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65/斐语纶滗
少安面对黄昏中连绵不断的群山,热泪在脸颊上刷刷流淌着。原谅我吧,润叶!我将要远足他乡,去寻找一个陌生的姑娘。别了,我亲爱的人……《平凡的世界》
1、罗曼蒂克的爱情,还是脚踏实地的婚姻
少安将信从信封里抽出来,只见上面写了两句话: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我们慢慢再说这个事。
接到自己心爱的人的表白,本应是幸福的,激动的,而此时的少安更多的却是惊讶和不安。
他无声地拒绝了自己喜欢的人,而另外随便找了一个女子,搭伙过起了日子。
很多人说少安对待生活是狼性的,即便再大的苦难也打他不倒;而对待感情却是羊性,连自己喜欢的人都不敢去争取,简直是窝囊。
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少安这样的纠结心态。
阶级的差别和生活的环境自然阻挡不了爱情的来势汹汹,这世上又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原始性欲的冲动。
拒绝一个自己爱着,也爱自己的女人,只有来自于一个男人深层次的责任感,那个时代暗无天日的绝望和迷茫,让爱情的地位无法超越一家人的生存。
他十三岁辍学,姐一家五口,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奶奶瘫痪在床,他不得不和父亲共同担负起养家的职责。
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他无法去选择爱情,而只能是利用爱情。他需要找的女人不是用来分享幸福的,而是来承担苦难的。
彩礼他无法承担,新窑他也无法建造,他要找一个不要彩礼的,又能吃苦的,还不要新窑洞的女人(无房,无车,无彩礼,还要包家务)。
如果这话让现在的人听了,肯定要指着孙少安骂他神经病,哪家姑娘眼睛瞎了会嫁给你。
所以当我们看到秀莲登场的时候,我们又惊讶于这样一个女子的存在,又感叹于她命运的多舛。
明知道是火坑,还要奋不顾身地往里跳,那个时代的女性特有的执着和勇敢。
有人说她们傻?并不是,那是一种能撇去物质存在,追求精神和内在品质的意愿。
从一开始的帮着照顾一家老小,然后向娘家借钱帮着少安做拉砖的买卖,再到之后的办砖厂,最后等家境终于好了的时候,她却积劳成疾香消玉殒了。
我们感慨于这个女人短暂而平凡的一生,而又敬重她甘当陪衬的奉献精神。没有她,少安不可能成就他的事业,这个家的情况也不可能扭转。
只可惜她只承受了苦痛,却来不及分享这迟到的幸福。
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难道就能一口否定这样带着明显功利性的婚姻,而问责少安的不懂珍惜和秀莲的飞蛾扑火吗?好女人难道注定被辜负吗?
并且在路遥的作品中不止一次描述过这样存在着明显阶级差别的婚姻或者爱情:
高加林抛弃了乡下的刘巧珍,和城里的黄亚萍好上了;
郝红梅放弃了农村的孙少平,和城里的顾养民好上了;
而属于“倒追”的润叶和少安,晓霞和少平,都给与了不好的结局。
2、贫穷带来的更现实的思考
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在生活的杂色中提取精炼,然后伴以深刻思考后的重新创作。
而小说归根结底写的是路遥自己。
贫苦不堪的童年,背井离乡的孤独,陌生的冷眼和嘲笑,无情的辱骂和殴打,让这个原本就倔强的孩子变得更加敏感和自强。
在异地他乡,尽管大伯大妈心中把他当做“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并且不惜一切代价,即便是讨饭也要满足孩子上学的愿望。
但那个年代太苦了,已再无余力去思考除了生存之外的事情了。
终于有一天,大伯拿了一把䦆头和一条长绳子,让他上山砍柴,他默默地接了过来,然后跑到沟里扔了,之后独自去了城里。
从那一刻开始,他知道想要完成自己的梦想,就不能听从别人的摆布,靠的只能是自己。
黄土地虽然亲切,但他不能一辈子当农民,他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通过自己的机智和抗争,他扭转了命运之门的转向,完成了最初的自我救赎。
这也给他之后的人生观埋下了功利性的种子:只有能帮助自己的人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人
1968年的暑期,大学仍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四百万的知识青年停滞在城中无事,游手好闲,这成为了当时社会一个巨大的隐患。
毛主席的一句:“知识青年有必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前后两万八千名北京知青来到当时的延安插队,其中就包括了现任的国家主席。
这几万名知识青年像无数璀璨的星火播撒到了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他们带来的新潮的都市气息彻底击破了这个闭塞贫苦的乡土氛围。
路遥在这里邂逅到了他梦中的缪斯,她美丽大方,才华横溢,对于他这个泥腿子来说,这个叫林虹的女孩简直就是仙女下凡。
对于他们之间的结合,很多人并不看好。毕竟一个陕北的穷小子和一个来自北京的女娃娃,这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而路遥对此有他的看法,他说:“咱家穷嘛!穷亲戚再套上个穷亲戚,那咱是把穷根扎下了,几辈子也翻不了身……”
这样功利性的想法甚至延续到他的第二次恋爱,并逐渐糅合进他的人生观里。
对于爱情,路遥除了精心设计的索取,当然也有竭尽全力的讨好。甚至于在1970年,国家首次在知青中招工,县上给了路遥一个指标,这是文革期间难得的脱离农村的机会。
上了工厂等于吃上了公家饭,路遥不假思索地将这个珍贵的名额给了他当时的女朋友,并且还回养父养母家,问家里要了几斤棉花,背到城里,用了一个月的工资扯了布缝了新被子新褥子,送给了恋人。
当然路遥这样倾其所有的付出并未最终赢得美人归,那个女孩顺利地进入工厂后不久就给他写了一封“绝交信”,并将他送的杯子和被褥也寄还给了他。
这场打击差一点要了路遥的命,因为他付出了太多,却得到了这样的结局,他甚至想过自杀。
这段荒唐的经历被他写到了《人生》中,高加林抛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跟城里的姑娘黄亚萍好上了,而后又被无情的打回原籍,真正的赔了夫人又折兵。不知这样写是否有某种倾泻恨意的意图。
当然青春的游戏谁也不会当真,爱情的悲剧除了带来短暂的痛苦以外,当然也让人迅速地成长。
他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婚姻应不应该服务于爱情。对于自己的另一半,他们会逐渐淡去青春的萌动,而投以更深层次的考量。
但路遥并未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仍旧将下一段恋爱投射到北京的知青身上。
倒不是说农村的一定也要找一个农村的,而北京的姑娘就不能爱上黄土地上的穷小子,只是路遥的想法中充斥着浓重的现实功利主义。
当别人劝他还是找一个本地女子,稳重知根知底,有挑有捡的时,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走出去?”。
这样的观点甚至也出现在他的随笔中:“一个人要做成点事,就得先设计自己,先得确定目标。目标一设定,就要集中精力去努力,与此无关的都要牺牲。”
他对于未来的精明设计不惜利用上了神圣的婚姻,但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处事风格又冥冥之中促成了《平凡的世界》的诞生。这听起来既让人伤感又让人震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于是林达,另外一个北京的知青走入了他的生活。
3、婚姻成就了路遥,也毁了路遥
一个生长在贫苦的乡村,整个童年不曾吃过一顿饱饭;一个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是为了理想和抱负,才远离了城市生活,来到偏僻闭塞的黄土地的。
两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教育背景和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观念不同,饮食习惯也大相径庭——一个热衷于揪面片、洋芋檫檫,黑豆钱钱饭,小米粥,一个则喜欢米饭加炒菜。
爱情是浪漫主义情怀,而婚姻实在是现实主义的考量。浓缩在柴米油盐的人间气息里,再伟大的爱情也避免不了世俗的侵袭。
绝对功利的目的性和路遥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让这个可怜的女人在之后的人生中简直吃尽了苦头,完全就是秀莲的翻版。
为了支撑路遥的梦想,这个有优良背景,并且学识也是不逊于路遥的女人几乎放弃了一切。考大学的机会、挣的工资通通奉献给了路遥。
而路遥则如愿的考上了延安大学,进了他理想中的文学殿堂。
他嗜烟如命,而且还必须是好烟,并且这种无节制的消费与他们家庭的收入根本不成正比。这些生活的压力全部转移到了林达身上,并且一直延续到路遥病逝后。
在文学的世界里,路遥如痴如醉,刻苦努力地汲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丰富他的文学素养。在这里他完成了最初的文学积淀,并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了扎实的基础。
他用非凡的毅力和满怀激情的创作意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去,《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接二连三地发表并且获奖,路遥在他理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而他的婚姻却离支离破碎越来越近。
但这是一个永远不知道累的人,他的人生信条是“只要不倒下,人就不能停止前进”,他并未满足于眼前的巨大的成功,而是从心里暗暗地定下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目标。
他要创作一部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全景式反应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十年中的巨大的社会动态的书,它将有百万字之巨,需要耗费数年来完成。
他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目标一旦定下,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挠。创作《平凡的世界》的三年里,他几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在他的创作回忆录《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他这样叙述道:
每天中午起床后,简单吃点所谓的“早餐”,便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去,晚饭也是随便应付,之后便又接着抄写稿件,直到凌晨三四点才“下班”回家睡觉。
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不能陪女儿逛公园,连听一段音乐的时间都被剥夺了,更不用说上剧院或者电影院了。
而她的妻子则除了工作之外,还要负责接送孩子,并且还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当初海誓山盟的爱情渐渐被这种隔离式的生活氛围所透支。
对此,路遥生前好友海波曾经说过一句公道话,“如果没有林达,路遥根本无法创造出如此规模的作品,即便是有那也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路遥就像一位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战斗在前线的将军,指挥着他作品里的千军万马,而林达就是路遥的后勤部长,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这样的组合让路遥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浩浩荡荡的文学工程中去。
撇开作品的伟大成就,路遥作为儿子,养父养母的赡养义务他未尽到;作为父亲,女儿的父爱他未充分地给予;作为丈夫,对妻子的照顾呵护更是无从谈起,这简直就是个悲剧的家庭。
所以也能理解在路遥病重期间林达的表现,那是一种被抽空的冷漠,来源于那持续数年之久的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
即便是路遥的死也未曾让这个当初爱他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流一滴眼泪,而只在葬礼上,用一副挽联表达了她的无奈:“路遥,你若灵魂有知,请听一听我们的哀述……”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复杂而又痛苦的心情啊!
创作的耗尽心血,加上最后婚姻的支离破碎,路遥彻底垮了,他独自一个人在阴冷的病房里走完他辉煌而短暂的一生。
4、路遥的家庭是失败的,他的个人精神是永存的
纵观整体,也正是由于这个家庭呕心沥血的付出,才造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所以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我们又可以理解孙少安对于润叶的那种欲拒还休的矛盾心理。而秀莲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女孩,为什么只有她才能成为那个风光无限的孙少安背后默默奉献的女人。
时代需要孙少安这样的人,这样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生活的本质,不认命并且不顾一切带领这个家庭,甚至整个双水村摆脱贫穷,而暂时只能委屈一切,包括这个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女人。
路遥也一样,这部作品的意义之重大,到了必须让他放弃一切需要放弃的东西,包括他的家庭。
很多人无法理解,称她们为傻女人。少安动不动就朝她发火,甚至在她怀孕的时候还推搡她,一切都只是因为她想分家,而她分家并不是为自己,而更多的是舍不得眼前的这个男人被这个贫苦不堪的家庭拖累的不成样子。
一个是着眼于小家庭,一个是为了整个家族,在他们的立场上,谁都没有错误,甚至于都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他们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零件,每个人都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为了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东西,这也是整个系统平稳运行的基石。
而奉献的过程中注定是牺牲绝大多数人,成全少部分人,这很残忍但却是事实。
这种精神得以延续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共同的目标。对于这种社会被推进的梦想,大家有一致性的认识和认可。
就像秀莲,她虽然苦,虽然委屈,但她看到少安的努力,理解少安的所作所为,知道他是为了整个大家庭,而她秀莲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她不能自私,完全剥夺少安的爱。
类比于路遥自己,作为他的妻子,当初的默默奉献是为了丈夫创造出一部有意义的文学作品,这部文学作品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有了林达那些年的忍气吞声。
但我们无法苛求一个已经做得如此之多的女人能理解所有的一切,她已经足够伟大,只是没有选择坚持到最后。
路遥把这种现实的矛盾和情感上的痛苦全部倾注到作品中,那种对现实的思考与挣扎,来自社会的,来自家庭的,路遥又何尝不知道,这段婚姻已经到头了。
友人曾经试着劝他们两个和好,在林达那里,林达哭泣着说:“你们都说我不好,你们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熬过来的,谁替我想想……?”
是啊,伟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褒义的,它太沉重了,沉重的让一个平凡的人根本无法承受,它近乎于道德绑架。
作为路遥和林达两人的共同好友海波后来回忆说:“在路遥最困难的日子里,林达和他订婚,为了供路遥上大学,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婚后甘愿当陪衬,勤勉持家;路遥去世后,面对许许多多的不理解,始终保持着高贵的沉默。”
当然我们也不能去质疑路遥对于婚姻生活的态度,即便它有那么并不完美的收场。他用惊人的毅力和忘我的劳动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作品惠及了千万的农村青年,用巨大的热情和勇气鼓励他们不屈服于现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而这一份伟大的功绩应该属于路遥和林达两个人。
而这一份共同的荣誉里,人们只记住了路遥,而忽略了背后那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这是让人噫吁的。
正如海波说的那句话精妙了概括了路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他把最好的、最大的、最本质的一面献给了社会,献给了读者,而把阴影留给了他的亲人,特别是他的爱人林达。”
他像一团过于炽烈的火焰,将青春的余力耗费在最美好的年华里,照亮了黑暗中的每一个角落,却也灼伤了身边最亲,最爱的人。
文字有点长,写的手酸,点个赞鼓励一下吧!
去年热文精选
那些被打大的孩子,现在都怎么样了?
深圳宝安虐童:当亲子关系成为“犯罪”的遮羞布
震惊!这个时代,到底还需不需要女性生儿育女了?
《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
点赞没有啦,看到文末超有耐心的你何不随手来个“好看”
喜欢我的朋友继续关注我,关注“神小兽”
我们一起读有意思的书,品味名人背后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