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来看音乐。道教音乐被称为仙乐,它起源于北魏,并在隋唐进一步发展,到宋元两代进入繁荣时期,明清则进一步普及,产生了和各地民间音乐融合的趋势,闻名世界的纳西古乐,其实就是宋元明清遗留下来的道教洞经音乐。
道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对中国文人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元代画家道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晋祠中的宋代泥塑、山西永乐宫中的壁画都是众所周知的道教美术珍品,它们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中国艺术。
道教建筑艺术也具有深刻的影响。武当山古建筑群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中常见的日月星云、山水岩石,扇、鱼、水仙、蝙蝠、鹿、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八宝图、福寿双全图、八仙和八仙庆寿等装饰图案更是源自道教信仰。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十分深远。道教文学中的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诗词、道教戏曲本来就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而民间的小说、诗歌、戏曲等文学形式更是广泛的从道教故事和神仙传说中汲取了素材。
☯道教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戏曲的形成、成熟和繁荣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道教在经历了唐宋的繁荣之后,元朝时期继续发展,道教的发展和成熟,促进了此时期中国戏剧繁荣鼎盛时代的到来。道教充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创作。我们可以从道情戏中清晰地发现道教与中国戏曲的紧密联系,道情戏是由"道情说唱"演化而来的,道士们采用"道情说唱"的方式,采用敲渔鼓、击大简板的说唱形式,对民间宣传普及道教教义,后来"道情说唱"借鉴已经成熟化了的戏曲表演经验,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道情戏,从而丰富了戏曲剧种,深受老百姓欢迎。另外,从现存古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以来为数不少的道教中人积极投身于戏剧的创作之中。有些道教中人成为戏剧作家,像朱权、周履靖便是如此。他们经常对有关道教神仙传说加以发挥改作,创作出反映道教活动、表现神仙思想的戏剧作品;或者从道教的传说、典故中汲取素材,并同其他题材糅合起来,寓教于情节之中,使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道教对中国器乐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器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顿悟"对器乐文化的文化辐射及深厚影响。中国传统器乐文化形成了自悟、瞬间、直觉、余韵四大特征,完全是汲取道教"顿悟"的思想成果。顿悟是识心见性的内省。受道教影响,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也非"内省"而不能悟,也是需要"自悟"才能把握的。道教"顿悟"影响中国传统器乐文化形成的第一个特征是自悟,即修习者必须依靠自我心性对本体--道教之"道"与琴乐之"道"进行自悟。中国传统器乐文化可以讲演奏原则,演奏技术,但具体的把握程度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顿悟之"顿"来源于道教。顿悟是直指人心的直觉。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明显受到道教直觉认知方式的影响,其本体也是通过"直觉"来直指的。对它的认识只能通过无形、无象、非逻辑的认知方式--直观顿悟才能把握。道教"言外之悟"的理论成果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器乐文化,"弦外之音"是其审美意趣的追求,古人习琴向来追求"此曲弹未半,高堂入空山"的意境。
☯受到道教影响的吉祥图案
在道教盛行的汉唐时期,阴阳五行和仙道思想不仅在上流社会,而且在民间风靡。道教艺术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主体部分是金、木、水、火、土。例如,此时己经初具定式的凤纹,其组成部分凤头、凤颈、凤背、凤胸和风爪均为五行之一。这一时期在以祈福求祥,辟邪为主的道教思潮的影响下,龙、凤、仙、云等图案成为中原大地吉祥图案的主体。它们是吉祥图案的前身。龙、凤、太极八卦等吉祥图案都是在道教文化模式下影响形成的。还有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山海年长的日、月、星辰、山、水、岩石的描绘。代表善、裕、仙、福、禄的扇、鱼、水仙、蝙蝠、鹿等;表征友情、长生、不老、君子、辟邪、祥瑞的莺、松柏、灵芝、龟鹤、竹子、狮、麒麟、龙、凤等。另外,时常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作各种样式与其他的纹样配合使用,起装饰作用。还有由这些单一元素组台而成的图案我们称之为吉祥组合图案。新组合的图案必定含有祈福、祈寿、祈禄、祈平安等吉利意义,并通常有固定词语与之搭配。此为"图必有意,言必吉祥"。
☯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自唐宋以来,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便一直独占鏊头,其地位、成就和影响是任何画种都不能比拟的,它们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山水画在中国画坛上的这种成就和中国的老庄哲学是密不可分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首次以一种独立的姿态登上中国画坛,老庄哲学起着根本的作用,尽管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和自然的秀美,为山水画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真正对山水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的是当时祟尚老庄哲学的清淡玄学风气的兴趣。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杀伐的政治空气日益浓厚,部分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厌世情绪。他们重新发现了老庄,并以此为自己内在的精神支柱。他们归隐山林,终日清淡玄理,乐居于山曲林,沉醉于然,是因为他们从山水中领略了玄趣,感受到了与道台鸣的精神境界,于是,山水形象开始大量进入诗歌和绘画中,使山水诗和山水画勃然兴起。
在中国山水画家的眼中。山水的美不在山水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道",画家在山水画形成之初的这种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以及对一老庄哲学的态度,奠定了一千五百多年来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趋向,使中国绘画在世界上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系。
☯留白是道家美学的一种体现
"计白而当黑,知白而守黑"即国画的留白艺术,是国画的技法之一,是国画艺术的一大特色,是国画意境展现的主要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明体现着道家美学。
薏子的思想使黑白两色成为创作的媒介,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圣人为腹不为目,是以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老予的思想中体现出:"道"是"无"和"有"的对立统一体,"无"指没有任何物质的属性却成为物质的源泉,不可言说的"道",玄而又玄,却是本原.只有从"道法自然"、"唯道是从"的角度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国画艺术的'意境"所蕴涵的全部精神即从此中获得。道家美学使国画从唐代起文入水墨山水兴盛。这是因为,中国艺术不看重外光、明暗和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因此一旦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并非匠人)介入绘画创作,更本质的黑白便会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重视表现,个人感情的挥发,内质的表达的国画艺术,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弦外之音",超其象外,得其环中"的意境是与道家的根本立场所在完全吻合的。
☯道家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书法艺术深受老子学说的影响。首先,老子思想中的"柔",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的"柔";贵柔,非其柔也,因其胜刚强也。软毫的表现力相比毛笔与硬笔而言,更加丰富。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柔力更合于贵柔的辩证思想。其次,逆入顿出的基本运笔方式,不能涂改、通篇一气呵成的基本要求,都确保了作品的完整及统一性,强化了字体的层次感。不能涂改,一气呵成的要求。是由表及里,由作品的外观至内在的精炁神、气韵,多层次、多角度的完整、和谐,统一的最表象的要求。至于整体上的呼应,和章法上的和谐,几乎是老子朴素辩证思想的完整落实。最后,道法自然,回归自然,无为等主张,则直接渗透到对书法优劣的评定中。逸品最高,位于能品、神品之上,这是比较典型的老庄式的品评标准。通过此前所述,我们可以勾勒出一幅受老子思想影响的比较完整的书法体系:以柔软的毛笔,突显丰富的表现力,以软的方式突显硬的力道;以水作用下的墨的浓淡、润枯展现丰富的层次。从每一笔至每一字,至每行每列,以至通篇,强调完整一致及层层推进,而又与主题环环相扣。在意境方面,追求遗貌取神,返朴归真。
联系道长获取《玄门散识》完整版!
道长QQ:364618948
电话:18045933058
微信:139456025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