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后感读书读书
杨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杨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作者: 里唯的屋 | 来源:发表于2017-11-04 07:43 被阅读65次
    杨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最近在看杨绛先生的回忆录《我们仨》。

    其实之前一直想读,只是事情太多,静不下心来全心投入。

    这本书语言质朴,平实,一家三口不平凡的人生却没有用波澜壮阔的语言和剧情来描述。

    如一故人将家事娓娓道来,淡看过往的人生路,但却让我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杨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一家三口,多么和谐美好的画面,相处的如此自然。

    我喜欢书中写的一段话,杨绛先生在对其中几张照片作说明时写到,“我们仨各自工作,各不相扰”。

    这似乎也是是我未来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不管孩子多大,他玩他的也好,忙他的也好,我们夫妻各忙各的工作,累了讲讲话互相叨扰,乏了玩玩游戏互相愉悦。

    当然这得建立在年轻时的积累之上,财富和知识的积累。

    有人说杨绛先生描述的这种生活,让人心生一种无力感,消极感,像是对生活失去了激情。

    其实不然,杨绛夫妇这么大的年纪仍然伏案工作,并未失去自己所感兴趣的事。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又或是文革时期这样动荡的环境,全家依然保持着读书上进的好习惯,反而让我们这一代感到羞愧。

    看到杨绛先生描写他们夫妻二人在英国牛津大学求学时期租住在本土家庭的那段经历。

    忽然想起我和老公结婚刚搬到一起住时,也像他们一样,对各种食物充满畏惧和渴望,不会做,但又想吃,于是就大胆尝试。

    相互之间没有抱怨和推责,一起向着想达到的目的努力。

    失败了,也乐在其中,没有叹息和哀怨。

    杨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这两位相处时的默契和融洽,现实生活中有几人能及?

    杨绛先生生完女儿钱媛后在医院病房住院,钱钟书先生每天去产房探望,但总会隔三差五的报告些自己做的错事。

    在他看来是错事,在杨绛先生看来都是些不足挂齿的事情,像打翻墨水瓶印了房东家的桌布,砸坏台风,弄坏门轴。

    杨绛先生一律安慰他,“没关系,我会修”。

    在现代社会或许这是不太让人能理喻的状况,丈夫弄坏东西,妻子负责修理,然而这是事实。

    杨绛先生深知丈夫的长处不在这些生活中的繁杂琐事上,她也愿意保护自己的丈夫不被乱七八糟的事情所累,专心做学问。

    用她自己的话就是,自己甘愿做“灶下婢”,现在又有多少夫妻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书中关于阿圆的成长细节体现出了杨绛夫妇对孩子合理的教育,没有刻板的规矩,却培养得阿圆爱读书。

    以至于钱老先生,钱钟书先生的父亲,都将目光从其他孙儿身上移过来专注在钱媛身上,并夸:“吾家读书种子,唯健汝一人耳”,健汝是钱老给钱媛取的大名。

    钱媛后来也成为了一名外文系教授,教过俄语后又去学习,归来教了英语。

    钱钟书先生是非常喜爱女儿钱媛的。他对杨绛先生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很自然的就看出,钱钟书先生对自己妻子的喜欢,打从心眼里的喜欢。

    女儿降生后,不意外的,钱钟书先生难掩自己内心的喜悦,对女儿呵护有加。真正的爱情结晶。

    三人相处,像朋友,像亲人,像师生,又像同事。

    该嬉笑时嬉笑,一家人一起玩游戏,该安静时安静,三人同做自己手头上的工作。

    然而命运突袭,1997年钱媛得脊椎癌去世,第二年钱钟书老先生也弃现实而去,杨绛先生说,我们仨走散了,不知何时才能相聚。

    在我看来,这样的亲情真的让人羡慕,不枯燥,不过分,刚刚好。

    末了杨绛先生写了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所以趁自己身边亲人还在之时,少些脾气和不耐烦,多点耐心。

    因为你也不知道命运将你们安排在一起做一家人的时间有多久,不要等分开之时再来感慨。

    后悔药难吃,把握好每一段时间。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愿我们珍惜眼前人,尽力过好这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cf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