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文学共济会文学世界
被过度消费的海子,其实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优秀

被过度消费的海子,其实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优秀

作者: 半墨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09:21 被阅读6次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春天,十个海子》

    假如海子还活着,他也许写出了理想中的诗篇,但他早早离开了,一朵花还未盛放,流星般划过,那光芒微弱而渺小,就像每一个人。

    谈论一个逝者或许也是残忍的,因为他无法知道身后之事,这不公平,他不能跟你争论,不能怒目而视,沉默不语。我只是想心平气和地、不带偏见地写下我的所思所想。

    海子的“红“并不是因为诗,因为诗与诗人是不会也不应该红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诗是一种“灵修”的方式,你未必要写,有些人本身就是诗。所谓“诗教”不是西方的教派,而是生活之源。讲的是“生生”。中国人是诗性的,诗性就是一种日常;而“红”是非常态的,是有意为之,是不自然的。

    海子其人,海子其诗,都是普通的。

    顶多能说,海子是一个智力早熟的人,15岁考入学大,确实不易。除去这一点来看(当然暂且不说他的诗),海子是平庸的。1983年,海子被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教书,成绩如何?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在哲学方面又有什么著作?亦无证据(有人从他的作者中分析出“道家思想”来,算不算?)。而由此是否带来生活上的正向变化?家中父母如何?未可知。明确的是,海子自习诗起,诗歌就贯穿了他的生活。在短短几年的诗歌写作生涯中,海子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

    再观其诗。比如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此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世人的祝福,祝福是好的。就其技巧而言,诗分三节,借由排比和想象构建,是平淡的,而意思也是浅显的,这类诗歌不在少数。至于《海子诗全集》中所收录的“长诗”,大部分属残篇,尚未成形,恐怕难以讨论。诗的好坏,因人而异,但他的这些诗是否足以将之推为“中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还有待商榷。退一步说,是不是什么“最优秀”并不重要,海子的“红”是不大可能基于以上的理由的。

    说得深入些。将海子与兰波相比,他的普通似乎显而易见。据说“生活在别处”就是兰波一生的写照。兰波生命的厚度远远超越了他的年纪所能达到的范围。而与同时期的顾城相比,在诗艺与思想方面,海子也多有不及。海子太年轻了,却也正是因为年轻,他对诗歌的热情恰好在那个诗歌嬗变的关键时期勃发。那时他二十出头,写出了很多带有青春气息的作品,别样的,迷人的。然而,这些作品并没有受到诗歌届的关注,他只能默默地写着。后来,整个诗歌的气象大变,“第三代诗人”举起了反抗的大旗,企图打破“朦胧诗”的统治地位,诗歌走向了口语化,简单直白。海子那种介于朦胧与口语之间的诗歌,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那么海子的“红”是因为什么呢?

    一、八十年代的思想文化氛围与海子的自杀

    八十年代是一个“自由”的年代,西方思想输入,自由萌发。这是历史上精神的一个顶峰。人们对精神的需求远远超过了物质。清贫而自在(至少精神上如此)是那一时期人们生活的普遍倾向。在这样的氛围下,文学的势头是蓬勃的,春意盎然。那时候,诗人、作家活得“潦倒”,但有足够的尊严。诗歌江湖,朋友三五,趣味多多。

    “自由”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你是你的。海子学哲学出身,对萨特应不陌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子的选择是对自由的选择。自由的极致。但他选择的方式太过特殊,太让人无法理解了,也太突然了。这不是“日常”。这种方式打破了那种恒久的“日常”。

    中国的传统是不会致人做出这种选择的。道家也好,儒家也罢,还是后来本土化的释家,都是在说“生”。唯有“生”,才有“齐物”,才有“偃染寝于巨室”,才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才有“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而海子的选择是西方意义上的选择,或者说,是陷入西方高度“自由”思想之后的选择。

    如果说王国维、老舍等人的选择是一种无奈的话,那么海子的选择在当时就是一种成全,对自由的成全。所有有人说他的选择是“伟大”的,他是“诗歌烈士”。

    二、好友西川的推动及评论家的“神化”

    好友西川的推动进一步加速的海子的“红”,当人们还在议论海子是谁的时候,这种好奇心充斥着整个文化届,西川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

    西川在其编著的《海子诗全集》中这样写道: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失去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个回声。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这一句话是海子被神化的开端。

    有评论者将海子的自杀视为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这其实是很取巧的一件事。因为海子的自杀是极度个人化的,甚至可以说是“偶然”的。一个人跟时代确实密不可分,但一个人当下的选择是之属于当下的,属于1989年3月26日黄昏,仅此而已。我理解西川对朋友逝去的心情,他对海子诗作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而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话语不经意间启发了评论者。于是乎,海子的死被附上了更为深刻的意义,比如“死亡意象”之类,更多哲学上的思考,越来越玄。与此同时,海子的“红”就是必然的了。从最开始的严肃讨论,到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淡忘了海子及其诗歌,乃至写作本身,在意的仅仅是一个聊天的由头。

    三、当下的语境,“消费“的兴起”

    时至今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早已成为年轻人心中的共同理想,更被房地产商包装为不可多得的标语。时代已非那个时代,物质的洪水猛兽冲破精神的栅栏,滚滚而来。“消费时代”降临。按荷兰学者柯雷的划分,八十年代是“精神时代”,而九十年代则是“金钱时代”。

    诗歌可以消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成为广告标语,那么其他的诗句也可以。保守估计,海子至少被“消费”了二十年。

    文学界以海子为诗人的标榜,企图蒙蔽诗歌的困境;评论界以海子为资源,出产很多不痛不痒的文章;娱乐界以海子为引子,将“自杀”化作一阵令人瘙痒的风;商业界以海子为噱头,制造梦幻,诱人掏钱;大众们,特别是那些号称“文艺青年”者,则以海子来“伪装”自己,获得他人回头。

    与众多诗人相比,海子依然很“红”。还有人纪念顾城吗?那个“童话诗人”。那个亲手了结妻子性命的“孩子”。还有人记得骆一禾吗?与海子、西川并称为“北大三杰”。还有人知道一个叫洛夫的诗人吗?台湾的“诗魔”,就在今年三月下旬去世。

    但是海子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对诗歌的追求是值得尊敬与学习的,他仿佛就是为了写诗而生。反观当下,北岛和余秀华的论争其实有点哗众取宠的嫌疑,他们的关注点已非诗歌和诗人本身,而是名声、地位等外在的东西。

    不得不说,自八十年代以降,至九十年代,写诗的门槛越来越低,诗歌从文学的最高形式落入了“末流“,杂七杂八的诗歌写作方向层出不穷,表面上的繁荣掩不住内在的空虚,似乎人人皆可写诗,句子的分行就是诗歌。这也带来了人们对诗歌的误解,以为诗歌很是随便,无足轻重,不应该重视,更不必严肃对待。

    现在写诗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静下心来,不为外物所动的诗人是不多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药药:写得真好👍👍
      • 景邺:不完全赞同您的观点
        海子走后,朦胧诗确实难见佳作了,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谢幕,海子在当代朦胧诗的地位应该很高。
        当然商业目的人为吹捧海子和所谓的海子精神也是让人厌烦的,那是过度消费,不值得提。
        景邺:@半墨先生 非常感谢您的真诚回复。
        确实是没有关注现代诗歌的发展,言语不当地方,多多包涵。🍵😀😀
        半墨先生:@景邺 就诗本身而论,海子的诗是稍显稚嫩的,这跟他的年纪与经历相关,其诗歌的艺术性也当给以肯定,但是很多人关注的并不是诗歌本身。另外,诗至朦胧诗后,遭遇瓶颈,“第三代诗人”,如于坚、韩东等别开境界,又是新诗的发展。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三代诗人”的存在主义道路,一笑。

      本文标题:被过度消费的海子,其实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优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co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