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鉴真死活都要去日本

作者: 楚淑慧 | 来源:发表于2016-09-22 16:00 被阅读21073次
    鉴真坐像

    唐朝最有名的两个和尚,一个是玄奘,一个是鉴真。一个死活都要去西天取经,一个死活都要去东边传戒。玄奘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功德圆满,鉴真去日本传戒,更是多灾多难,六次出海,最后双明失明才到达日本。他们的努力足以感天动地,正应了那句话“一心向着目标前进 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你让步”。

    由于某种原因,今天我们只谈鉴真。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鉴真去日本之前,佛教已经在日本生根发芽了。当时日本处于奈良天平时期,政府仿照唐朝推行租庸调制。但是,拿来主义害苦了日本人民,人们为了躲避沉重的剥削和逃避兵役,数以千计的老百姓选择“寂居寺家”,原因很简单——当和尚不用纳税。当时日本的和尚很不正规,只要自己想当和尚,就可以“自誓受戒”。这就导致日本的和尚鱼龙混杂,佛教的声誉受到影响,怎么办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元兴寺隆尊为了让日本佛教正规化,提出了向唐朝聘请戒师的建议,得到了掌握实权的舍人亲王的支持。当然,舍人亲王的目的是减少纳税老百姓的流失。日本天平四年即唐开元二十年(732),日本政府准备任命遣唐使时,隆尊和尚向政府推荐了有“跨海学唐朝之志”的青年和尚荣睿、普照。政府同意他们随遣唐大使多次比广成代表日本使唐聘请名僧赴日讲佛授戒。

    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到中国,在长安的十年学习期间,他们一直物色合适的名僧,中国僧人道璇曾应召前往日本,但由于他的能力和威望有限,日本不能满意。后来,他们听说扬州大明寺的鉴真是一位高僧大德,不仅是一位受具足戒的高僧,而且在建筑、绘画,尤其是医学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于是前去拜访,他们向鉴真讲了日本虽有佛法但缺少授戒名僧,请求鉴真去日本弘法。

    鉴真当时已经54岁了,但是见他们“辞旨恳至”,也就动心了。他想起关于中国南岳慧思禅师转生为日本王子的传说,以及日本长屋王子崇敬佛法,亲赠袈裟给中国僧人的故事,当即征求在场弟子的意见,问他们:“谁愿意同行?”大家都沉默不语。弟子祥彦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祥彦的话并不夸张,由于造船技术的局限,从扬州穿越东海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和尚道福、义向、圆载先后在遣唐和归途中为风涛吞没,而且在唐朝没有朝廷同意而出境,将受到法律制裁。鉴真深知航海的危险、朝廷律令的威严,但态度非常坚决,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他的决心感动了弟子,当即有祥彦、思托等二十一人表示愿意同行。师父如此大义凛然,徒弟们也不能怂。

    第一次东渡

    由于鉴真一行没有出国证明,他们便假称到天台上国清寺参加供奉活动,秘密准备去日本的物资。又通过道航的关系,得到当朝宰相李林甫哥哥李林宗的介绍信,便在扬州打造海船。一切准备就绪,正待出发之际出现了意外的变故,同行的道航认为高丽僧如海品行不端,不适合去日本弘化佛法,而建议他留下。

    如海不满,跑到采访厅诬告道航勾联海盗准备造反,采访使班景派人去各寺搜查,逮捕荣睿、普照等。后经道航解释并出示李林宗介绍信得以无罪,但官府以海上不安全为由,拒绝了鉴真等从海上去国清寺的要求,同时没收了海船。第一次东渡失败了。

    第二次东渡

     不久,鉴真个人出钱八十贯买下一条退役的军船,雇用十八名水手,准备各种佛经、佛像、佛具等,连同祥彦、道兴、德清、荣睿、普照、思托等十七人,还有玉作人、画师、雕佛、刻镂、铸写等各种技艺人才八十五人,于天宝二年十二月启程,不料即遇大风,第二次东渡又失败。

    第三次东渡

    鉴真等人再次起航,至舟山群岛附近,再遇大风,船触礁后鉴真一行在荒岛上忍饥受冻三天三夜,后被救至明州(宁波)阿育王寺安歇。第三次东渡失败了。

    第四次东渡

    第三次东渡失败后,鉴真决定在朝廷不甚注意的福州出发,然而当地僧众出于担心鉴真东渡发生危险的好心,对鉴真看护甚严,并将其行踪报告官府。鉴真在从阿育王寺前往福州的途中被官府追回送至扬州。第四次东渡失败。

    第五次东渡

    鉴真在扬州继续准备东渡物资。天宝七载(748)六月二十七日,鉴真僧众、水手等三十人在扬州出发。出长江后遇大风,船在风浪中完全失去了控制,随风浪漂泊,淡水早已用完,人们严重晕船,食物难咽,死亡威胁着每一个人。十一月间,失去驾驭的船在海上一连漂了十四天,终于靠了岸。上岸后傻了眼,原来他们漂到了海南岛的振州。好在那里的官员和百姓非常欢迎他们,鉴真等人在那里留居一年有余,修寺造佛,登坛授戒。

    当时,鉴真也想,是不是佛祖指点他去西方,而不是去东方呢。

    但是,在荣睿、普照等日本和尚的催促之下,他决定重返扬州。他们从振州出发,经广西、广东的返途中,行至端州(今广东高要)时,荣睿积劳病重,临终还请求鉴真务必东渡,鉴真感其至诚,遂不再思考天竺之行。

    行至韶州(今曲江)时,普照离鉴真北去。荣睿的死,普照的离去,加之旅途的艰辛,使鉴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他感受暑热,眼睛渐渐模糊起来,虽经医治未见好转。至吉州(今江西吉安)时,祥彦又因病去世。祥彦是鉴真最得力的优秀弟子,他最先表态支持东渡,一直追随其左右。

    这一年,鉴真63岁了。然而,这一系列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相反,东渡的决心更坚定了。

    惊涛骇浪奈何不了大和尚弘法的决心

    第六次东渡

    天宝十载(751)春,鉴真回到扬州,又着手筹备第六次东渡。天宝十二载(753)十月十五日,日本政府派出由藤原清河大使率领的第十次遣唐使团,从长安返回日本途中经扬州,到延光寺拜访鉴真。藤原清河将邀请鉴真和唐玄宗拒绝鉴真出国一事告诉了鉴真,并希望他自己决定。鉴真当即表示愿意同行,经商量后决定在十月十九日出发。

    日本使团的来访,引起了扬州僧俗的注意,出于对鉴真的保护,扬州僧众对他看护很严,鉴真无法脱身,眼看十九日就要到了,东渡计划再次受到了考验。正在这时,鉴真弟子仁婺从婺州(浙江金华)来到扬州,听说师傅东渡受阻,十分同情,便决定用自己来时乘坐的船接鉴真离开扬州,到黄泗浦(今张家港西北长江之滨)搭乘日本遣唐使船,开始了第六次东渡。

    与藤原清河等会合后,又发生了麻烦。广陵郡的地方官已听到鉴真准备渡海去日本的传闻,因此决定检查日本遣唐使船,机警的副使大伴古麻吕秘密将鉴真等安排在自己的船上,躲过众人的注意。不久,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离去的普照也闻讯从阿育王寺赶来。这次遣唐使船同航的有四艘,第一号船是大使藤原清河,第二号船是副使大伴古麻吕,第三号船是副使吉备真备,第四号船是判官布势入主。

    唐朝僧人除鉴真外,还有法进、义静、昙静、思托、法载、法成等十四人及女尼智首等三人。十一月十六日,四船出发,一路顺风。二十一日第一号、第二号两船到达阿儿奈波岛(日本冲绳),北行至多祢岛(种子岛)西南,遇第三号船,十二月六日,海上又起南风。

    一号船被风吹到了南方的越南中部,结果与当地人发生冲突,论打仗当时日本人是不行的,大半船员丧生,藤原仅以身免,返回长安。和他同难的还有一个人很有名,就是李白、王维诗中提到过的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

    鉴真所乘的第二号船终于在二十日到达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川边郡坊津町秋目)。天宝十二载十二月二十六日(天平胜宝五年,即753 年初),经四十天的海上颠簸,鉴真一行在僧人延庆的引导下进入日本九州的太宰府(今日本福冈)。

    鉴真一行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实现了毕生的宏愿。

    鉴真不仅给日本带去了佛法,而且带去了大量医学、香料、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资料。由于已经双目失明,鉴真通过耳听的方式帮助日本僧人校正了大批佛经,又用舌尝的方式为日本修正了药典。

    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根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当时鉴真双脚结跏趺坐,神态安详,死后三日,体温犹在,时人呼为真菩萨。

    鉴真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始祖,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meng)”,意思是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今天日本的佛教流派中,大多数都不排斥吃肉娶妻。而鉴真创建的唐招提寺中的律宗寺僧,依然是日本除临济宗总坛以外仅有的严守戒律的僧侣。这也算是鉴真给日本佛教界留下的一大遗产吧。

    佛法云,大雄无畏,勇猛精进。鉴真大师可以当此美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鉴真死活都要去日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hz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