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最近看到一篇北大留美硕士对父母“过度关爱”数落的万字长文,感觉不可思议。万字长文记录着王猛(化名)从小到大与父母的种种经历,言辞非常激烈,读完,我内心是沉重的,为什么含辛茹苦长大的孩子会说父母是“咎由自取”?到底是什么导致王猛12年不回家,6年拉黑父母?想起一个词儿,湿棉袄式亲情,对,棉袄打湿了,不仅没有保暖效果,而且还增加负担,这就像王猛的父母对他的“过度关爱”一样,穿着难受,脱了冷,让他痛苦地一度想逃离。
其实,王猛一直在自救,他去看过心理医生,包括后来去学了心理学,这都是自救的过程,他给父母写信,表达内心的看法,但是父母的态度没有给他最起码的尊重,对于“问题出在哪里”双方都没有实质性的行动。站在子女的角度,当相处方式与父母的关爱让你不适,积极沟通化解是义务也是责任。
附万字长文的相关链接: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真的吗?
经常听人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养儿要知父母恩,天下真的没有不是的父母吗?父母把你生养大,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好,其实这些话只要一个反例就能驳斥了。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并说都是为你了好,这是一种道德绑架,要我说,天下无不是的是父爱母爱,而不是父母,之所以那么多人把这些话放在嘴上,他们要的是顺从,而有的孩子为了顺从,只能愚孝,这叫逆来顺受。
理解源于沟通“他们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控制!”、“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万字长文中王猛这么评价自己的父母,父母喜欢把他关在家里,包办所有的事情,从小到大都是如此,甚至到了北大,到了国外,父母也都是找到监管人,监控他的生活,站在父母的立场是出于关心,但是这种方式却遭到了王猛的痛诉。
控制型的父母总是有那么多的强盗逻辑,好像你是我生的,你就该按照我的方式去生活,你是我养的,你就该听我的,如果你不听,你就是不孝顺,你就是目无尊长,你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就会诞生一些看起来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可是殊不知,他们内心是多么强烈地想反抗,就像王猛一样,抗衡到要断绝关系。王猛得不到父母情感上的支持,控诉的内容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事,只是我们都没想到这些小事竟成了决裂的根本原因,虽然我不认同王猛偏激的行为和做法,但为人父母的我们都应该要反思自己。
说句题外话,这让我想起闺女最近背诵的《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闺女在念这些的时候,我脑子里是在质疑的,这到底适不适合现在的孩子,毕竟它是产自封建社会的,虽然我知道国学它是可以有益于做人和修身的,但是《弟子规》中有些提法和要求应该与时俱进,与现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相接,不能生搬硬套。
为什么很多父母喜欢炫耀自己的孩子?
孩子不是父母争面子的工具
孩子希望成为父母的骄傲,加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不得不被父母拿来炫耀,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父母会把孩子当成争面子的工具,靠别人的夸赞或者羡慕给自己增加一些自尊,说起父母炫耀孩子这件事,发现身边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少。
攀比些什么呢?比如学习比邻居家的孩子好;长相要比别人好;工资也要比别人高;女婿或者媳妇儿也得比别人家优秀;像“谁家的孩子都结婚有孩子了,你再看看你到现在都没人要”……是不是这种话,在生活中经常听见?一旦听到谁家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强,嫁的老公或者娶的媳妇儿比自己孩子好,父母那就心里不平衡了,被父母拿出来炫耀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自然心态不成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那只能倒在父母的炫耀声中。有句话说的好,无论是什么荣耀,我们都可以骄傲,但永远都不要炫耀。
孩子,做你自己就好!
我把我的闺女称作是自己的闺蜜,因为我想成为她最好的朋友,初为人母,我也是一边学习,一边陪伴她长大。说来也怪,很多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似乎没有太强烈的欲望,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最重要的是善良!当然,如果她能功成名就,那是她的造化,我会为她骄傲。
学会放手,其实孩子比我们想的要坚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在三岁以前形成的,成年后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对童年的投射,所以,王猛的表现也是他童年的创伤所致,王猛的父母何不摒弃前嫌,做一些理解和反思?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都是与众不同的,请不要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比较。试想,孩子拿自己父母与别人的父母比较,作为父母你是什么心情?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庆幸自己是一位乐观开朗的母亲,我相信以后的她会越来越优秀,因为她的身后有一个不断鼓励,给她正能量的妈妈。
如果我的孩子她禀赋超人,那么我会倾尽全力去帮她,如果她只是想成为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大部分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可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幸福。所以,孩子,做你自己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