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4--从低谷总结,做好自身学习,终将载誉而归
早上好,我日更的第105天,感谢您看到我的文字,继续今天咱们继续我对《原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昨天说到了作者在预测国家经济将走向危机的时候,判断错误导致自己一败涂地,生活事业回到了原点。
他不得不靠父亲的肩肚子头号毕竟自己还有老婆孩子要养,甚至他还在想要不要去华尔街找份工作来养家糊口。
但他又不甘心,亟待解决他这一次失败中的问题。
作者总结:把握市场时机相当困难头号市场讯息望瞬息万变都和自己的高概率判断都好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确定的收益,他感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森林,只有穿过这片森林的话才不被杀死在途中。
这次失败是作者惨痛的教训,之前他的方法就是全得全失,这种冒险追求高回报的做法存在巨大隐患,无论你之前对了多少次,只要有一次失败,一切归零。
他想到就是将桥水打造成民主决策的机构,而非他一言而定,让其他人的观点跟他相互碰撞,从而让观点和决策更稳健。
作者总结了一条又一条:靠水晶球预测谋生的人,最终肯定要去吃碎在地上的玻璃,这是他对这一失败的最好总结,预知未来永远是不靠谱的。无论数据再多再精准,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正确。
10,另一页篇章。
之后,作者习惯于依赖计算机,在每一笔交易完成后,他都会把交易的元素通过公式写下来,然后输入计算机,并且回测历史上这种方法的准确性,现在科技界管这种方法叫做算法,而当时他只是想找到一个更靠谱,更稳健的方法。随着他们的公式和数据越来越多,算法也越来越成熟,计算机可以通过一些因素,而给出一些判断的结果了,这时候他经常用自己的判断和计算机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计算更加全面和准确。只有911这种事情的时候,计算机才会发生判断错误。而他继续在自媒体上发表文章,几乎没做营销,一些客户慕名而来,桥水就这样慢慢的开始复兴。公司业务分为三块,付费咨询,管理企业风险,以及打包研究。
比如世界银行授权他们做500万美元的资金管理,他们建议做现金和20年期美国国债之间转换。他们提供了系统,当预感利率要升的时候就持有现金,预感利率要降就持有国债。这个业务做得很成功,随后还吸引来了美孚石油和辛格公司也成了他们的客户。
1984年,作者到z国北京,加入参与z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之后z国股市以及证监会,就是这样被设计出来的。
他还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联系。比如x加坡的李guang耀就和他关系不错。
1987年10月19日的股灾之前,桥水是为数不多做空市场的基金,这让他们一战成名,但此时的他们仍然只是小公司。
1990年,数学毕业生布莱恩戈尔德加入桥水,他和作者一起,发现所谓和回报流,就是经营活动取得的现金流。
这是怎么回事?作者总结说:选股而烦恼,但其实一些不相关的现金流回报组合在一起,这要比千挑万选更好。也就是说,不同的资产类别交织在一起做出的资产组合,会让你的收益更平滑,也更加稳定,而这就是资产配置。
从1991年到2015年25年间,这套策略的收益几乎是平稳向右上角发展的。桥水基金正是凭借这一策略,成了全球最大的积极货币管理者。
1995年桥水发展到了42名员工,管理了41亿美元的资产,桥水基金逐渐成长为一个大机构。到2008年他们已经有了738名员工,14个部门。
11.危机再度来临。
2007年,作者的萧条测量仪工具显示,一场债务泡沫即将崩溃,最主要的依据是偿债成本超过了现金流增速,就是资不抵债。就是你欠一万的债,实际要还却不止一万,他觉得该有一场危机发生。
但是1982年那次错误的判断,让他变得非常谨慎,担心再犯错。
于是在他咨询了许多人之后,都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观点,能够驳倒他,更多都是一种神一样的自信,这又是一场“共识性”。
于是他选择用对冲,用以保护盈利,而非一把做空,显然没有1982年那次激进。他以防守为主,时刻在考虑,万一错误了,不至于让损失太多。后来先是贝尔斯登倒闭,紧接着雷曼破产,多米诺骨牌终于开始被推到,一系列危机爆发。庆幸的是,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及时应对,开始了一场和谐的去杠杆行动,史称量化宽松。
2008年别人都哀鸿遍野,至少亏了30%,但桥水却保持了14%的收益。这是建立在对冲的思路基础上,如果要激进的押注,那么将赚的更多。
这次危机让美联储的模型,摩根大通的模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模型全都失败,大家都在找原因,而作者总结: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财政盲目自信造成的,认为财政不可能崩溃,所以才放任了泡沫。但事实上债务问题影响了财政,从而抵消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2010年,桥水的收益达到了高峰,却引发作者担心,当你规模大了之后,自己就会影响市场,形成反身性,所以你的建仓成本和平仓成本都会更高。
所以当他们取得很好业绩之后,开始主动限制规模,退回了客户的钱,谨慎让自己的规模变得更大,不再接受新的资金进入。
同年作者也卸任了CEO的职位,专心做个自媒体人,把公司交给继任者去打理。桥水也开始转型,进一步在算法投资上做文章,他认为这才是投资的未来。
2011年他又感到不安了,觉得一场欧债危机即将,这时候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先兆呢,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