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里的童年
《百岁童谣》之腊八节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熟悉的童谣耳畔响起,这首童谣选自孩子们正在读的《百岁童谣》。它是一首老北京民谣,也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民谣,伴随几代人一起成长的经典童谣,它描绘了从农历腊八到大年初一老北京人迎接春节的场面。时光流转,虽说时代发展到今天,年味淡了些,那些糊灶王爷、扫房子、做冻豆腐、蒸馒头、看杂耍这些传统的习俗已经在慢慢流失,但是孩子们读到这首童谣时还是满心欢喜,脑子回闪的是贴春联、收红包、围炉守岁、拜年这些欢乐的场景,充满期待。
今日腊八节,即拉开了农历新年的序曲。腊八节的来历源远流长,既取自《礼记。月令》中的“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也来源《说文》里的“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在我国古代在我国古代“腊”最初是一种祭礼,举行“冬祭”的这一天便称为“腊日”。后来,“腊日”定在十二月初八日,自此,这一日便被人们称作“腊八”。
按照习俗,新故交接之时,人们无畏严寒,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愿百神的福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虔诚之心跃然纸上,祭祀这一节仪式给“腊八节”蒙上神秘的色彩。而吃腊八粥这一习俗又使这一节日有了烟火味,甜糯的腊八粥温暖了心窝,时光也因此香甜可口起来。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这样描述腊八粥:“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孩子们每读到这一段时,都眉含笑意,两眼放光,有人甚至偷偷舔嘴唇。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为了使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精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妙,把书上的间接经验转化成生活中的直接经验,班级策划了一次“腊八节之旅”。
今天空气湿润,气温暖和,家长们扶老携幼,带着家人齐聚风景独具特色的荔香公园。空旷的草坪上绿意盎然,孩子们以小组单位娓娓道来,分享腊八节的趣谈,腊八节文化扑面而来。有的同学们讲述它的起源;有的同学讲它的演变;“一去二三里,各处一乡风。”有的孩子讲述各地过腊八节的不同习俗;还有的孩子分享自己家过腊八节的难忘经历。时光无涯,聚散有时,节日丰富了童年,童年点染了节日。
最有趣、最难忘的是分享腊八粥。一块块五颜六色的垫子铺起来,一盆盆花花绿绿腊八粥端上来,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大米、小米、糯米、莲子白花花;红豆、红枣、花生红艳艳;黄豆金灿灿;绿豆绿盈盈,色泽分明,明艳动人。孩子们以天地为桌椅,席地而坐。你一碗,我一碗,你一勺,我一勺,他们边吃边啧啧称赞“真好吃!”,不一会儿,大大小小的盆子立刻见底。孩子们争着、抢着、吃着、闹着、大人们看着、笑着。童心、童年在节日里相遇,时光变得甜蜜起来。
在我的家乡也有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惯。每到这一天,母亲便早早起床,用腊肉的骨头熬一锅汤,那种咸咸的腻腻的香气在干冷的空气中变得十分明晰。我和弟弟带着对腊八粥的垂涎上学、放学。晚上煮腊八粥时,我们俩围在锅旁,看着妈妈把淘洗好的大米、糯米先放进烫里,再把浸泡过的绿豆、红豆、花生、海带放进去,锅里的颜色顿时活了起来。盖上锅盖后,妈妈便把炉火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香味越来越浓,越来越丰富,我们的肚子也越来越空,弟弟的手也越来越不受控制,锅盖揭得越来越频繁,妈妈时不时娇嗔责怪弟弟心太急。经过漫长的等待,粥和人终于熬到时间了。锅盖一揭,白雾升腾,香气弥漫。等锅里翻滚的泡泡渐渐平息,妈妈再撒上葱花就可以起锅了。“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全家人围坐桌前,一边吃着滚烫的软糯醇香的腊八粥,一边话家常。奶奶是一家之主,对孩子的要求是好好学习,期末能拿到奖状;对爸爸妈妈则是吩咐孩子们过年的新衣该买了,年货得置办了,亲戚家要走动了,压岁钱该准备了……
随着腊八粥的香味消散,年味也一天比一天浓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对春节的热切期盼在每个人的脸上,那是记忆中的童年,那是最美好的日子。时光远去,童年远离,母亲病逝,我漂泊在外,从此再也没有吃过腊八粥,也没有再闻到那咸咸的腻腻的腊骨汤味。
今日腊八,吟杜甫诗一首:“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过了腊八就是年,我们要在节日里留住好时光,期待着和亲人一起过大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