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六章

《道德经》第十六章

作者: 读写缘 | 来源:发表于2023-06-18 18:06 被阅读0次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所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解析】

    古时候善于行使“道”的人,精神境界通常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这些人处世微妙而玄奥,让人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正是因为他们很难被常人理解和认识,所以在此勉强形容一下他们:

    他们总是小心谨慎,仿佛在冬天涉水过河,怕踩破冰层掉进寒水之中;他们总是警觉戒备,仿佛一个国王害怕邻国的军队随时来进攻自己的国家;他们总是恭敬郑重,仿佛是要去远方赴一场重要宴会的客人一样;  他们总是行动洒脱,仿佛是初春的冰块缓缓地消融;  他们总是淳朴厚道,仿佛是一块浑然天成、未经人工雕琢的艺术品;他们总是豁达宏远,仿佛一座深幽的山谷,拥有承载一切的空间; 他们总是浑厚朴实,仿佛浑浊的河水,并不排斥与万物相合;  他们总是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他们总是清风徐徐,仿佛永远没有休止的时候。

    谁能使浑水慢慢地澄清,变成净水?谁又能使寂静慢慢地变得活跃起来,让空间里出现生机?保持这种“道”的人不会自满,也正是因为他从来不会感到自满,所以才可以去旧存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

【认识及感悟】

明白了“道”的存在价值,行驶着“道”的人都是圣人,他们恢宏大气,淳朴厚道,犹如清水洗衣服,干净了衣服水却变得浑浊。正是水的无量和海涵才有了清清世界。

行驶“道”的圣人,太难的境界相当高尚,懂得水满则溢的道理,永远低调并不断完善自己, 简单而言,一个人要给自己空间,需要保持容释、淳朴、旷达的心境,而不能僵硬、狭隘、刚愎、排外。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认识到自己能够进步的地方,也才能有进步、有未来、有发展,以利于生命的延续。例如一只杯子,只有当它没有满的时候,才有空间,人们才会继续用它;一旦它装满了东西,就难以承载更多,那它的作用也就到头了。

学无止境也是同样的道理,作为学者要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海无崖苦作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四书五经”仅仅是了解古人的思想,要结合现在的世道加以融合自己的思想才是创新。学用结合更是实践中去检验古人的思想和道理,理解“道”的无形与有形,贯穿于万物的自然和合。

相关文章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十八)致虚极守静笃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十六章解读。 致虚极,守静笃。 ...

  • 致虚守静:学习《道德经》心得(17)

    (《道德经》第十六章 )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章中,讲到善于悟“道”和“善道之人”的一些品质,实则是他对自己理想...

  • 如何获得智慧

    道德经·第十六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

  • 出差

    【日精进第42天】 一、【学~勤学】 ①日常课诵 诵读《道德经》第十六章和注解一遍,《京瓷哲学》第十六条,《定位》...

  • 初识《老子》第16章

    第十六章六十七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靖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凡物,各归其根。归根...

  • 学习《道德经》心得(18)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七章 ) 老子在《道德经》前十六章里,不厌其烦地为我们阐述了“道”,告诉我们”道”是什么...

  • 天地洪恩 玄德悠悠

    走马观花道德经(51) 十二、道德经第十二景区——感恩之区 本景区包括第五十一至五十六章,围绕天地父母恩,先述恩德...

  • 牧童眼里《道德经》(70)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 《道德经》第十六章赏析 通行本...

  • 自我理解《道德经》(六)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 虚 极 , 守 静 笃。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夫 物 芸 芸 , 各 ...

  • 来自《道德经》的千年传唱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 这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大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六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ls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