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看了看今天的日子,默了默,还是求生欲占据了上风:
“一家之言,个人浅见,莫怪莫怪……”
缠绵病榻,百无聊赖,偶然忆起,年轻时外出学习的一段经历。
当时书生意气,学习之余,必然游山玩水,凭吊古迹。只可惜那时讯息尚不发达,所去之地也偏僻落后,对于周围的景点知晓甚少。
只能向当地人打听,然后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真的是奔波啊,景点之闭塞尚不足为惧,路况之差简直天怒人怨啊,颠簸得足以怀疑我们是坐在碎石机上。
尽管如此,依仗无所畏惧的青春,打听到的当地名胜古迹,我们无一放过,志满意得返回家乡。自然要与人得瑟游览的名胜,偶遇一明白人,问:
“登鹳雀楼否?”
什么,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
从不曾想到,离自小背诵的名句出处居然如此接近,竟然擦肩而过。几欲吐血啊!顿时,觉得去过的地方都不香了。
毕竟那是鹳雀楼啊,全国四大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啊!
每次背诵这首催人奋发向上,激励振奋精神的千古名句,都会想,如果能亲自登一次鹳雀楼,感受盛唐气象,体验古人情怀,俯瞰大河奔流,远眺山系磅礴,登斯楼也,岂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如今这座楼活生生地从书本里走出来,相隔不过几十里,竟无缘对面,憾莫大矣。
从此,这遗憾,永存成刺,每次想起,总是无尽叹息、失落、痛悔,百折千回,诉无可诉。
一晃经年,只以一句“错过的都是最美好的”安慰自己。可惜,晋、秦、豫三省交汇之处,博大精深,实难想象啊!即使当时曾经亲自到达之处,也未必明了它的文化底蕴究竟有多么深厚!
想当初曾登当地五老峰,为它“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翠柏荫峰,清泉灌顶”而几度折腰。这几日甚闲,翻看旧日照片时突然想查查现在的五老峰什么情况了。
不查则已,一查又是如雷轰顶。在我眼中只是奇峰险峻森森古木的五老峰,居然是道教文化名山,与佛教圣地五台山南北对峙,齐名天下。最重要的是,它还是五老携《河图》《洛书》藏经授典典隐身之所,研卦修行,传经布道的地方。
当初在山上,孤身一人,茫然四顾,泫然欲泣时,绝不知道,自己的脚下,是易学文化创元时期的传播之地,是河洛文化的摇篮之地。
果然造化弄人!为了易经河图洛书,这些年,自孟津而洛阳去天水,谁能想到,多少年前,就已与这古老的文化相遇,可惜当初懵懂不知。
心结豁然打开。错过,只是缘分未到罢了。只要无缘,别说错过,即使对面,也依旧素不相识。
无论如何,还是欠了鹳雀楼、五老峰一张门票。只待山河无恙,再去拜访,想必应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