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去长沙有事,带一本屈守元之《经学常谈》。昨日回,书已读完。兹摘些少读书笔记,以志之。
屈守元(1913-2001)名爱艮,字守元,四川成都人,1936年在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就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2年起先后在成都光华大学成华大学等学校任教。建国后历任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古典文学》《经学常谈》《文选导读》《韩诗外传笺疏》等。
此书内容首分论十三经,次通论经学目录,传刻及流派,最后仿廖平作『经话新编』。其文旨在有助于学经者。
以下进入笔记正文:
什么是经?
经指儒家传习的经典。
古人云:“穷经为读书之本”,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非能通经,不能读古人文。虽读,而不知其意旨也。
“通经致用”说可乎?
可从张炳麟说:“学者以实事求是,有用与否,故不暇计。”
分论习十三经应读书目:
一、《易》
《易》今文家派有施雠、孟喜、梁丘贺和京房。古文家派有费直。
后汉、三国,为《易》作注的有郑玄、荀爽、虞翻诸家。王弼注,另辟蹊径。
南北朝,郑、王两家注盛行。
唐修《五经正义》,《周易》取王注。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保留了不少王注外各家注,共35家。是了解唐以前《易》注的重要资料。
梁代时,《庄》、《老》、《周易》,总谓“三玄”。
相关书目:
王弼(226-249)《周易略例》七篇,唐邢注。
韩康伯(332-380)《系辞传》,补王注之不足。
唐孔颖达共收王、韩注入《周易正义》,后世遂王、韩并称。
王注、孔疏外,可读李鼎祚《周易集解》。
宋儒《易》学著作在《通志堂经解》中,清儒的在《清经解》和《清经解续篇》中。
二、《尚书》
可读严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如略知大要,则可参阅吴承仕《经典序录疏证》。
现在读《尚书》,仍然应从伪孔《传》、陆氏《经典释文》(陆德明),孔氏《正义》(孔颖达),即《十三经注疏》本入手。但必须知道哪些是伪篇,这是常识。
三、《诗》
《诗》分四家,今惟存《毛诗》。
四家:
鲁人申培公,为训诂,号《鲁诗》;
齐人辕固生,作传,号《齐诗》;
燕人韩婴,作内、外传,号《韩诗》。
以上三家为今文派。
鲁人大毛公(亨)作《诂训传》,河间献王得之,立赵人小毛公(苌)为博士,是为《毛诗》。是古文派。
后汉,郑玄作《诗笺》,宗毛为主。《齐诗》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无传者,唐时亡《内传》,惟存《外传》。
近人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可参阅。
四、《礼》
《礼》分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孙诒让《周礼正义略例》;郑玄《周礼注》(属“集解”)为好。
可参向宗鲁《校雠学》、廖平《今古学考》。
五、《春秋》
董仲舒的三传弟子,严彭祖,著有《严氏春秋》,属今文家派。
《春秋》三传:
《穀梁传》、《公羊传》,属今文家派。
《左传》属古文家派,传者有吴起、荀卿、张苍、贾谊。刘向、刘歆父子推尊《左氏》,后汉传此书者,以贾逵最为有名。
恒谭《新论》。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举刘歆、贾徽(贾逵父)、贾逵,许淑、颖容注。
西汉董仲舒治《公羊》,后有严彭祖、颜安乐两家。
东汉何休《公羊传解诂》是集《公羊》学大成的著述。
清陈立《公羊义疏》《白虎通义疏证》。
为《穀梁》作注的有晋范宁《集解》,采各家之说,各记其姓名。
清廖平《穀梁古义疏》可参考。
可供参考的工具书有:
宋冯继先《春秋名号归一图》;
无名氏《春秋二十国年表》;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姚彦渠《春秋会要》。
另有:马骕《左传事纬》、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只有木刻本。
六、《孝经》
清末皮锡瑞用严可均辑的《孝经郑注》作《孝经郑注疏》,较好。
七、《论语》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论语集解》(即十三经中的《论语注》)。
汉人重《论语》《孝经》。
八、《尔雅》
用来解释经典。
晋郭璞《尔雅注》,度越前人。
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较好。
九、《孟子》
《孟子》注,以后汉赵岐《章句》最著名。
宋初孙奭奉诏修《孟子音义》。
清焦循的《孟子正义》(中包括赵岐《章句》),是“新疏”中较好的一种,读《孟子》可以从此入手,并参看朱熹《集注》。
以上论经书。
再略论纬书如下:
纬书,据说起于西汉袁平时代(前6年至5年),而东汉光武帝(25~57年)特别喜欢图谶,是以遂得大行。古文学派,大多不信纬书。纬书因官家学派的支持,势力很大。通儒郑玄,他的经说混合古、今,即采用了一些纬书的说法,他还为纬书作过注。
纬书在隋后渐亡,今已无存。仅剩一些佚文。
“河洛七纬”李贤注:
①《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凿度》、《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
②《书》纬:《璇玑钤》、《考灵耀》、《刑德放》、《帝令验》、《运期授》也;
③《诗》纬:《推度灾》、《记历枢》、《含神雾》也;
④《礼》纬:《含文嘉》、《稽命徵》、《斗威仪》也;
⑤《乐》纬:《动声仪》、《稽耀嘉》、《计图徵》也;
⑥《孝经》纬:《援神契》、《钩命诀》也;
⑦《春秋》纬:《演孔图》、《元命苞》、《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佑助期》、《握诚图》、《潜谭巴》、《说题辞》也。
共35种,大概是唐时还可见到的。
明代孙瑴辑纬书佚文为《古微书》(有《守山阁丛书》本),共计九十六种。
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在“纬书类”中,辑了四十七种。
赵在翰辑《七纬》,有嘉庆刻本。
上面这些辑本,日本人中村璋八合为《纬书集成》。有增补,颇便检阅。
纬书的情况,略如上述。纬书充满了神秘,甚至是迷信的内容,究竟有没有价值呢?刘勰是不信纬书的,在《文心雕龙·正维》中曾用“虚伪”、“深瑕”、“僻谬”、“诡诞”等词语来指斥纬书。但他又说:“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李善的《文选注》,引用了不少纬书。
纬书亦称谶纬书,《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孔六帖》等类书征引谶纬书颇多。
自欧阳氏有《论九经请删除正义中谶纬札子》,而魏了翁作《九经正义》尽削去之,自是厥后,后学附合者众,纬书遂致散佚,良可叹惜也。
清刘师培《谶纬论》中引《韩敕造孔庙礼器碑》王昶跋文,论之甚详。
经学渊源、流派:
经学流派分汉、宋两派。而汉学又分为今文、古文两个学派。源出于传习经典的今(隶书)、古(篆书)字体不同,后遂至说法大异。
西汉宣帝时置十二博士:《易》施、孟、梁邱三家,《书》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齐、鲁、韩三家,《礼》后氏一家(曹石山人曰:后氏其后苍乎?)《春秋》公羊、穀梁二家。
东汉光武帝置十四博士:《易》施、孟、梁邱、京(曹石山人曰:京即京房也)四家,《书》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齐、鲁、韩三家,《礼》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的严(曹石山人曰:严即严彭祖)、颜(曹石山人曰:颜即颜安乐也)二家。
以上为今文学派。
古文学派在民间。本“实事求是”之精神,河间献王很推重古文派的学者,后汉末古文遂大。
郑玄治经即兼今、古文,而侧重古文。
到了魏代,《易》费氏(山人曰:即费直也)、《古文尚书》、《诗》毛氏、《周礼》、《左氏春秋》都得立于学宫。
六朝“义疏”之学,基本上是沿着这种趋势流衍下去的。
到宋代,出现了大批吸收禅宗学说改造儒学的所谓“理学”(亦即“道学”)家,他们讲经极力摆脱汉魏以来注疏的束缚,于是有所谓“宋学”。
元明时代,宋学成了官方学派。
清儒学风,主要推崇汉学。
道光咸丰后,更有今、古文学派的旧影出现。
清末,今文学派颇盛行一时。
辛亥革命时期,古文派势力有所抬头。而且也注意了魏晋讫六朝的经学成就。
群经次第——学有先后
群经次第有如下几种说法:
①《礼记·经解》的次第是:《诗》《书》《乐》《易》《礼》《春秋》。
②《汉书·艺文志》本自刘向《七略》的次第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阮孝绪《七律》同此。
③王俭《七志》,《孝经》为初。
④《经典释文》次第为:《周易》《古文尚书》《毛诗》《三礼》《春秋》《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后代相沿,大抵以此为著录先后。
⑤诵读次序:
宋后,先《四书》,后《五经》。
a,《四书》按朱注,次第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b,一般教学则是《大学》《中庸》居首,次《论语》《孟子》。
c,《五经》则是《诗》《书》《易》《礼记》《春秋左氏传》。
过去的书馆、村塾,莫不如是。
⑥张之洞的《輏轩语》的《治经宜有次第》篇说:欲用注疏工夫,先看《毛诗》,次及《三礼》,再及《书》《春秋》《易》。
《易》最难学也。
经话新编略文
《逸周书》有朱右曾《集训校释》,孙诒让《斠补》。
三礼之学是清儒朴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周礼》有孙诒让的《正义》,《仪礼》有胡培翚的《正义》,《大戴礼记》有孔广森的《补注》,王树柟又加以《校正》,孙诒让复为《大戴礼记斠补》。
戴东原力主小学训诂为经学基本功,他门下段玉裁、王念孙二大师奉行甚笃,彼此见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
廖平提出《十八经注疏》计划,称为蜀学。分明今、古文经及注疏,以各成书。他是想用西京家法,统治蜀中经学,不免空想。后未成功。
陈寿祺谈《说郛》,有《上仪征阮夫子请定〈说郛〉义例书》,可见《说郛》之体例架构。
以上为读屈守元《经学常谈》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