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句话句话这句奇怪的话历来都是争议较大,很是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言必信,行必果会是浅薄小人的行为呢,这句话放到现在的话不是成功人士都必备的鸡汤良言吗?孔子这三观很是不靠谱啊。
但是笔者觉得,如果这是孔子的本意,那孔子的三观都不是说不靠谱了,而是扭曲了,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看看孔子是怎么说出这句话的
《论语·子路》: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通过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对于士有三种看法,最上等的懂廉耻,一心一意为国家不辱使命。次等的国事做不了,但父母乡邻都称孝悌,言必信,行必果,算作小人,也可以算作最差的士。那么涉及到了一个问题,难道孔子认为人其实并不需要守信?
那么首先看一下孔子和他的弟子是怎么理解信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关于论语对信的叙述还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儒家并不认为人不用守信,所以孔子肯定不是说人不用守信尤其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这句话,如果守信是坏的,那么孔子就相当于说自己是个坏人。
所以小人和士肯定是有一个差别,就是这个差别导致了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而这个差别就是义。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集注》 卷八 离娄章句下
孟子和孔子,他们的时代还比较近的,那么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孔子的思想还是比较接近孟子的,也即是说孔子看来,如果有人许下诺言,结果发现这个诺言是不义的,那你还守不守诺言,比如说甲答应乙去卖东西,结果后来发现乙卖的居然是毒品,那么甲还要言必信,行必果吗?所以在孔子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才算小人,而如果遵守符合义的诺言,也能叫做士,而就是因为信的优先级没有义高,所以也就叫做第三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