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汉之西(34)

作者: 梅溪小童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19:54 被阅读124次

    第三十四章  下邑之谋

            吕雉有两个哥哥,一个叫吕泽,一个叫吕释之。有一个妹妹,叫吕媭,也就是樊哙的老婆。

            此时的吕泽带领着一支队伍驻扎在离沛县不远的下邑(安徽砀山县),走投无路的刘邦想到了他这个平时不怎么联系的小舅子,虽然他把吕泽的妹妹搞丢了,但还是决定要到这个舅子那里打打秋风。

            吕泽见他姐夫带着外甥和外甥女来投,想到自己那命苦的妹妹,不禁亲情迸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刘邦在吕泽那里又开始慢慢聚集逃散的将领士卒,张良、陈平、曹、樊等人也都一个个地找到了他,刘邦在下邑慢慢恢复元气,但相比彭城之败以前差得太远了,这点人马相对于强大的楚军,简直不堪一击。

            这时刘邦又得到了更坏的消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见刘邦败了,又都逃跑降楚了,赵国陈馀也已经觉察到张耳没死,他被忽悠了,又背叛了刘邦。

            刘邦那时真的很郁闷,他深切体会到了墙倒众人推的感觉,他觉得离他心中那个取得天下的目标越来越远了。但是,他没有气馁,他要东山再起。

            人人都说刘邦会用人,但是很少有人能说出他是怎么个会用法。其实,很简单,他懂得每个人都有追求利益的心理,这个利益可以是权力、地位、身份、名声、金钱等一切对人有利的东西,并且他擅于利用这种心理。

            他知道要东山再起就要依靠别人,依靠别人就得给别人东西,别人才肯为他卖命,但是他现在几乎一无所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别人。

            聪明的刘邦很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问张良:“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的一些地方作为封赏,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

            函谷关以东?彭城败逃后,依附刘邦的诸侯都离他而去,原本属于他的一点关东之地也不属于他刘邦了,他在关东本来就没有土地,凭什么说可以将关东之地作为给别人的封赏?

            呵呵,没有不要紧,你去打啊,谁打下来我就把地封给谁。

            刘邦成功地再次运用了用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去送给别人这一策略,让别人全心全意为他效力。

            刘邦在用人之时开出的这张空头支票,到真正可以兑现时却选择性的遗忘了,而对他的提醒反而成了罪过。

            更幸运的是,他问的是比他更聪明的张良。

            张良回答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现在已经同项王有了隔阂;彭越与齐王在梁地反楚,他们也可以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把土地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就可以打败了。”

            这就是有名的“下邑之谋”。 英布、彭越、韩信被后世誉为“汉初三大名将”。而最终击溃楚国的,主要就是这三个人的力量。

            “下邑之谋”是改变刘邦命运的一次重要决策,成功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同时,也决定了项羽的失败命运。

            刘邦毫不犹豫地采纳了张良的计谋。

            但是由谁去执行呢?

            他对身边一些亲近的人说:“像你们这些人啊,不配共同谋划天下大事。”

            好尴尬!也不怕别人自尊心受挫,或者,他压根就想使个激将法。

            他旁边有一个近侍(谒者),平时做做文书、通报之类的工作,叫随何。刘邦说这话时,他正好在身边。他不服,胆还不小,问刘邦道:“我不理解陛下说的是什么意思?”

            刘邦说:“谁能替我出使淮南(九江王辖区,亦为英布所在地),让他们背叛楚国,在那里把项王的楚军牵制几个月,我夺取天下就万无一失了。”

            随何答道:“那我请求出使淮南。”

            刘邦一听,看着眼前这个近侍,对他的大胆很惊讶,随之转变为欣赏,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正对他的混混味口,他再次发挥了他用人不不拘一格的作风,决定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这个勇敢的近侍。

            刘邦给了随何二十人,让他出使淮南。自己率军向西前往荥阳(今河南荥阳)。

            随何到达淮南后,英布却没有见他,只派了一个太宰(官名)接待他。因为英布此时正在楚汉之间摇摆,并未下定决心背叛项羽。

            在英布心里,其实是不愿意再卷入战争的,因为他已经封王,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在秦以前中国是没有皇帝的,仅仅持续十五年的秦朝灭亡之后,也没有皇帝,所以,在战国和秦朝时,封王封侯是人的最高成就、最高荣耀,英布已经达到了,他就算倒向刘邦一边,刘邦最终给他的也不可能超过项羽给他的。英布现在之所以摇摆不定,是因为他受到了项羽的怀疑和责备,他怕项羽和他翻脸,那他的王也就当不成了。

            随何等了三天也没能见到英布。

            他对接待他的太宰说:“大王不召见我,一定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不想和汉国结盟,而我要说明的正是这些问题。请大王召见我,如果我的话说的对,大王就听;我的话说的不对,我们二十人情愿躺在砧板上,任凭大王宰割,这样也可以向项王表明大王背叛汉国亲近楚国之心。”

            太宰把这话转告给了英布,英布终于接见了他。

            随何对英布说:“我想问大王为什么和项王那么亲近呢?”

            英布说:“我是他的臣子,所以面向北边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

             随何说道:“大王和项王都为诸侯,您北向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

            先强调英布亲项的理由。

            “那项王攻打齐国时,他亲自上阵,身先士卒,大王您就应当出动淮南全部人马,亲自率领着他们,做楚军的前锋,您却只派四千人去帮助楚国。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应该是这样的吗?汉王在彭城作战,大王就应该调动淮南所有的人马,渡过淮河,帮助项王与汉王会战于彭城之下。大王拥有万人之众,却没有一个人渡过淮河,这是在观望他们谁胜谁败吧。把国家托付给人家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吗?大王挂着归顺楚国的空名,其实却想着自己,我私下认为大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用事实戳破英布的谎言,说出了英布心里真正的想法。一个人说的如果正是对方心里想的,那么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从而获得对方的信任。

            “大王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楚国强大。”

            指出英布这样做的真正原因。

            “楚国的军队虽然强大,却背负着天下不义的名声,因为他背弃盟约而杀害义帝。汉王慢慢收拢各路诸侯散兵之后,正回师驻守城皋、荥阳一带(河南荥阳,原梁国,即魏国),从蜀、汉运来粮食,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分兵把守着边境要塞,追杀汉王的楚国要想撤回征战的军队,中间不但有梁国相隔,而且必须辗转运粮千里之外,并且打又打不赢,攻城又攻不下,回师又回不了,所以说楚国的军队是不足以依靠的。就算楚军战胜了汉军,那么诸侯们人人自危,必然要相互救援,楚军反而会招来天下军队的攻击。所以楚国比不上汉国的形势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大王不和万无一失的汉国友好,却将自身托付于危在旦夕的楚国,我替大王感到担心啊。”

            分析楚国的弱点和汉国的优势,打消英布对项羽的恐惧。当然汉国的优势大部分靠吹。

            上面这段话是《史记》记载的原话,提到了义帝被杀一事,而义帝其实是项羽派英布去杀的,这同样也是英布的污点,聪明的随何不太可能冒着触怒英布的巨大风险当面提起此事,所以我对这段话的真实性存疑。

            “大王的军队当然不足以用来灭亡楚国,但只要大王出兵归顺汉王,表明和楚国分手,项王一定会被你所牵制,只要牵制他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意思是你只要帮点小忙就可以,减轻英布的心理压力。

            “如果大王归附汉国,汉王一定会分割土地封赐大王,淮南之地也肯定还是为大王所有啊。”

            按程序最后当然是画饼,问题是这个饼都画得不怎么大。

            “因此,汉王庄重地派出我作为使臣,向您进献这个计策,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

            英布说:“你说得很对,我遵从你的意见。”

            忽悠成功!

            英布虽然答应叛楚归汉,但只是暗中答应,没敢泄露这个密议,也没有立即背叛楚国。因为,这时项羽的使者也在淮南,他们是来催促英布出兵帮助项羽的。

            于是,发生了下面这个外交事件。

            当英布在楚国使者下塌的星级宾馆里宴请他们时,随何突然带着他的二十人闯进去,他径直坐到楚国使者的上席,说:“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楚国凭什么让他出兵?”

            英布一下慌了神,他想不到随何会来这一手,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了,更要命的是,让项羽的人知道了。

            楚国使者一听,站起来就要走,意思是要回国报告。

            随何趁机劝英布说:“大事已成,现在应该杀死楚国的使者,不能让他回去。”

            英布心一横:“那就按照你的指教,出兵攻楚国罢。”

           于是命人杀掉了楚国使者。

            楚国使者一死,才是真正的大事已成。

            在战国、秦汉时,有很多精彩的外交事件,因为那时的外交家有着很大的临场应变操作权力。不像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外交人员可以随时和国内联系,随时接受国内的指示。所以,那时对外交人员的能力要求更高,他们的处境也更危险。

              无疑,随何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和说客。在以后汉朝和北边那个强悍邻居的交往中,我们还会看到很多杰出外交家的身影。

            随何的出色在于他可以说服别人,也可以在必要时大胆地为自己辩护。

            然后,英布果真出兵攻打楚国。

            项羽终于尝到了兄弟反目的滋味,但他不得不吞下这个苦果。他便派项声、龙且分兵进攻英布,他自己留下来继续追打刘邦的汉军。

            在刘邦彭城战败,向西溃退后,彭越也把他攻占的楚国城池都丢掉了,但他没有往西去找刘邦,而是独自带领他的军队驻守在黄河沿岸。

            在英布的叛楚减轻了他压力的同时,刘邦又得到了更好的消息,这个好消息来自于萧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汉之西(3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xz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