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灵武即位后,即着手建立新的政府组织。参与拥立的官员受到了重用。如,以御史中丞裴冕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理司直、朔方留后、支度副使杜鸿渐为兵部郎中,朔方节度判官崔漪为吏部郎中,并知中书舍人。这些官员受到重用,一方面是肃宗对从龙之臣的投桃报李。另一方面,也是新政府的建立几乎是从零开始,可用之人非常之少,朔方、河西幕下的官员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被委以重任。这些官员由方镇幕府直接进入中枢要害部门,裴冕还直接升任宰相,也真是时势造人。跟对人,还碰到了好机会,想不发都难,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随着肃宗即位大赦文的颁布,由沦陷区进入灵武的官员多起来。这些官员中,就有六月桃林之战失败后幸存下来的军官,比如像王思礼、李承光等;有从京师逃出来的官员;甚至还有从洛阳、河北、河南沦陷区逃亡过来的官员。这些官员到灵武以后,大都被委以重任。
对军队的重整也几乎是从零开始。肃宗一登大位,即设立元帅府,任命广平王李俶——也就是后来的代宗为天下兵马元帅,负责整合兵力,统筹平叛行动。当时军务繁忙,各地上报军情方面的奏章,先报到元帅府,一般军情,由元帅府处理;遇到重要军情或火线战报,就再次封好,报到宫中由皇帝决断。
肃宗汲取了藩帅权力过重、尾大不掉,甚至反噬中央的教训,想要建立一支由中央直接掌握的部队。这一任务自然就落在元帅广平王李俶的身上。据《旧唐书 代宗本纪》记载:
禄山之乱,京城陷贼,(李俶)从肃宗搜兵灵武,以上为天下兵马元帅。时朝廷草创,兵募寡弱,上推心示信,招怀流散,比至彭原,兵众数万。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肃宗重建部队的兵源一开始是流散的士兵。流散士兵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桃林之战后幸存的士兵,这我在前文已经分析过;其二是玄宗西逃时脱离部队的禁军。肃宗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效,除整编恢复了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军外,还相继组建了一批新名号的禁军,如神武军、神威军、英武军、衙前射生、天威军、长兴军、宁国军、威远军等。
在大力建军的同时,肃宗还从各地征调部队。召朔方节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回师朔方。向河西、安西征调部队。有了这些军队,肃宗还感觉不够,想要得到外军的支援。任命豳王李守礼之子李承寀为敦煌王,命令他与朔方军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请求其发兵助战。还派出使节远赴中亚的拔汗那国调集部队,并通过拔汗那国向西域诸城邦国家传信,许以重赏,请它们派兵随同安西部队入援。拔汗那国即是汉代出汗血宝马的大宛,其国君是唐朝册封的,是大唐在西域的藩属国。
八月初,郭子仪、李光弼率领马步兵力五万返回朔方。有了这支生力军,肃宗一下子有了底气,朝廷上下都感到兴复有望。肃宗对两员将领在原来职务上加官,并同时拜相: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光弼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郭子仪原来职务是灵武郡太守、朔方军节度使。因为此时灵武已由郡升格大都督府,郭子仪就改任灵武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李光弼原来职务是摄御史大夫,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
李光弼在此之前一直在河北与叛军作战,虽然被任命为河东节度,实际还没有到任。这次回师以后,肃宗就让他回河东上任。李光弼留下大部分兵马,带着景城、河间兵五千赴太原上任。
就在肃宗即位以后不久,长安的叛军出了件大事。叛军中的同罗、突厥部队,占领长安后一直驻扎在禁苑中。七月二十二日甲戌,其酋长阿史那从礼带领五千骑兵,盗得二千匹厩马逃向朔方。这些家伙一直往北,跑到了河套一带胡人的聚集地。阿史那从礼在此策动了九姓胡和六胡州的胡人数万人集结在经略军(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北,准备南下朔方大干一场。同罗、突厥骑兵的战力唐军已经在桃林之战中领教过,肃宗不敢掉以轻心,所以郭子仪征尘刚洗,即派他赴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发兵剿除这些胡人。
到了九月份,元帅府行军司马李泌向肃宗建议:“灵武偏处朔陲,号令调集,多有不便。陛下不如南下彭原,待西北援军将至,再到扶风接应。到时江南庸调亦至,部队保障,可确保无虞。”肃宗觉得有道理。九月十七日戊辰,肃宗从灵武出发,于九月二十五日丙子到达顺化郡。此时,从成都赶来册立的韦见素、房琯、崔涣一行也到达顺化,他们向肃宗奉上玉玺、宝册,传达玄宗诰命。肃宗自然是一番推辞,接着毕恭毕敬地把宝册供起来,早请示晚汇报,像对待玄宗一样。
对于三位玄宗派来的宰相,还是继续原职使用。韦见素原来是依附杨国忠上位的,肃宗有些看不起他,对其态度比较冷淡。对待房琯就是另外一种态度。房琯在当时就以文才和政绩名动天下。此外,他还与肃宗有渊源,担任过左庶子。左庶子是太子东宫内左春坊的主官,当然李亨当太子时候比较悲催,玄宗没有让他开府,房琯不过是挂个名,实际上没有为李亨服过务。但现在不同了,李亨当了皇帝,想用谁就用谁,房琯怎么着也算作老部下了,再加上总感觉身边缺心腹,就对房琯格外地亲。两人再一谈话,房琯口才好,谈起局势来滔滔不绝,听得肃宗不断点头,仿佛刘备遇到了诸葛亮一般,对他就更加看重了。有了肃宗的垂青,房琯干劲就很足了,以天下为己任,敢作敢当,搞得其他宰相没事做,只得拱手靠边站。
在顺化郡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九月二十八日己卯,肃宗把副元帅李承光给杀了。关于这件事,《旧唐书 房琯传》记载得比较详细:
其年八月,与左相韦见素、门下侍郎崔涣等奉使灵武,册立肃宗。至顺化郡谒见,陈上皇传付之旨,因言时事,词情慷慨,肃宗为之改容。时潼关败将王思礼、吕崇贲、李承光等引于纛下,将斩之,琯从容救谏,独斩承光而已。肃宗以琯素有重名,倾意待之,琯亦自负其才,以天下为己任。
这件事非常蹊跷,其原因决不是追究桃林战败责任那么简单。王思礼和李承光,都是出身河西节度的将领。安禄山叛乱以前,王思礼职务是河西兵马使兼河源军使。李承光也做过河西兵马使。天宝十四载年末,哥舒翰被委任太子先锋元帅守潼关的时候,王思礼任元帅府马军都将,李承光任步军都将,吕崇贲任蒲州刺史兼蒲关防御使。桃林之战后,潼关失守,王思礼、李承光逃出战场,弃守潼关向西败逃。同位于黄河沿线上游的蒲关也没有发生战斗,吕崇贲是未作抵抗弃关而逃。后来,三人都不约而同地逃到灵武。肃宗即位以后,李承光任副元帅、王思礼任行在都知兵马使、吕崇贲任关内节度使兼顺化郡太守。
以上是三人以往的经历。可以看出,王思礼、李承光、吕崇贲三人在肃宗即位之初都没有因以前的败仗在仕途上受影响。如果肃宗真要追究以前败军的责任,那也应当是在灵武做的工作。即使是不作处置,也决不会重用三人。而现在把这件事提起来,从深受重用到突然要砍头,剧情转换之大真让人看不懂。
如果要追究责任,似乎吕崇贲的罪责更大一些。王思礼、李承光在桃林之战中不是主帅,对于失败不负主要责任,作战中也能尽职,血战竟日,锋矢交加之下侥幸生还。至于潼关失守,那也是部队在野战中损失过大,主帅被俘,无力回天所致。客观看待李承光的表现,非不尽力,实不可为,于情于理,都不应追以重责。吕崇贲就不同了,他是蒲州刺史兼蒲关防御使,保境守土,职责所系。但就因为下游潼关失守,未交一兵即弃城而逃,无论如何是讲不过去的。如果真要追究三人其中之一的责任,也应当拿吕崇贲开刀。
而且更为搞笑的是,由于房琯的说情,只杀了李承光一人。其他两个人呢?按说应当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怎么着也得贬官流放。实际上,这两人当时就给放了,官还照做,一点儿都没受影响。王思礼后来做过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一直做到正一品的司空。吕崇贲也一样,官运亨通,官至节度使,最后在广州都督任上被乱军所杀。所以说,肃宗所针对的,就是李承光一人。所谓追究以前败军失地的责任,不过是找来的杀人借口。因为这个借口,相关的王、吕二人不幸被拿来陪斩。
有证据吗?有。不过在正史上找不到。
事情过了很多年,到了肃宗的儿子代宗时期,李承光的夫人也过世了,家人想要将夫妻合葬,就请李承光先前的老部下于邵给朝廷上了一道表章进行申请。因为于邵是当时的大手笔,这道表章就有幸流传了下来。通过这道表章,我们能看到李承光之死真正的原因。
臣某言:臣固不肖,宠由父任,累荷朝奖,非臣本才。永惟筮仕之初,滥觞有地,感旧恩爱,窃系于心。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太常卿李承光,顷充河西兵马使,天宝年中,录臣帐下。自兹效用,得列戎班。出入五凉,艰勤一纪。风雨寒暑,未尝废离。俄属幽燕作逆,伊洛陷寇,蒲潼不关,天地交闭。承光临计自失,仓卒西还,亦既通表华阳,奉笺灵武,枕干待命,俟期而往。曾未信宿,先朝赐书,敦序兄弟,如家人礼。当是时也,臣亲见之。开缄流涕,是日便发。及至行在,特加天下兵马副元帅,改名匡国,扈跸彭原,别承诰旨,因此伏法,当瘗朔陲。身虽受刑,家免孥戮。遽蒙昭雪,发使宣恩,特令安存,葬日官给。今长男愿,见充镇西副将。次子谔,又知覃怀兵马。女婿周鼎,分阃河西。咸受绿车之荣,并为白马之将,圣朝宠寄,洎男及女。臣哀匡国,虽死犹生,近以孀妻告终,愿从合祔。谔等衔恤,无由上陈,将传铭诔,未正官爵。且匡国非禁人收视之责,微臣当故吏愿言之时,辄冒宸聪,乞从优赠。纵前封尚在,讵敢追荣?傥后命有加,方期复魄。则卫青有时将葬,而乐布不负一言。黄泉有知,丹悌斯在。无任恳款求哀之至!谨诣某门奉表陈乞以闻。
文章将李承光的死因讲得很清楚:别承诰旨,因此伏法。所谓诰旨,是玄宗在成为太上皇以后,将自己发布的旨意改为诰。也就是说,肃宗即位以后,身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李承光还私下与玄宗保持着联系,因此犯了肃宗的大忌,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从这件事也能看出,肃宗刻意营造的温情脉脉的父子情背后是对父亲排斥和防范。另一方面,肃宗也从玄宗朝旧臣如何处理与新老皇帝的关系来决定他们的命运:自觉与玄宗切割并向肃宗效忠的,继续重用;首鼠两端,与老皇帝藕断丝连的,就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相比较玄宗的通达,肃宗性格阴鸷,敢下手,下狠手。
故事讲到这儿,还有一个谜底没有揭开,就是为什么肃宗不在灵武时就解决李承光。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肃宗当时还不知道李承光与玄宗私下交通,是到了顺化郡以后才知道的。看看肃宗在顺化期间发生的事:
九月二十五日丙子,玄宗派来册立的官员到达顺化;九月二十八日己卯,杀李承光。
这两件事在时间上关联得这么紧密,决不是巧合。其实稍动脑筋就能得出结论,是册立的官员中有人告了密。
是谁向肃宗告密的呢?
与玄宗交通这么机密的事,肯定是有相当级别的官员才能知道,而且到顺化以后,还有机会单独向肃宗汇报。满足这两个条件,除了三个带队的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之外,应当别无他人。
这三个人中能是谁呢?
崔涣与肃宗不熟,韦见素与肃宗有隔阂,古人云“交浅而言深,愚也;在贱而望贵,惑也;未信而纳忠,谤也。”以这两位与肃宗的交情,即使知道也不大可能告密。而房琯,与肃宗是一见如故,打得火热,完全有条件告密。另外,房琯也完全有这方面的动机,这样做等于向肃宗送一份见面礼、纳了份投名状,为什么不去做?
这大概也是房琯很快受肃宗信任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吧。
这件事在当时肯定只有几个当事人心知肚明,玄宗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玄宗,从这件事上也看出了儿子狠辣的一面。两京收复以后,玄宗一度对回长安非常犹豫,李承光事件的影响因素也许也在起作用。
未完待续
(本文由槲叶山路原创,谢绝未经本人许可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