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意象,可以窥见诗歌美的许多层次:通过意象来感悟作品的情感,通过意象来诠释作品的哲理,通过意象来破解作品的喻意,通过意象来分析作品的手法,通过意象来鉴赏作品的意境,通过意象来与作者进行艺术、美学、心灵、精神和思想等的全方位的交流。相反,忽略了它则很难领会到诗歌美的精妙之处。
诗谈:再说意象5松——孤直耐寒
松,傲霜斗雪,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东汉末年,名士刘桢有诗《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耶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甫:“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下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杜鹃鸟——凄怨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呜叫着,使人禁不注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人秦观《踏莎行》)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衰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