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席慕容,目前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首题为《一颗开花的树》,凄美忧郁又深沉哀婉的一首抒情短诗。
最近读《前尘•昨夜•此刻》这本书,是她的散文精选集。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体现了其在散文创作上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翻开书,一行一行,一篇一篇的品读下去。越来越觉得,她就像是一位絮絮叨叨的“老婆婆”,讲述那些流逝了的岁月。
之所以如此形容,是其行文风格的善于抒情,善于联想,题材选取上的生活化,碎片化,予我的强烈感受。
凡是成熟的作家,在不断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必然会“无意”间形成自身的特点。
也许,家庭出身、时代背景、读书经验、社会阅历等,每一样都会对其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作为一个流淌着蒙古族血液的人,她始终对故乡充满了神往。在父亲诉说的赛马故事里,在杂志刊印的草原图片上。
似乎年纪越大,“思念”家乡的情结也愈真切。每一处关于故土的只言片语,都足以勾起她的神思。
除了在出身上的竭力“还原”, 还有一种对“家”的牵挂,对安定、温暖的渴望。
或许因为家国变故,一生不断地行走,多次搬家的遭遇。回忆成为最好的书写,足够安抚一颗漂泊天涯的心。
回忆成为最好的书写成长的痕迹,也是逐渐告别的累积。比如外婆,自小和她一起生活的人,在她出国留学后不久,就离世了。
席慕容在许多地方,提到了外婆。一串一串爱的记忆,不经意间就打翻了一地,她总是会小心地捡拾起来。
一双老旧拖鞋,有着外婆的余温,而舍不得丢弃。其实只是睹物思人的心理作用,所牵出千头万绪的生命轨迹。
她的细腻、多情,无数次地让读者动容。最直接的感情表达,是泪腺极轻易的坍塌。
作者曾去尼泊尔游玩,当时在一个手工艺店里,朋友爱亚想要买一个银镯子,上面有句经文需要翻译。
等读出来是六字大明咒时,她瞬间就遥想起了外婆,泪水直流。多少回听到过,储存于脑海里,又熟悉又亲切的声音。
女性天赋里的敏感,让她们能自如地调动起生活的原始素材,颇有点信手拈来的味道,着实令我羡慕不已。
时光一点点地流逝上学时初中毕业的数学会考,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她侥幸过了关。选择艺术,从此和数学告别。
在布鲁塞尔的留学生聚会后,大家一起奔跑于月夜之下的森林里,她清晰的记得那个俊秀的男生。
时光一点点地流逝,她用日记一样的文字,记录下了这冗长日子里,许许多多鲜活的片段。
不过,席慕容真正的专业是油画,这也是她数十年坚守的阵地。可惜我没有这方面的接触,不了解她在美术上的造诣。
但能看出来,她对画画带着极强的使命感,仿佛是她对世界的亏欠。正所谓“痛并快乐着”。
我听“老婆婆”的唠叨,差不多快一半了,今晚准备看完这本书,翻阅下一座山。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