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fti Day可以译成“便装日”,指的是可以不穿校服来学校上课的一天。一个学年有四个学期,而大概每个学期都能有这么一个便装日。
我在学校的第一个Mufti Day,不小心穿了校服——因为当时我根本就没搞懂这个Mufti是什么意思。我天天随身携带的那本字典,虽然如板砖一样厚,但也不是对每个词都有详尽的解释。比如字典上写了“便装警察”,可这与学校更无关,便更加糊涂了。我甚至都在怀疑,这个Mufti和Muffin是不是有点像,莫非是打错了。
那天上学路上,我就看到公交车站一些熟悉的面孔穿了牛仔裤、体恤衫,但混在其他男校女校的学生装中,也不显得特别抢眼。当时我就在想,难道今天她们的第一节课都是体育课。下了公交车,往学校走、渐渐发现不穿校服的人多了起来;那时候我有点纳闷,怎么今天这么多人都不穿校服,不怕被系主任们骂么。
等我终于穿过花花绿绿的校园,走进了班级里,发现自己其实是全班唯一一个穿校服的,顿觉得别人看我的眼神有点奇怪。而之后每换一次教室,就要再接受一次众人目光的洗礼、再解释一番自己因为没听懂,所以错穿了校服的事情。
好在,在校园里,我不是唯一一个穿校服的。一同进校的其他几个中国女生,也“不小心”错穿了衣服。我们在校园里相互照面的时候,不觉有些窘迫地会心一笑,原来大家都没听懂。
第二次的便装日,我内心小有期待,这次可不会再错过了。果然,第一次错穿校服的女生们这次都没穿错。待我坐在教室里,安心地等着早晨二十分钟的结束;班长左手拿着小钱袋,右手捏着花名册,一桌一桌地走向每一个人。我看到其他人都在往小钱袋里送硬币,便问同桌,这是怎么回事。
她说便装日嘛,每人要交一个新币。我吓了一跳,忙问为什么。
她回答我这是Fundraising。而Fundraising又是什么,我又搞不懂了。字典里的确有解释,即“筹款”的意思,可这筹的是什么款,为什么要筹款,又和这Mufti Day有什么关系。
实则是:学生花一个新币购买一天不穿校服的权利。这也就解释了,第一次便装日的时候,为什么班长没向我,收那一块钱。
再后来又有过很多次的便装日,有的时候我会穿便装,也有几次我穿了校服。但后来的那些次,都没有这第一二次那么深刻。
而德语课上也经常讨论“穿校服的利和弊”这样的话题。德国的学校是没有校服的,这点对于我们德语班上那些,极不喜欢受校服约束的同学们而言,是非常有诱惑力和吸引力的。但如此一来,没有了校服,学生们每天对于品牌、样式、发型的考虑,自然也多了起来。
相对于她们,不少从德国来交流的学生们,之前没穿过校服,反而也懂得珍惜这些穿校服的机会和时光。正如我,初中与高中的校服皆保留着,恰是一种留念,也是一份情怀。
网友评论
绝大多数是女士 少数的男士都是万人迷 以后也会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