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朋友圈不好用了,只是它有点“老”了。
01.不好玩了
正如人人网在内容运营机制上的缺陷,大学生在一夜之间逃离人人,知乎用户规模上来后掺水问题过多,大V们既已在此处收获功与名,又不想浪费时间去回答傻逼问题,也纷纷逃离转场,恐怕类似的问题也会出现在微信朋友圈。
从最初只有常联系的好友到现在什么人都有,每个人的朋友圈都已经升级成为了包揽社会百态的名利场,有炫耀的、有微商代购的、有励志、有晒娃/秀恩爱的、有垃圾广告,还有各种真假难辨的谣言。
是的,我们可以选择屏蔽,设置隐私权限,微信在人性层面的考虑颇多,它提供了多种功能支持你把自己的微信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当洪水猛兽般的信息浪潮袭来,你可能也丧失了设置分组、可见/不可见、屏蔽等技术保障的动力,就像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时,学生倾向于什么都不做。
看着有数百、数千个好友的通讯录,事实上关注自己的真的没几个人,而朋友圈又充斥着大量与己无关、没有价值的信息,朋友圈的吸引力确实大不如前了。
02.新生代不愿进入
95后、00后的主要社交场是在手机QQ,随机采访一些小鲜肉,我们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微信太死板了,可玩性不如QQ,在手Q上能做个性化的装扮,能看到朋友之间的所有互动,微信长辈太多,发个状态还有所顾忌,界面也毫无个性,不适合我们这些小孩。
明明是五六十大妈大爷才用微信,因为它简单,比起微信,QQ明显更为成熟,功能丰富,相对的,年龄大的人就不容易理解使用,所以,别总是什么都不懂就扯出来什么00后才用QQ。
所以微信与手Q在用户群上早已分家,PC时代的QQ用户大多转移到了微信,而这群人现在都加入到了奔三、奔四的队列,微信诞生之时,95后上中学,00后还在上小学,与年轻群体的脱节是必然。
手Q的功能丰富、个性化、好玩有趣的特点,在微信上完全没有对应的功能模块,我相信这个群体会随着步入社会而被更年长的用户带进微信里,但他们是否会把新鲜、互动带给朋友圈,暂未可知。
03.主力军开始撤退
伴随微信成长起来的主体用户目前已经开始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底层力量了,他们之间稍微年长的一批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这样一个阶段,压力、婚嫁、晒娃、事业等内容才是生活的主基调,相应呈现出来的就是励志鸡汤、恩爱晒娃、微商/代购/业务刷屏,一旦某天觉得朋友圈已无法满足自己被关注的渴望、标榜自身对外影响力时,就会删除那些零互动的状态,减少发朋友圈的次数,直至看到的好的文章也不愿分享到朋友圈,而是收藏。
小鲜肉才说好不好玩,成年人都谈有没有用,当我们把朋友圈的营销价值榨取干净后,发现很难再通过它去记录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与感想,因为你在微信上的社交关系链太过复杂,从陌生人到死党,从身边至亲到远房表亲,有租客、房东、客服、滴滴司机、推销员、中介、生意伙伴、客户、前任、情人…这之间的某些角色还混合多个身份,比如既是哥们儿,又是上司,仅凭微信提供的分组可见/不可见,未免太难应用。
既然朋友圈不能给用户高效社交价值,自然就需要面对用户留存率走低的现实。
04.用户结构老龄化
截止到去年年底,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达到8.46亿,如果我们不考虑海外市场,微信在国内的用户增长已经趋于饱和,人口红利消失后,拉新的意义远不如研究内容与互动,以及关系链上的用户价值。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民级APP,甚至都可以直接把国内的人口结构作适当调整,直接套到微信的用户结构上去参考,虽然说法夸张了点,但是微信用户群老龄化是个不争的事实。其实做一款中老年群体使用的APP不能单从商业价值去衡量,微信不仅完成了连接人与人最难突破的环节,也让互联网的更多资源与便利带给中老年用户,让这个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群体也有了“第二春”,算是跟移动互联接轨了,所以从这个层面考虑,微信的历史意义凌驾于一众社交产品之上。
然而就像Facebook拦不住用户流向Snapchat,以阅后即焚为卖点的secret,国内的无秘也曾红极一时,尽管结局惨烈,但年轻用户想拥有一个更好玩、刺激,能保护好自身隐私又能展现自身价值的去处,这种欲望和需求或许可以管窥。所以手Q上的95后、00后不愿移步微信,也正是由于用户结构老龄化所产生的天然屏障,演变为各玩各的两大阵营。
而中老年用户在朋友圈的生产物大多以链接、图片的形式,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互动有效性降低,评论减少,点赞增多,用户情感随之学削弱,我们消灭朋友圈小红点的频率也就越来越低了。
05.总结
正如开头所说,微信并没有变得不好,只是它有点“老”了。
1)应用本身老了,发展了6个年头成为体量巨大的app,需要照顾到的用户跨度太大,功能点创新方面束手束脚,关系链开始变得冗杂,内容生态庞大却体现不出差异化。
2)新生代用户进入意愿低,即便被动进入依旧很难转化为重度用户,新鲜血液输入少。
3)原生主力军活跃度下降,并伴随进入中年阶段,生产内容与社交目的开始变异。
4)中老年群体大量涌入,固化了微信当前的功能架构,简单易用成为产品调性,难以配备更多个性化的玩法。
也只有微信这个体量的应用才会担起社会责任去呼吁大家少玩手机、多陪家人,去强调用完即走的产品理念,同样的道理,它需要面对国民级应用特有的增长困境,以及继续发展下去可能面临的用户断层。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