过快阅读,无法真正理解书中内容

    3、那些一年能读几百书的人是假的

    今天在一本书上看到《刻意练习》的作者scales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认知往往和局部经验紧密相关,但你在开口下结论之前,你一定要先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scales的这句话对吗?我认为说的很对。

    人的认知肯定是有局限的,你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正确看待。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去尊重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批评“快速阅读”的人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ta们都是以自己的阅读标准来衡量快速阅读者。

    你说追求阅读数量,失去了阅读的乐趣。可是读书就只是有“乐趣”这一个目的吗?难道不可以追求是为了学点实用的知识。

    我就是想学点实用的知识,不想要什么乐趣,不可以吗?难道看书学习实用知识就不是在阅读吗?

    如果看过实用类书籍的人,可能也知道实用类书籍虽然“方法”很多,但引入说明部分的内容也很多。

    引入说明部分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书本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干货方法”。

    如果我是一个读者,是一个不用看这些引入说明部分,也能看懂“干货方法”的读者,获取我想要的知识信息,难道我不可以直接看“干货方法”吗?

    你说过快阅读,无法真正理解书中内容。如果你看过的实用类书籍比较多,你就会发现这类书的内容其实很直白,难以理解的地方并不多。

    人家作者主要是讲解知识技能的,不是在跟你展示文学美,文字没有那么婉转,怎么会让你理解不了呢?大白话,如果你理解不了,只能说明你相关的知识背景不够,你要先去看低阶一点的书籍。

    你说那些一年能读几百书的人是假的。你怎么知道人家是假的?就是因为你做不到,就说别人做不到?

    看书速度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单一的。比如看大学日语教材《新编日语》第一册,我一个学过多年日语的人和一个刚刚接触日语的人,看它的速度会是一样吗?

    肯定不会一样,因为我有相关的知识贮备,我可以一两个小时看完它,而对于没有日语知识贮备的人,可能看几天都看不完、看不懂。

    没有日语基础,看几天都看不完、看不懂《新编日语》第一册的人,你能说我是在吹牛吗?

    同样的,在其他领域,我的积累可能比不上别人,那么我也跟可能比不上别人的理解速度,从而阅读速度比不上别人。

    人总是习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可我们每一个人是有共性的,但也是有特性的。

    很多人、很多事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千万不要随便地根据自己的认知武断地下结论。

    还记得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上学过一个哲学: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对待看书这件事我们也应该如此,看不同的书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方式并不是固定的。

    我虽然推崇“快速阅读”,但那也只是把它运用在阅读“实用类”书籍上,对于散文、诗歌等纯文学,我也是看的很慢,去慢慢地品味它,感受文字的美与好。

    所以,最后我希望读者朋友们不要再怼“快速阅读”了,“快速阅读”很好,有它的独特作用。

    它和“慢阅读”也不是对立的,都可以用在你的阅读上,只是适用的场合不一样。


    我在简书的日语课开课了,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点下方链接了解。

    日语入门语音10讲,教你玩转日语发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再怼“快速阅读”了,其实它很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xb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