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这本不算太厚的鲁迅的《朝花夕拾》今天总算读完了。当初借这本书时还信誓旦旦的说,最多一个星期看完。但是这本书却在我的床头足足躺了两个星期。
为什么当初把这本书带回家看而不是放在学校看?因为这学期文教室的张主任对教师阅读很是注视。每个月要例行检查一次老师所读专业书籍的书目和页数。要求读的书都是教育专业的“正经书”,而我读的都是“课外书”。所以,读完萧红的《呼兰河传》后,我就下定决心收收心开始看“正经书”,把这所谓的“闲书”放在家里读。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上几页,不仅解了心灵饥渴,还有助于睡眠。真是一举两得。
上午忙着洗衣服,打扫卫生。午饭后把女儿送到幼儿园画画,陪儿子玩了会儿,小家伙没有姐姐的陪玩,一个人很是无聊。不多时便有了困意。趴在我的肩上,朦胧睡去。安顿好儿子,拿着床头这本书悄悄带上门走出卧室,窝在客厅的沙发里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说实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太能看懂。尤其是他的这本散文集。很多文章都是在一定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先生的感想。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文章真的读不懂。
读散文没有读小说上瘾。虽然散文的篇幅没有小说长,但是内容都是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果我们没有和作者达成一致的心灵相通,读起来会很生涩。尤其是鲁迅先生的散文。他的文章里会有很多暗喻,因为先生所处时代的黑暗,随时随地都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他的言行举止包括所发表的文章都是万般小心的。
就像他在《谈所谓“大内档案”》里所说,虽然他当时已经从北方辗转到南方,但是为了“远害全身”还是将文章中的真实姓名隐去用罗马字代替。
散文里还时常夹杂着时代热点话题,如果年代久远,也会令读者抓耳挠腮,不知作者所云。读张爱玲的《流年》就有这种感觉。作者谈到当时盛行的服饰啦、发型啦等,也只是看个热闹罢了,不能真正的走进文本。
我读散文时喜欢随意翻看。看完第一篇,再随手翻到最后一篇或者中间读上几页。真的比较“散”。觉得散文就是一篇篇独立的文章,不用像小说那样为了精彩有趣的故事情节,必须拘泥的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完。这也是散文与小说不同之处吧!
散文有的篇章拟着标题,让读者一看便知这篇文章所言何事。更具体的是写某个人,某件事。但还有一些所谓的“杂谈”,中间会掺和着好几件事,所以读书看字也是一个劳心劳力的事儿。不操心的人恐怕把人物和事件给张冠李戴了。岂不成为笑柄?
在我浅短的阅读史中,我还是比较偏爱读小说类的书籍。小说不仅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你会不自觉的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废寝忘食的读下去。随着故事中的人物欢喜、悲伤。慢慢领悟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命运、人生。在我们长舒一口气,掩卷沉思时,心灵也会得到一次洗礼。
散文也好,小说也罢。都是作者通过文字抒发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就像《红楼梦》里所云: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
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救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