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的抗倭名将,我想绝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毫不犹豫地说出一个人的名字——戚继光。
没错,我们能知道的也只是他。因为他是中学历史课本里,介绍最多的抗倭名将。
我们不知道的是,除了戚继光,在我看来,另一个人更值得大书特书,因为他打日本倭寇,阴谋、阳谋、对战、耍各种手段,让智商原本就差一大截的倭寇晕头转向,使得倭寇一听到这位将领的名字就胆战心惊!
他的名字就是李如松。
对我们大多数有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来说,但凡是个英雄人物,那必定是一身正气,有勇有谋且不食人间烟火才对。比如我们从小就知道的戚继光,他的名字就应该是和勇猛、有爱、正义、廉洁等这些正面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戚继光并非我们臆想的那样一身正气,他也喜欢请客吃饭拉关系,耍点手段挣些不三不四的外快,否则,他的戚家军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养得起的。
所以,戚继光如此,李如松更不可能是道德模范。
用现在的话说,李如松是高干子弟。他的父亲李成梁本身就是一名超级传奇人物,在当时风头不仅压过了戚继光,还当上了总兵,成了伯爵。
有这么牛气冲天的老爹,做儿子的自然也跟着风光,荫袭了老爹的官职不说,还整天耀武扬威,不把任何官场礼仪放在眼中,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绝对的不可一世的官二代。
在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已经握有重兵,位高权重,坐上了山西总兵的位置。四年后,又被任命为宣府总兵,成为朝廷的实权派。
因为李如松的狂妄、嚣张,不按常理出牌,更不遵守什么规矩,气得其他官吏纷纷上书弹劾,却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不管弹劾的人有多少,李如松真的像他的名字一样,稳如青松,毫不动摇!
就这么一个飞扬跋扈的主儿,除了吃喝嫖赌抽,还能有什么本事?
然而,古语所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展示李如松真本事的机会来了。
万历二十年,宁夏发生叛乱,态势越来越大,为了平息叛乱,万历皇帝任命李如松为提督,前去扫清叛乱。
很多人都准备看笑话,这么一个纨绔子弟,能平定得了叛乱那才是怪事一件!
然而,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犯了经验主义错误,给人扣帽子容易,了解一个人却很难。
面对叛乱分子,李如松没有盲目开打,而是多方观察和思考,制定了旁人无法理解的作战计划。
事实证明,这位不拘小节,也没什么礼数的纨绔子弟,一旦面对敌人,那是绝对的精明和清醒,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敌方会做什么,真可谓是天生会打仗。
很快,宁夏的叛乱就被他平息了。轮到看笑话的人目瞪口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所以,有实力的人有资格狂妄,因为别人没有这个能力。
刚解决完宁夏叛乱,李如松就被调往辽东,去对付在朝鲜捣乱的日本倭寇。
接到任务后的李如松,并没有急着出发。在仔细考虑以后,他决定召集辽东铁骑所有的人,等来他想要的人,认真制定对付小日本的计划。
万历二十年,李如松率领不到五万的兵力,跨过了鸭绿江,去对付在朝鲜捣乱的二十万倭军。
五万对二十万,怎么看都是蚍蜉撼大树,李如松哪来的勇气能够战胜数倍于自己倭军?
这是别人的担心,认为李如松这下子玩大了,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结果——必输!
然而,战场的风云就如同天气一般,可以瞬间变幻,所以即便倭军人数众多,但他们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脑袋不灵光,也就是说,头脑一根筋!
所以,李如松派去了原本要杀掉的沈惟敬,这个善于大忽悠的人物,将倭军玩得团团转。
当然,想要取胜,硬仗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二十万倭军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能轻敌。
在战场上的李如松,一改往日吊儿郎当的形象,不仅指挥有方,而且有勇有谋。他严明军纪,杀敌时胆怯后退者格杀勿论!他也善于激励士气,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虽然战斗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凭借精明的军事头脑,貌似强大的倭军也只能束手就擒!
记述李如松抗倭这段历史,看着非常地过瘾,将厌烦他变成了崇拜他。没错,就是这么一位纨绔子弟,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对抗敌人,书写了明朝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 第282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