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周听了19节课,每次听完,老师们总遗憾地说,我某某环节没有处理好。
教学是有遗憾的,课堂永远没有完美,即使公开课、大奖赛也会留下许多未完成的心结,更何况随堂课呢。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十年教案不一定长进,但坚持写三年教育反思,必定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老师们克服职业倦怠,就把他们引上教学研究之路上。
所以,教师要加强教育反思,通过反思快速成长。反思,要起于教学预设,落在教学达成。
反思的重点通过课堂教学的达成来回看教学目标,再看教学过程,我觉得要从以下方面去反思。
1、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呢?
(1)目标的确定要关注课程标准。新课标更详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对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提出了要求,并且明确了教学提示,给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值得我们静下心来,以归零的心态读一读,想一想,常读常新。
(2)要进行教材分析,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寻找本单元的核心教学价值,每一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要心中有数。
(3)要基于学情。不同的班级,层次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别很大,什么地方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什么地方需要搭建教学支架哦,基本要心中有数,即使同一个老师教的二个班及,学生的性格也有差别,这就会导致一堂课学习目标略有不同,采用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也会略有差别。这样教师就在最近发展区做足功夫。
2、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合理?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之下,更侧重教师的教“学”,如何通过活动的开展为了学、促进学,真正地助力去学,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教学流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合适?教学的节奏把握是否到位?教学支架搭建是否妥当?教学效果达成是否满意。
3.教学改进还有哪些措施?
通过教学达成回看教学目标,再看教学流程,看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哪些地方还有改进的方法和空间。从学生的角度和教师的角度来思考。
若从新课标的实施,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教学情境是否有驱动型、连贯性、统整性;教学评价是否具有调控和促进的作用,学习活动开展是否充分?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改进,教学改进的目的是为了课堂教学艺术走向成熟,少一点遗憾,多一点进步;更是为了学生在跟着“我”的每一课都有收获和成长。
每个孩子一生会遇到很多老师,上很多课,不知道哪个老师会让TA爱上这门课程,不知道哪一课会开启TA的智慧,让他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刻,愿我们都能成为马钰,给郭靖以指引,祝TA人生进阶、事半功倍。
贰
陈大伟教授有些很好的观点值得共享。
1、观课议课文化上,提出要搭建“尊重、平等、协商、有效”等文化追求的“四梁八柱”,议课有“三忌”:一是忌把自己当专家,二是忌给别人挑毛病,三是忌不给对方留反驳的机会。,要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建立平等关系”。
2、观课议课基本路径和方法:“更高质量的实践反思”“从现场到问题的案例研究”“从问题到现场的行动研究”。
3、观课议课的改变上:从批评走向建设,从旁观者走向助教,从统一标准走向权变意识,从要素观察走向情境观察。
4、观课议课导向性上:提倡“以学心观,以仁心说,以益心辨”。
“以学心观”即参与者保持谦逊的学习者心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参与者要主动学习了解对方,持之以恒地探索学习,不断专业成长。
“以仁心说”强调爱和关怀,参与者交流的过程应该伴随仁爱与关怀,参与者要学会爱、善于爱,注意同理共情,关注他人的特殊处境和条件,提供能帮到别人的意见。
“以益心辨”意味着参与目的不是争辩,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合理,而是通过对教学现象和问题的客观思考与辨析,增益参与者彼此的专业成长,增益学生的有效发展,增益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实践的改进。
5、要培养三只眼睛:用飞鸟之眼看得远,用蜻蜓之眼看得多角度,用蚂蚁之眼看得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