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去学校参加家长会,老师做了阶段性总结之后,给与会家长分享了一篇名为《爱的回音壁》的短文。
本文节选自 毕淑敏《爱的回音壁》文章大意是:在全家人关怀下成长的孩子,感受不到爱,他将家人的爱解读为理所当然的付出。
这篇文章中提及的现象,让在座的家长开始反思:爱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对孩子表达爱?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感知爱的能力”?又或者,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于爱的解读和表达是不是发生了某些偏差?
家长会上,老师并没有要求家长给出回应,而是让我们回去思考。我回家后,先生很关心家长会的内容,于是我就跟我先生分享了这篇短文,也简单表达了我的看法。
现在社会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家庭内部没有同辈人共享资源、共享家长的爱,作为家里的小辈,他们自出生起就已经习惯了家长们的单向付出。中华文化对爱的表达很隐晦含蓄,导致很多孩子对爱没有被动的认知,也没有主动争取的欲望,要知道他们根本不需要去争取,家长的爱就如炙热火山喷发一般融化了他们。
此外,很多成年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在的家长,在过去的成长过程中,也已习惯了被安排,人生的目标和发展的道路也是被长辈们设定好的,他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就缺少对爱的感知,又谈何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帮助孩子认知和感受爱呢?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镜子,当原像都没有感知爱的能力,镜像中又哪里能反映出这种能力?
我们有句老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说的特别好。我也是当了妈妈之后,才惊觉原来,父母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满满的都是爱。可是,为什么非要让养育孩子这件事来教育我,怎么感受爱,如果能让我小时候就能意识到被爱的感觉不是更有幸福感么?
如果你期待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爱和苦心,何不让孩子早点儿感知到呢?做家长的先学会表达爱,帮助孩子从小感知到爱是不是更好?
图片摄影 沸腾的泡沫红茶伊丽莎白·克拉里,在她的作品《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说:无论是个人信仰还是你看中的孩子身上的品质,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许你会发现,自己认为对孩子重要的东西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你自身在不断变化;第二,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你对他的期望也是不一样的。
恰如伊丽莎白·克拉里所言,我们在孩子诞生的最初,对孩子全心全意地付出,并未想到要孩子感知和回报,但是当孩子大了,我们的期望也在慢慢改变,逐渐对孩子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在不断调整我们的期望值。
我跟孩子聊天的时候,也曾经坦诚地对孩子说过,“一开始,因为妈妈不知道你的能力究竟能让你走多远,所以妈妈没有对你提要求。但是,现在妈妈知道你的能力,可以让你走到十米开外,那妈妈就要求你走到十一米的地方,这是你稍微努把力就能达到的。”
看吧,家长就是这么望子成龙。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既然,我们家长不断要求孩子进步,相应地,孩子也对家长有要求。现实告诉我,等到孩子正式提出要求的时候,通常已经有点晚了。家长们还是主动一点,自觉行动起来吧。
家长如何提升自己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亲身养育孩子的实践积累经验,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一些必要的常识。
相对于通过实践积累经验,通过阅读了解常识更为简单,也能帮助家长在做事前准备,有备无患。
市面上此类书籍很多,《成为智慧型家长》、《养育男孩》、《养育女孩》等等,都是不错的书籍,而伊丽莎白·克拉里的《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不但讲了理论还提供了很多实际可用的技巧和方法,并提供了可参考的指标和可衡量的依据。
伊丽莎白·克拉里是美国教育家,《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一书于1979年问世,40年间经过多次编撰,提供了一套能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具体做法,帮助我们通过“不打骂、不溺爱”的方式,养出行为独立、乐观积极、自尊自爱、能感受到幸福的孩子。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
想要改善家庭教养中的问题,改变育儿现状的家长,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