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天写1000字读书
一本超级好读的哲学书

一本超级好读的哲学书

作者: 应果 | 来源:发表于2017-01-02 22:57 被阅读1131次
    一直以为,哲学是门好深奥的学科,看不懂,读后乱;直到读了《趣味哲学》,才觉得也不难,且好有趣哦!
                                                                    闲话少说,贱解奉上!

    1.哲学是什么?

    一般大众理解就是方法、准则、思想,比如处世哲学、为人哲学、工作哲学。

    而最早的解释要追溯到古希腊,意思是爱智慧,它是所有知识的总和,包括全部的具体知识。

    到了近代,哲学的地盘越来越小,一些哲学家就提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知识之知识”,也可说哲学是关于具体科学的组建依据。

    现在,最通行的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世界观:我们对整个世界根本看法/观点。方法论: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原理。前者强调理论,后者着重实践。

    我是这样认为:哲学是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普遍/抽象的学科。举个例子:人渴了要喝,这是一个生活常识,但可抽象到哲学高度:因(渴了)果(喝水的需求)的宇宙普遍原理。

    二、哲学与世界

    世界无边无界,时间无头无尽,万物无源无终,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三大终极难题,也是认哲学家头痛的问题。

    1.空间无边无际说

    古人往往认为世界是有边有界的,中国“天圆地方”观念就由来已久,差不多流传到近代。

    后来,哲学家康德谈到:宇宙不可能没有边界,又不可能没有边界。也就是说:这个边界尽头是虚无的,是人类无法想象的。

    最令人费解:爱因斯坦的一个假说——我们这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而没有边界的。他说:空间是一个弯曲而封闭的引力场,既不和虚空,也不和物体搭界。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一个小小的伙伴,太阳系不过又是银河系一个小小伙伴,银河系不过又是宇宙一个小小伙伴,而像银河系这样的星柔有10亿个以上,其中离我们最远的150亿光年,这远不是尽头,也走不到尽头。

    空间从大的方面说是无限的,从小的方面也是无限的。中国战国就有一种说法: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一根木棒,每天砍分一半,分到一万年还可以再分。这就像物理的构成的人类认识过程:最早认为物质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后来细分到分子、原子,直到质子、介子、光子等等可以永远这样分下去。所以,物质往小去分空间也是无限的。

    2.时间无始无终说

    孔子早在二千年前就望川发时间无限向前的感慨,当然主要图勉励学生珍惜时间。

    庄子一句“白驹过隙”表达生命在时间中的短暂意义。

    柏拉图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的永恒天体运动的影像。

    牛顿提出绝对时间概念:时间由无数当下组成并且互相连接,不可分割,匀速地向未来延伸。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绝对时间概念提出相对时间理论——在不同空间/运动状态下,时间的度量是不同的。这就如一对双胞胎,老大是宇宙飞行员,以光速在宇宙航行,老二在地球生活,当老大返回时,会老二年轻好多。

    有的哲学家转向主观世界研究“时间”——提出心理时间,它只是意识状态的前后相续和彼此渗透。

    各样的时间学说,无数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在努力,但想揭开谜底却是件不易的事。

    3.万物起源说

    古人一般是偏向于神灵创造世界:中国盘古开天传说,西方上帝造万物的神话。

    稍后来点,哲学家转向本体说。比如中国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印度四大说——地火水风,精神组成说:理念、绝对精神。

    直到近代,哲学家又转向认识论。他们指出人类认识只是现象,无法认识本体。

    紧随其后,语言论又进入大众视野。它要求人们必须用语言理解和表达世界,才有可能完成认识,领悟本体。

    三、哲学与伦理

    1.道德的起源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话说明道德的源头——恻隐之心——对他人痛苦不能忍受/不能漠视的心情。这近似于同情心。

    一般同情源于曾经感受过的痛苦,发于帮助他人解除痛苦的念头,动于理智的引导和控制,才能逐渐转化成为具体的行为。比如我碰到一个讨饭的乞丐,同情心是源干自己挨过饿的苦头,也有助人脱困的念头,并自己能凭理智认识到他确实是有困难,我才可能会去帮助他。这说明同情到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点点而来的。

    当然光有同情心显然是不够,还要去扩展。扩展了“足以保四海”;不扩展,“不足以事父母”。那它在个人道德的范围内,就如孟子的“推恩”:父母—家人—亲戚—朋友—熟人—乡人—国人—人类—动物—植物—生物(众生);从程度来说,扩展从同情他人痛苦之赤子心到正面为他人谋利的慈悲之心;至于怜悯好人—怜悯常人—怜悯罪人,则显得这样扩展有点宗教意味。

    总的来说,有了恻隐之心,世界才会显得温暖/光明点;没有同情之心,世界将会陷入一片凉冷、黑暗中。

    2.道德的范围

    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种主张限于道德的礼的规范,践行很好,要数晚清中兴大臣曾国藩。

    曾国藩到别人家做官,对人家女眷多看一眼,就要自责;为母亲做寿为了省钱没有准备寿面,而太太想要添衣服就心肯,自己立即意识到“颠倒悖逆”,又深深自责。

    而墨子不赞同,却比较注重功利,认为只要把国家治理好,外表装束及行为如何与道德没啥关系。

    现在的道德范围的意见更是异彩纷呈。有的说,道德是一种规则,比如孝敬父母、不许说谎、爱岗敬业;有的说,道德是维持人际关系的规范;有的说,道德是对习惯/习俗的一种遵守。但这些说法,都经不过推敲。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范围是十分难以认定。所以要尽量避免把道德泛化,以免把非道德问题当成道德问题。能包容就包容,能宽恕就宽恕,世界才会更多姿,更多彩。

    3.道德的困境

    电视剧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情景:面对父亲犯法,作为儿子的官员是大义灭亲;还是循私枉法呢,这里既有道德和法律的矛盾,又牵涉到不同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陷入一种道德困境:忠孝不能两全。

    解决这种道德困境,儒家提出需要平衡“经”与“权”的关系。“经”是原则;“权”是灵活,孔子强调在原则前提下,可容许一定的灵活性。“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就是这样的看法。

    当然,道德规范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变通,但并不能因此否定道德规范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道德的内在价值与尊严。对于枪毙杀人犯是正当的、必要的,但是就不能认为杀人是正确的。当疯子追砍一人,你把这人藏起来,并对他谎说你不知道那人藏在何处。为了救人,撒谎是必须的。而对个人来说,当他面临道德冲突,需要作出足够的理性,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多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四、哲学与文化

    1.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认为人之善,性本初。

    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告子提出人性没有善恶。

    这三种观点,孟子观点相信人/尊重人,认为人能自觉主动学习;荀子怀疑人/否定人,认为人需要外界強迫他去修养;告子人性善恶是后天影响形成的。

    2.温饱与道德

    温饱与道德的矛盾,儒家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是“先富后教”。

    书中提供两方面解释:一,富而后才能教,富为教提供了可能,富是教的基础;二,富而后必须教,富了不一定会道德水平就高,所以需要教育。

    我认为:富了,大多数人会追求道德生活;而穷了,没有什么人会去接受道德教化。但是富而后教,是解决现实人们道德状况一个很好的视角。

    3.哲学与自由

    《逍遥游》的大鹏展翅击浪三千里,环绕旋风直上九万里,何等逍遥、何等博大,在我们的眼光看来,已经是摆脱了某种束缚,进入了自由之境。可对于庄子来说,却是不自由的。庄子认为大鹏高飞远举都依托了大风,是有条件的。真正自由是无条件的,也就是无待的。

    这样看来,我们也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有所依赖和追求,为物所累,为名利所累。深入到人自身原因来说,人有自己的身体和各种欲求,是无法摆脱束缚的,再考虑到社会法律/道德/习俗,人就更被异化而不自由,所以人是得不到完全自由。

    但人类可以尽大程度去实现自由,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解决。“无己”追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内心的莫大自由。“无功”要求忘我个人小利,融入社会发展中去。“无名”不被世俗的名号所捆,达到无欲无求的精神超脱境界。

    当然,庄子所说“逍遥无待”是不现实的。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相伴而来的是精神贫乏,因而现代人们是需要庄子这一剂精神良药。

    去年读的,终于读完;前天写的,终于写完。好书大家读,草文你吐吧!!

                                   2017/01/02/晚上11点左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本超级好读的哲学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lg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