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收入来衡量职业,是向社会价值屈服,是思维懒惰的表现。
多数人勤于奋勇向前,惰于观察思考。
人担心不能精准描述事物,所以建立标准,比如数字0、时区、无风险资产等(其实还是蕴含黑天鹅风险)。有标准就有坐标系,就有方位感。
今天的世界有很多标准逐渐失效。主要表现在,历史标准不能衡量当下的时间维度失效,微观标准不能衡量宏观和宏观标准不能衡量微观的配位失效,人认知版图扩大后没有新的标准的空间维度失效。
牛人会给自己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一个或数个),把事物纳入自己思维模型进行重塑和理解,以防止因为失效标准而盲从,并持续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型。
金钱、文凭、职位、官衔、开什么车、住什么房等等,还在担任着衡量标准。这些标准简明清晰,容易判断。多数人认同并服从,追求这些标准也被这些标准奴役。这些标准是社会演化出来的,是以资源占有量来衡量人的成就,维度单一的就像游戏段位排行。这些标准是人的自我之外的标准,当自我和这些标准冲突,人就会有撕裂感、没有动力、不幸福。
对于职业,加入“意义”维度,向内看,得出三个职业象限。
忙碌象限,成就象限,超脱象限。
【忙碌象限】
此象限的人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是自身所愿,时间不被自己掌握。
严重以金钱为工作的衡量标准,盲目盲从,注意力狭窄,不能发现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职业突围的机会。
工作强度耐受度不强,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工作稍微比预想的苦一点重一点就会放弃或消极对待,工作动力不强。
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多是做到什么职位,赚取多少工资,买到什么车什么房,买什么包。很少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别人引导他想象一下自己真正人生目标的时候,基本上会在心里想“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姑奶奶没钱谈啥理想”。
认为自己很务实,觉得谈未来很扯,喜欢幻想如果过去如何如何,今天就如何如何。
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行列,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热爱。工作就等于工作,千万不能约等于其他。
少数真正喜欢赚钱,以操控资金为快乐的人不在此列。
【成就象限】
少数人属于成就象限。
很多成功人士,知名人士,领域专家都属于这一象限。
工作有动力,知道自己今天及以后的发展路径,有静下来思考的习惯,给自己或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如企业)进行战略规划。
对周遭新变化感兴趣。
有多次成功的经验(成功经验越多,越不怕困难,越敢挑战长期目标),并以达到某个目标为乐趣,并能及时更新目标,和扩大自己思维版图。
成就象限的人普遍不缺钱,也是舆论和人群追逐的目标,世俗意义上,就算成功了。
【超脱象限】
极少数人在超脱象限。
有人说我们这代今天努力钻研科技经济金融,才有可能让下一代畅游艺术哲学。
超越象限的人是幸运儿,幸运的同时,也是因为从小被教育按照自己的活法活,或者悟出这个道理。
可能从事艺术,或者研究,或者技术,甚至厨师等,总之自己不会把所做的事情理解成工作,而是不做这个就不幸福。
我们经常谈自控力,自控力本质上是刻意训练自己的行为,有人给自己定一年看多少本书,本质上是请人监督自己,只不过这个监督人是自己,只要有人监督,就有抗力,需要监督就证明自己一定程度上不想,只是知道这样做了有好处,多数人自控不了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对于看书这件事来说,一个书虫,需要有自控力吗?他需要有个爱他的人提醒他不要因为看书忘了吃饭睡觉。
超越象限的人是心里富足的,并一定程度上不为生计发愁,往往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能取得超越一般人的成就,这就是热爱的力量。
——————————————
从成就象限往超脱象限升级相对简单,只要成就象限的人懂得放下且没有磨灭自己的原始冲动。
忙碌象限的人往成就象限和超脱象限走,就困难的多,需要自身系统数次升级。
“我始终认为人生追求的是浑圆,一生修修补补一些缺陷,最起码修补到别人看不出来的程度,砍掉一些枝杈,因为它们总会惹事出问题,实在砍不掉,就撑起更大的圆圈,把所有所有的统统包进去。这是个技术活儿,最终像个大健身球,所有曲折荆棘的道路,都能滚过去,碰到坎啊沟啊,圆球表面一收缩,内部空气一挤压,释放出大力,就飞跃了过去。
我也始终认为,人是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白嘟嘟大小子落地,开始消化五谷杂粮和人间百态,生长了逻辑,忘记了意识。被忽略的意识就变成了猛兽,为了有一天你能记起它,牵着你左突右冲,不管合不合你的逻辑。少部分人能真正接纳猛兽,并平衡意识和逻辑,让他们各自指导自己的一部分行为。逻辑、认知、财产、甚至回忆,都会给你加码,你变得越来越重。有些人舍不得死,就像舍不得身上绑的沙袋,死的时候放下越多,走得越潇洒。”——以上这段感性文字摘自俺自己写的《人生上半场、下半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