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来有点惭愧,“知子罗”离我的部队始终不过百十里,而我却“走”了二十多年,直到今年4月份,我才有幸去“拜访”记忆之城——知子罗。
知子罗(傈僳语是“好地方”)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因为,知子罗,西汉武帝时期属于益州郡,到民国前为怒江各部落通往内地的重要驿站。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省军政府第二师师长李根源组建了怒俅殖边队进驻碧江,设“知子罗殖边公署”。民国五年(1916年),改设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碧江设置局”,开始推行保甲制度。1949年6月10日,碧江县城和平解放;1949年6月至1973年10月,知子罗镇即是中共怒江州边工委、怒江州人民政府(1954年成立)所在地,也是怒江州碧江县政府所在地,因“发生”地质灾害,州府于1974年搬迁至泸水县六库镇,1986年碧江县建制撤消,知子罗镇划归福贡县匹河乡知子罗村,这是怎样一种“痛”?大概就是记忆之痛吧!
我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找“边防十团”历史,因为,“边防十团”是武警怒江边防支队的前身,我就在这支部队服现役。
如今的知子罗今非昔比啦!没有街道可言,只有“老胡同”或“死胡同”,也有现代楼房或民居,更多的保留了原始建筑风貌,所以,被人们称作“记忆之城”。

当我踏入“记忆之城”,我不是去欣赏青山绿水、对面的“皇冠山”、老姆登茶园(厂)、神爱世人的老姆登基督教堂、寻乐“三江并流”、“同心洒”什么的,而是寻找“记忆之城”的影子。
我对知子罗“八角楼”特别感兴趣,所以第一时间参观“八角楼”,发现“八角楼”与众不同,台阶是与众不同的,非要上四个层次台阶,每个台阶两侧都有“屏风”,上面依稀可见毛主席头像和语录;楼梯与众不同,是旋转的,且不能从一个方向“一步登天”;门与众不同,“八角楼”每一层楼的门朝向也很独特,居然是前后都有;地势与众不同,站在“八角楼”上,可以鸟瞰恢宏大气的怒江大峡谷,远眺雄伟壮观的高黎明贡山和碧罗雪山;当时的“八角楼”是军事要地,当然不能随便出入;如今的“八角楼”也不是随便对外开放的,有专人管理,定时开放或预约开放;如今的“八角楼”不是破烂不堪的,有一段时间作为知子罗“图书馆”,后来有关部门觉得“八角楼”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所以修建成“怒族博物馆”。让我千未想到万未想到,这座小小的“八角楼”就是当年的“边防十团”机关办公楼。这座“八角楼”曾是碧江县的象征啊!
知子罗有人说她是“废城”、“旧城”,我不爱听,相信您也不爱听,当地民众就更不爱听,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叫她“记忆之城”,乃至路标都使用“记忆之城”,这就是在告诉人们,知子罗就是“记忆之城”。
称她“记忆之城”,因为从西汉武帝时期到民国前,知子罗为怒江各部落通往内地的重要驿站。有多少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值得人们记忆啊!
当你走在知子罗大大小小的道路上,仿佛听到马蹄声、叫买叫卖吆喝声、传送上级政策之声、大刀长矛枪弹厮杀之声、载歌载舞的锣鼓之声……
为了“记忆之城”,修建了碧江烈士陵园,陵园门联是毛泽东诗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个陵园里埋葬着的大都是在解放后为碧江县修路而牺牲的烈士,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在享受这条“盘旋之路”,贯穿“记忆之城”。
为了“记忆之城”,当人们从六丙公路岔道上来,就会发现一把三弦欢迎来客,上面印记醒目的“记忆之城”,凭着记忆的路标前往记忆之城,到了知子罗老街道看到路标指示牌“记忆之城”,就到达终点——老县城办公楼前。
为了“记忆之城”,2005年出版的国家旅游局高舜礼先生所著《怒江印象》一书中专设“知子罗篇”;2006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赵文胜编辑《牵手怒江》一书中介绍“知子罗”;2007年云南立速影视文化公司投资拍摄影片《知子罗》;2008年,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普利颜、密英文编著《阿娜带你游怒江》介绍“旧城”——知子罗……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知子罗”美好记忆,让老者更好地回忆,让年轻人了解那段光辉历史。
没有多少愿意工作学习生活在这座“忘记之城”,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向往繁华都市生活,但也有不少人忘不了“记忆之城”,所以,才反复来寻找历史的碎片、文明的踪影、艺术的细胞……。
如今的“记忆之城”——知子罗,在积蓄力量,要厚积薄发,短暂的“记忆”之后必将迎来新的繁荣。
左手持枪右手拿笔的左顿感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上一篇《大山里的兵》之古渡抗战遗址一一栗柴坝07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