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起源于美国
1914年,美国议会将每年五月的第2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通过母亲节表达对母亲的感恩,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
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经典诗句,处处饱含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母子连心的深情也跃然纸上。
我们为什么要感恩母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老孝亲的传统。《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学生宰我(亦称宰予)关于孝亲的对话: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的弟子宰我(亦称宰予)问孔子,为什么父母去世以后,儿女要守孝三年?感觉三年有点太长了。这是礼制吗?
孔子说,守孝三年并不是礼制的要求,而是仁心的要求。一个孩子,三岁以前,都是由父母抱着的,三岁以后才能单独走路,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对自己二十年的养育暂且不论,这三年最要紧。所以守孝三年,就是对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报答。
作为一个君子,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心情是悲痛的,如果这个时候还吃着美味的食物,穿着华丽的衣服,唱歌跳舞追求快乐,这与悲痛的心情自相矛盾,心里也会不安。
对母亲的感恩,并不是外在的规矩,而是每个人发乎内心的真诚与真情。
母亲是人心最深处的依恋
在《王阳明年谱》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王阳明三十二岁时移居杭州西湖,拜访了南屏、虎跑的各个禅寺。
其中有一位和尚在寺中闭关了三年,既不说话也不睁开眼睛看人。阳明先生大声呵斥他说:“你这个和尚终日口巴巴地说些什么!终日眼睁睁地看些什么!”和尚内心被触动了,大吃一惊,睁开眼睛和阳明先生对话。
先生问和尚家里还有什么人。和尚回答说:“还有老母亲在家。”阳明先生问:“你思念老母亲吗?”和尚回答:“不能不思念啊。”阳明先生当即指出爱母、思母是人的本性。和尚很感动,满眼泪花感谢阳明先生的指点。
第二天等阳明先生再来寺院时,问和尚的去向,答复说和尚已经下山回家去了。
阳明先生指出孝亲之心是人的本性,是不应该被抹杀的。无论一个人如何标榜自己断绝红尘,大义灭亲,都是无法隔断母子连心的联系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是人之根本所在。没有孝心的人,不可以为人。
如何感恩母亲?
在母亲节这一天,微信朋友圈里一定会有孝子、孝女们在朋友圈里大秀孝心和孝行。
感恩母爱是好事,说明人的良知还算光明。
阳明先生指出:知行合一。要发自内心的孝才是真的孝,否则只是个“义袭而取”。为了表演而作秀,这和请戏子演一出孝敬父母的戏又有什么区别呢?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孝心体现在用心,而不在于具体形式。要以心养亲,不简单地以物质条件养亲。
我们在感恩母亲的行动中,多问问自己的本心,用最诚挚的心去问候母亲,关照她的衣食冷暖。
“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出远门时一定要让母亲安心,有时间多和母亲通通电话,聊聊天。
用心去做,就是尽孝,也是感恩的真知和真行。
祝愿天下的慈母健康、平安!
致良知学舍:在生活中感悟王阳明心学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