衮衮诸君,有一个问题大家认真想过没有,为什么大家都不太爱读书,为什么拿起一本书就犯困,为什么书举到眼前,思维却跳到九霄云外,为什么看书集中不起精神?原因不在你这里,在书那里。因为汉语已经被严重污染,因为用汉语写成的书,已经不知所云,因为我们几乎丧失了这门伟大的语言。
当代中国的翻译已经人神共愤。人家欧洲语言,有层次,有条理,有自身的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再长的句子也容易理解。但是一旦汉语跟着欧化的句式,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就变成了晦涩难懂的语言,叠床架屋,穿棉裤做爱,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有的翻译甚至要读者在心中翻译回英语才能明白。
有一本在国外人见人赞的书,Becoming a writer,最近被翻译成了汉语《成为作家》,我读了几页,实在忍无可忍。如果一本教人写作的书,自己写得就这么别扭,这不是自己掌嘴吗?我一怒之下,找来了英文版,一读,我明白了,这些再英文里那么灵动的句子,都变成了僵死的汉字天书。
请看《成为作家》里这段话:“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它们才能够从日后对它们大有帮助的写作技巧训练方面获益。”遇到这样一句话,中文读者会本能地去搜索关键字,但是被一个巨大的定语给阻挡了,所以读起来,无比别扭。而英文原文呢?请看下一推。
……until they have been overcome he is able to get very little benefit from the technical training which will be so available valuable to him later.
正如大家所见,在汉语翻译中“日后对它们大有帮助的写作技巧训练方面”这个冗长的定语,在英语原文中是一个which引导的从句,读起来顺水顺风,落落大方,而到了汉语里,就变成了巨大的瘿瘤,成为快速理解句意的障碍。
诸君,速读,是读书的关键,而现在的汉语翻译和写作,严重阻碍了速读。有的句子必须反复来回看,才能明白大概意思。有的句子,在头脑中形不成畅快悦耳的声音流,从而让读者产生生理厌恶。汉语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这一点也不危言耸听。
我们怎么办?难道要用英语写作吗?没这个本事,没这个必要。我们要挽救汉语,前提是挽救我们的阅读。读什么?读漂亮的中文,如果没有,退而求其次,读英文,读法文,读日文,读一切没有僵死和崩坏的语言。用外语,来养我浩然之气,然后再把这股真气,化成顺畅的汉语。就像我现在所做的这样。
我们不幸,生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再无傅雷,朱生豪,姚克,等一代宗师,给我们把外文翻译成美丽的汉语。那么只有自己救亡图存,学好外语,至少学好英语。摆脱这群祸乱汉语的坏翻译。
学好英语吧,不要看翻译作品,如果你喜欢海明威,就直读他的原作,如果你喜欢技术,就硬啃它的documentation,不要给翻译作品任何机会,用脚投票,饿死它们,驱逐它们,至少不与它们同流合污。
有些人买中文翻译版的原因是定价便宜。我的建议:如果英文版可以买到,哪怕价格高3倍,也应该买原版。不要图便宜,那样会让你丧失一次宝贵的学习英语的机会,同时极有可能被糟糕的翻译搅坏胃口,最后不得不重新再买一本英文版。所以,直买原版,无视翻译。
不要读翻译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国内书价越来越贵,一些中译本的定价,已经直逼英文原版了。比如写乔布斯的《重返小王国》中文版定价46元,英文版只要9.99美元,相差不大。《刽子手之歌》中文版88元,英文版13.49美元,定价更加接近。从纸张、印刷、装帧上来讲,原版更值得买。
有英文版,就不要读中文译本。没有英文版,宁可去搜,去买,去等,也不要读中译本。尤其不要读中英文对照本,那样最坏,因为那是未断奶的标志。忘掉母语,忘掉翻译,像犀牛忘掉大海,像鲸鱼忘掉天空,像拿到绿卡的人忘掉小学时迷恋的女教师。开始新冒险,新航程。
有人问,读原版遇到生词怎么办?需要查吗?我的意见是,看你的单词量掌握了多少?如果超过2万词,可不用查,猜测即可,单词量可以通过单独背单词解决。如果低于10000,必须查,否则你永远过不了单词这一关。
说点题外话,我对学好英语的几点个人体会。
我不赞成通过看英美影视剧来学习英语,那样学到的基本上都是胡同串子、贩夫走卒的方言俚语,要学习英语,前提是阅读,听也要跟阅读结合。
学习一门语言,要学习它最美好的东西,要学习它洗练的诗歌,感人的戏剧,优美的散文,雄辩的演说,动人的故事。你整天对着许国璋和新东方,当然对英语喜欢不起来。
有没有好的英文教材?新概念是一套好教材,但是并没有好到成为《圣经》的地步。教材永远只是语料,就像吹气娃娃永远只是塑料。真正的宝藏在英文书籍、杂志、报纸、广播中。
学习英语,背诵没必要,好的文章熟读即可,关键是让那些美好有力的句子,在你的心中留下痕迹。语言是乐器和武器,胜过纯银和刀枪。
网友评论
王老师啊,真佩服您!
不过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三行的吹气娃娃是什么东西(原谅我的关注点)。
不加“方面”岂不是更顺?我一个大学英语六级没过的飘过…这句是笔者自己翻译的吧…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se. (Studeis go to make up a man’s character.)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翻译亦有优劣之分,当代出版业高速发展,部分翻译失去了匠心沉淀,就显得浮躁与言之无物。
语言本无优劣之分,不过是符号罢了,作者观点未免有些偏颇。
不知道楼主这样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概念,难道中国人一定得读英语、法语才能够获得阅读的快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情愿什么也不读。为什么不能去读些好的汉语作品呢?
人家点名攻击谁了?
人家说一句傅雷翻译得美就伤害你们玻璃心了?
作者的吐槽也好,批判也罢,无非也是现在市面上大多中译本的确质量不高的现实情况罢了,你们认真去读过吗?难道都没因为翻译者没能理清楚原文语句而缕缕创造出一些惨绝人寰的病句套句而心烦意乱?
的确,有一些书本身原著用语就很令人费解,如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等等,因为作者本身是奥地利人却用英文写作,而且行文用词风格非常学院派所以让包括中文在内的其他各语言翻译者都很头疼,但这绝不是目前广大中译本大都令人费解的唯一原因和借口。
目前中译本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是在于我们不能有效理解英文原著,而是在于我们长时间中文规范化学习与使用的缺失导致我们的中文水平普遍难以让我们的翻译工作做好。
正所谓在中国,一个翻译大师不仅仅是外语高手,也应该是个中文大家。
所以,在学好外文的前提下进一步学好中文才是我们翻译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当然,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提出我们能力所能及地绕开翻译而研读原著这显然是非常中肯地建议了,只不过成本还是有的,毕竟为了学习思想首先得打通语言关。
我们任何一个需要了解原著真正思想的人,都应该学好对应语言,原汁原味地去汲取思想。
祝各位阅读快乐
祝各位翻译工作者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