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抄袭”可耻吗?

作者: e3ff9d95a27d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16:50 被阅读12次

    <不断输入不断输出,在未来某一天构建自己的产品体系>

    启动效应&锚点效应

    《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讲到一个启动效应的概念,比如说当提到老年,年迈这些词时,稍后你起身行动的时候也会比平时慢一些,这就是启动效应的表现。日常生活中启动效应随处可见,特别是购物环节,从线下商场到线上电商APP,所以在做决定前不管你怎么想的,都得心平气和,只有真正做到心平气和,才能有回报。同样的在产品功能上很多地方给用户积极的心理暗示或许可以改变用户的选择或决定。这也是很多产品在做退出弹窗时会有挽留的文案或样式,是在影响用户心里层面的选择。锚点效应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形式,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最普遍的应用就是在定价上,比如某视频会员的定价,20元/月但年会员仅要180元,前面的20元/月就是一个参照物,告诉你买年会员就相对便宜很多哦。《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有很多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运用在产品设计上,强推得一本心理学书!

    价格管制和市场定价下的产品思考

    经济学经常讨论的一件事情就是商品应该由市场决定它的价格,还是由政府主导价格?大到每个城市的房价,小到出行的火车票价格,一直以来争议不断。房价毋庸置疑是由政府主导价格,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管控房价的措施,比如从开发商拿地限制到个人购买资格再到贷款的利率,这些看似将房价定在一个合理范围,但只要房价不在市场的应有范围内就会有人有办法去钻空子,而政府很多时候都是在想办法去堵,不断地打补丁。

    最近做产品时我在思考,很多时候给用户的产品功能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总想办法去改变用户的行为,或者用户的某种行为我们去不断地调整。比如最近我们产品功能上想法设法让用户拍清楚内容,可总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哪怕是给了物质奖励,技术手段上的判断可依旧收效甚微。但与此同时,产品的社区中用户自发的想把自己的东西拍给其他用户看时,我们没给任何物质奖励也没有任何引导,但这样的内容就很清晰易读。特别是社区产品,健康的社区是自制的,绝不是靠着平台的物质奖励激发用户去做某件事,也不是靠着惩罚措施建立和谐的社区氛围。有时候顺着做产品才更有效!想想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是不是也总会陷入打补丁的怪圈呢?、

    直觉思维有时很致命

    最近从北京来杭州办事,来回都定的机票,在回北京的前一天晚上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提醒第二天乘坐的航班因飞机故障取消了(短信话术很专业),这里陷入了第一次直觉思维,我看到短信第一反应是相信了短信内容的真实性,因为潜意识里手机会拦截或者显示诈骗短信。不过我在第三方购票平台还是确认了一下,试图通过购票平台直接退票,但平台给的提示是在机票官网或官方电话退票退全款,在平台退票要扣钱,我潜意识里就更加相信短信的内容了。打电话退票过程中我陷入了第二次的直觉思维,接电话的是一个小哥哥,业务能力极其专业,机票相关知识对答如流(重点是声音还贼好听,像极了某东的专业客服)。因为涉及到补偿,在沟通中我竟然还把自己银行卡和密码泄露了(系统指导那种输银行卡和密码)。在输完密码后我立刻反应过来了很有可能是诈骗短信,立刻把钱从银行卡转到支付宝。最终不知是我转的及时还是对方没有真的获取到我的银行卡密码,反正是诈骗失败了。

    不过通过此事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直觉思维有多可怕,直觉思维是在我过往经历中形成的潜意识,在特定场景下我不会集中注意力分析一下做决定,相反会无意识的做出某项错误的决定。所以以后在做决定前一定要调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后再决策避免直觉思维带给自己的失误。

    缺乏深度调研的需求是没有灵魂的

    pm在出需求时,扪心自问每个需求在你自己心里真的过关了吗?最近在出某个版本的需求时,我把自己的解决方案拿到老大面前,在review时被砍掉了(部门要求评审前先组内过审)。其实在拿给自己leader看方案的时候自己心里就没有底,感觉需求不明确,方案也不是很合理,结果还是证明了自己的想法。以前也是这样,某些需求方案连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时在leader面前也过不了。其实这种情况主要还是自己在出需求前分析需求和调研阶段出了问题,没有明确需求和问题点,自然也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所以当你自己都不相信的需求方案千万不要上线,先深挖问题点并分析透彻,哪怕是来自leader的需求也要合理再做!

    除了工作外,最近在忙着自己的落户。一波三折的落户风波也充分证明了提前把事情的路径了解清楚的重要性。当时决定落户前没查清楚整个落户政策及流程,老早就找了一个中介,不仅很耗时还花了不少冤枉钱(事实证明很多中介确实不靠谱,拿钱也办不了事,你还拿人家没办法)。到头来还是自己从北京来到杭州一路奔波把户口落下来了,事后总结复盘时才发现如果在了解清楚情况后再办理落户是多么的简单。真正的落户其实只需要自己找一家公司给自己交一份社保并签一个劳动合同,剩余的自己都能解决了。你看,当没有深入了解达成目标的关键节点就盲目去做时很容易就把事情搞砸了!

    抄袭可耻吗?

    最近项目组来了一个实习生,以前做用研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做过产品。老大在给她一个需求点后让她把产品可视化,并指导了一番(告诉她产品设计时没有思路可以多看看竞品)。结果实习生偷偷就跟我说她理解老大的那番话其实就是让她抄袭竞品,就差直说了。其实对于她这个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网上也有很多吐槽腾讯抄袭其他家产品的案例。但仔细想想抄袭真的可耻吗?

    经济学上有一个论点,做事情是随大流还是特立独行呢?从成本角度来说很多时候还是要随大流,因为很多时候社会上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和行为习惯,当你按照已有的去做时就会减少认知成本,减少人们接受新事物的成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借鉴其他产品也是有必要的,但在借鉴过程中很多的是明白这个设计是不是合理,是不是从自身产品的实际情况和用户需求出发的,如果是符合自己的用户需求和场景,借鉴其他合理的产品设计方案也是无可厚非。

    这周部门一个运营妹子评审完需求设计要出图,在是否支持多个内容置顶时发生了严重分歧,从需求出发认为置顶多个内容很有必要,可设计认为现在主流产品并没有这种设计形式,坚决不同意。这时候运营妹子找到了产品,想让产品battle过设计这种执拗的想法,此时我先说明了我们这样设计的目的,另外我拿出了已有知名产品的设计,即抖音就已经有了这种设计方案,最终设计还是同意了这种设计方案。所以pm日常中还是要多体验其他产品,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比如这次跟设计battle过程中如果没有这样有说服力的例子恐怕设计方案很难通过了。

    买方和卖方市场

    经济学的很多基础的知识点在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一段关系中谁更在乎谁更需要便付出的更多。不管是雇佣关系还是情侣关系,哪一方在意当前关系其中一方就需要或愿意付出的多一些(不然恋爱关系中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备胎与“舔狗”了)。再比如今天坐电梯,电梯内有几个人,但会存在几个场景,这几个人中谁着急上行或下行,那这个着急的人肯定会自主的站在靠近电梯按钮的位置并每次主动关电梯。而如果电梯内的人都不赶时间可能就会没有人主动地关电梯,等着电梯自动关门。从这个小事情中倒也能反映这个道理了。

    直播课的几种模式 

    虽然互联网寒冬已至,京东知乎裁员不断,但在线教育风头正火,招人不减。目前在线教育在直播课这块更是拼的火热,正式这种商业模式才撑起几家在线教育公司的估值。学而思、猿辅导、作业帮一课三家直播课产品都已经打磨了好几年了。最近跟老大讨论了一下这三家不同的模式,虽然都是面向学生家长但产品定位与实际收益也大有不同。学而思是好未来旗下的,作为曾经的下线辅导好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线下到线上是水到渠成的事。学而思主打的是高端用户群,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所以直播课定价很高,是这三家中定价最高的,甚至高于另外两家一倍之多。但学而思的师资力量强大并在家长群里中形成了口碑,很多家长都抢着给孩子报课。猿辅导出自纯正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很早就做在线教育的直播课,并且主打名师授课,随着品牌的推出与深入,许多家长也愿意给孩子报课。作业帮一课是作业帮旗下的直播课产品,因为手握流量入口,做付费课程变现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一课的定位是普世教育,远大的目标是解决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一是偏远地区或三四线城市教育付费意识并未养成,对线上辅导持怀疑态度,二是家长给孩子教育的支出有限。所以目前三家直播课实际收益是学而思>猿辅导>作业帮一课。

    对于在线教育而言,除了提供工具服务以外,线上教育服务和线下相比存在天然的劣势,下线辅导是近距离的真人互动,而线上的人机互动很难达到同样的效果。线上的优势更多的在于掌握孩子的学习数据,实现个性化服务,否则单纯的将下线模式搬到线上效果恐怕难有成效。所谓的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还是要随着三四线城市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和家长教育意识的增强才变得有意义!

    <交流也是一种输入和输出,希望可以和有意愿的人多交流(v:a95818934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产品“抄袭”可耻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jy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