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85935/ad4ba8faa09762ff.jpg)
01
人活着就是一个等死的过程,这个道理貌似再简单不过。可操蛋的是有些人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比如,雍正皇帝。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很奇特的心理现象,姑且称之为八卦。这种心理现象的表现方式无非就是对别人遭遇的关注与非议。而关注的目的就是为了非议,尤其是对过得比自己好,干得比自己好的人,一旦对方出了事,倘若不站出来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一番,心里总感觉会吃亏似的。
在古代,社会上提倡的做人根本是:养德、静口。
什么叫养德,何为德?
我觉得,古人说的这个德,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现下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就是素质太差,层次感太低,看谁都感觉不顺眼,看谁都感觉在装逼。总是要在背地千方百计的把日子过得自己好的人,工作干得比自己好的人搞一下,非议一番,似乎才能心安理得,似乎才能找到平衡感。
可我想说的是,是个人谁都有做错走窄的时候,别人可能会需要我们的指点和评价,但不需要我们的指指点点和胡乱评价。更不需要没品没底线的人无限度夸大事实,肆意诋毁。
譬如到今天还有些自命不凡的人,冒充学者、有识之士,在微信群里大放厥词,强分满汉,说什么甲申之后无中华的胡话,对清朝统治者全盘否定,不分青红皂白的一棒打翻。这种现象,尤其使我不能忍受。
而这些人否定满清统治者,诟病雍正皇帝的罪名,无非就是说他阴谋篡位,死在女人肚皮上等等。
作为一度痴迷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我,也算对雍正皇帝有过一些了解。故此上,不得不就雍正皇帝“继位”和“死因”的事情撰文说上一说。
02
雍正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贤明的君王。他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
如,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
又如,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维护国家统一。
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对于后人来说,提起雍正皇帝,最具吸引力,话题,谈资的,无非就是他的死因和帝位继承的合法性。
后世涉及到雍正生平事迹(包括帝位继承和死亡之谜)的小说和影视剧,更是多如雨后春笋,参差不齐。
小说首先当属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和《神剑惊天刺雍正》、《江湖三女侠》。
影视剧当推近几年播出的《步步惊心》和《宫》系列,以及此前由央视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在1999年上映期间,曾一度红遍大江南北,火爆程度,一时无两。就连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都一度被圈粉,成为这部剧的死忠粉。
千篇一律的是,但凡涉及到雍正题材的影视剧,必然都不会放过观众对于雍正皇帝的两个关注点,即皇位继承和死亡之谜。
而欲知这两点的真实度和可靠性,就不得不说雍正皇帝的人生经历和相关信息。
03
雍正皇帝,名叫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皇帝第四子,生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时,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是清朝继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之后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
康熙三十七年,雍正受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受封和硕雍亲王。太子胤礽二度被废后,雍正积极经营争夺储位。这就是康熙后期有名的“九子夺嫡”事件,涉及到的人物有:
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病逝北郊畅春园,享年69岁。
同年,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04
关于雍正帝位的合法性,从雍正年间起,相关谈论便不绝于耳。
据说,康熙死前立下遗诏:皇位传十四阿哥。后来被雍正抢得先机,篡改遗诏内容,改“十”为“于”。于是遗诏内容变成了:皇位传于四阿哥。
虽然史学界对雍正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说法是不成立的。
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雍正篡改遗诏一说。
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子为康熙所属意,雍正即位是有理由的。并且传位诏书中一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假如康熙留下遗诏,内容也应该是这样的才对:传皇位于皇十四阿哥。
试问面对:皇位传皇十四阿哥。这样的遗诏内容,雍正还怎么改“十”为“于”,真要改了,那内容岂不变成:皇位传皇于四阿哥。明显狗屁不通吗?那还改它作甚,反不如撕掉重写的好。
由此可见,遗诏改诏篡位一说,是站不住脚的。
再来看雍正死因。
05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子时,清世宗雍正皇帝逝世于圆明园行宫,死因不详。
关于雍正之死,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只是说,前一天,雍正在圆明园行宫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急召大臣,当晚就挂掉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挂掉的,史料没有记载。
宰相张廷玉的私人记录说,当时雍正七窍流血,令他“惊骇欲绝”。
皇帝暴卒,官书不记载其原因,这自然就引起人们的疑惑,再加上当时关于雍正人品的传说和评论颇多,就更容易引起人们猜疑,于是各种不得好死的说法就这样相继诞生了。
总结起来也无非就是病死、暗杀、丹药中毒、吞噬春药几种说法。
我们一一来看。
06
一、病死说:
这种说法认为雍正“是中风死去的”。但这个论断需要相关史料证明。
二、暗杀说:
民间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当时有一位侠女叫吕四娘(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江湖三女侠》就取材于此,小说的女猪脚名字就叫吕四娘),吕四娘的父亲和爷爷都因文字狱被雍正杀害。为报仇,吕四娘潜进皇宫砍去了雍正头颅。这便是民间传说的“雍正无头案”。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雍正九年,宫女与太监吴守义、霍成趁雍正睡熟时,用绳把雍正勒了九城死,太医张某用药将雍正救活了。
这个说法,明显有点嫁接发生在明代嘉靖皇帝身上的“壬寅宫变”事件的嫌疑。
三、丹药中毒说:
历史上,迷恋丹药,妄想长生不老的皇帝不在少数,譬如: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嘉靖皇帝等。
雍正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迷恋丹药的皇帝了。
近年来,历史学家们对清宫档案进行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极大。
如金梁曾怀疑雍正帝是吃道家丹药毒死的,杨启樵在《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一书认为雍正帝是“服饵丹药中毒而死的”。
鉴于雍正皇帝亲近道士,误食丹药中毒致死,是很有可能的。
四、吞噬春药说:
二月河在小说《雍正皇帝》中,也将雍正皇帝的死因说成是纵欲过度,吞噬春药而死。被知名学者易中天称作是此君小说的一大败笔。
而前两年火爆一时的《甄嬛传》中,也将雍正的死因演绎为纵欲过度,吞噬春药而亡。
朝鲜史料有一条说法:“雍正晚年贪图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运用者久矣。”可以肯定的是,朝鲜使者在给本国国王的报告中,没有必要去故意捏造、肆意攻击雍正,这条史料当可作为雍正晚年身体亏损的一条辅证。
五、曹雪芹谋杀说:
还有一种较为扯淡的说法,说雍正是被《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
理由是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后来被雍正霸占成为皇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到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
以上五种说法就是相关专家学者根据史实和传说,对雍正皇帝死因给出的结论。
见仁见智。
雍正篡位与否,死因如何?千秋万古,由待后人说。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雍正是一位有政绩,肯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君王。他的统治,次于康熙,强于乾隆,无愧于皇帝头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