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最后的山神》赏析(三)

《最后的山神》赏析(三)

作者: 春夜里的樱花 | 来源:发表于2020-07-15 21:51 被阅读0次

-

《最后的山神》最令人惊叹的地方就是自然光在片中的运用,特别是使用逆光的部分。例如孟金福在正月十五敬拜月神的场景,就是使用了逆光的手法。孟金福祭月神的背影在月光下若隐若现,此刻虔诚的他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沐浴在神灵的庇佑之中,充满浓厚的神秘色彩。

还有就是孟金福捕到猎物后去拜谢山神时,采用仰拍的方式加上逆光的手法来表现画面。孟金福跪拜在山神像前,白色的阳光直面镜头打下来,光线耀眼,又透露着神圣,让人仿佛感受到山神高大的身躯就在面前,心中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当拍摄到一棵雕有山神的松树被砍伐时,孟金福有一种“自己被砍伐了的感觉”,为了表现出这种深深的失落和心痛,从构图上,作者将被砍伐的山神像的树木作为画面的主体,而坐在旁边的孟金福仅占画面的一小部分,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表现出孟金福面对山神像树被砍的悲伤和无能为力的无奈。

之后,作者使用了逆光的手法,在昏暗阴沉的天空下,映出孟金福夫妇俩和仙人柱的剪影,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画面浓重、低调,渲染出凄凉茫然的气氛,烘托出人物的落寞哀伤之情,从视觉和心灵上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片子的尾声,孟金福表演萨满跳神。作者选择以金黄泛红的夕阳为背景,夕阳的余晖勾勒出孟金福清晰的舞蹈轮廓,主体的暗调与暖色调的背景形成对比,而随着夕阳落山,天色渐暗,仿佛昭示着山神已经渐渐离去,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的传统生活方式似乎也即将消逝。

片中同期声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具有真实感,增加了作品的客观性。

这部纪录片用斧头砍松树的有力而短促的响声开场,声音在山林中回荡,以声夺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孟金福用鄂伦春语向神诉说、祈求平安,虽然听不懂鄂伦春语,但仅仅听着他的话语,就像走入了片中人物的生活情境之中,仿佛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周遭的一切景物,还有话语中透露出的虔诚以及对山神的敬畏之情。

在山林生活中,丁桂琴用斧头凿冰取水,凿冰的声音和把冰块放进铁桶的响声,还有做桦皮艇时,用斧子和猎刀把粗圆的松树劈成薄薄的木片的声音,生动细腻,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这部片中马的啼叫声、山林间的鸟鸣和流水声、火烧得很旺的嗤嗤声、划水声等等,使得画面更加丰富、自然,大大增加了观众的现场感。

-

《最后的山神》

相关文章

  • 《最后的山神》赏析(三)

    - 《最后的山神》最令人惊叹的地方就是自然光在片中的运用,特别是使用逆光的部分。例如孟金福在正月十五敬拜月神的场景...

  • 《最后的山神》赏析(一)

    《最后的山神》是一部人类学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通过记录中国境内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在山林间捕鱼打猎等原...

  • 《最后的山神》赏析(二)

    - 固定镜头是《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的特色之一。 固定镜头视点稳定,框架静止,能够渲染出深沉、宁静的气氛,令观众...

  • 《最后的山神》赏析(四)

    - 《最后的山神》中,解说词将片中的剪辑画面连接在一起,串起情节。 在对画面解说的过程中,交代了鄂伦春族的生存现状...

  • 《最后的山神》

    21民本 杨秋玲 2021410053 19885986125 民族文化变迁 在各民族交际杂的民族发布下,由于汉族...

  • 神归何处?

    ——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 当山神不在,萨满依何信仰?当最后一位萨满告别山林,曾经的文化...

  • 最后的山林,最后的信仰

    ——浅析纪录片《最后的山神》 社会人类纪录片《最后的山神》通过对于传统鄂伦春人的生活细节展示,将人在时代背景...

  • 灵魂摆渡:妻子冰箱藏尸丈夫十年,竟然是因为爱

    上回说到冥王将夏冬青和赵吏的身体互换,他们于是去找山神帮忙,山神用了最后的神力帮他们,而最后的请求就是请他们帮唯一...

  •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

    2021410052 21民本罗锋 18308535416 《最后的山神》是由孙增田执导的纪录电影,于1993...

  •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

    杨小杭 21民本 18212426114 2021410058《最后的山神》是我国人类学记录片的代表之一,这部纪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后的山神》赏析(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qs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