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哲思散文
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都能够:学而能知,知而能行!读《道德经》第七十

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都能够:学而能知,知而能行!读《道德经》第七十

作者: 凌云之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3-01 00:45 被阅读15次

    《道德经》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释义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人却很难明白,也很难去施行。言论要有宗旨,行事要有因由。正是因为无知,所以不能自知。能自知的人很少,所以能自知的人很难得。所以圣人总是低调得如同未被开发出来的美玉一般,不为人知。

    个人感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今天中午的时候,我大概的看了一下这一章,由于前面两句很容易理解,所以我错误的认为这一章应该很容易解读,于是没再脑子里做太多的思考,今日便亲身体会了本章的前两句的意思。也把上一章的“祸莫大于轻敌”好好的再理解了一遍。下笔之时,真是万般感慨啊!

    这一章的开头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里的“吾”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指老子本人,而是这世间存在的一切道理。之所以用“吾”引申出来的是“我们”的意思。我们这些人讲的道理,其实都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很容易做。只是天下的人难以明白,难以施行。

    接续前面论述了如何用慈爱、简单、不争的态度去解决天下的纷争之后,老子之所以发出这样的一个感慨,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

    老子在前面有提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人们都明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其实好坏善恶如何区分,大家都知道,那些好的德行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坏的行为会招致什么样的恶果大家也都明白。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人去违背“道”。这是不是就叫做“知而莫能行”呢?

    就像我读了那么多《道德经》的文字之后,其实很清楚,每一章都会有每一章的不同,而且老子论述的角度随时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一定会很容易的陷入思考的僵局,可是我还是掉以轻心仅凭开头两句话就掉以轻心的以为这一章很好懂。

    然而老子的这篇五千字的《道德经》,每一句都能读出几重含义,不细细思考,往往是无法真正的理解到背后的深意的,如曾仕强先生所说,《道德经》一本篇专门写给上等智慧的人看的书,我等平庸之辈,又怎么会如此轻易就能够想明白呢?

    我自己都曾经跟别人说过:读书要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读才能有所感悟,囫囵吞枣的看书只是看了看字而已。翻完了书,不去总结运用,一周之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你与书只是似曾相识,却毫无意义。而我中午看这一章的时候,却忘了这个道理,囫囵吞枣的过了一遍,晚上回过头来再看时,后面的几句话完全让我困惑了好一会儿。

    这是不是最最现实的“知而莫能行”呢?

    本章开篇的这两句,字面上的意思让人误以为是人们对道理的理解能力不够,进而不能产生行动。实际上是在讲那些知道了却不做的人,学而不能致用,知而不能身体力行。与当时的情况下,更加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痛惜。这些人读了那么多的圣贤书,却完全忘记了圣人们告诫的:礼行天下,仁爱治国。要善待天下百姓,不要轻易挑起战乱。

    “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懂,想做我也能做,只是我不喜欢,觉得没意思懒得做而已!”现实生活中的你有没有经常听到过身边的人说这样的一句话呢?也往往就是那些他们口中说的,他不喜欢,他懒得做的事限制了他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已经将他的生命定型。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都在一知半解的过着日子,时间长了,甚至还让他们过出了一种自我感觉无比良好的高级感。一说道理都懂,一说方法都有,一说能力自己也强,可是一说行动都先等一等。

    放任自流,随心所欲的活着,却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或者命运不济。怨别人有眼无珠不识自己这块金镶玉,怨上天对自己不公没有给自己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怨过自己未曾脚踏实地的努力过。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我想在后面添上两句:行而不知则茫,知而不行则亡。迷茫前行尚能摸索出一条道路,呆坐不动就只能是等死了。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这一段,按照惯例是对前面两句话的一个深层剖析,却被很多人解读成老子在讽刺和挖苦不懂他说的道理的人。我不禁沉思,读了那么多章了都未曾见过老子有如此高傲的态度,我无法接受的同时,更加无法随大流的解释。

    言有宗,事有君。说话要有原则,做事要有因由。这两句话很好懂,也很好理解。

    我们每个人不管说话做事都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道理,不能胡作非为,这样的道理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是不会反驳的对吧!

    但是,很多人在实际的生活中,却往往将这两句话抛诸脑后,完全忘记了,什么是原则,什么是因由!

    譬如,无论什么团体组织、企业公司、部门小组都总是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并且形成了相关的制度,晨会夕会,周例会,月度会,季度会,年度会,培训会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贯穿在很多人的工作中。

    很多会开完了之后,讲的人口干舌燥,听的人云里雾里,散会之后,会议所讲的东西,也迅速就烟消云散了,开了等于没开。如果没有一份会议纪要,24小时后这个会到底讲了些啥,都早忘了。

    君不见,讨论会变成了撕逼大战,吵完就散;君不见,总结会变成了茶话会,谈到打鼾;君不见,碰头会变成了酒会,举杯就干。。。。。。

    还有些开着开着就变了味道,变了主题,变了形式,变了状态。。。。。。

    一大帮人,花时间花精力,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下来,啥也没解决,低效且没有意义。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会议结果呢?因为无知,因为例行公事,因为没有自我认知和自我把控。所以只是为了开会而开会,因为别人都开我不可以不开。

    开会前没有议题和目标,开完会没有决策和方向,只是为了开会而开会。到底这个会怎么开,以什么为重点,开会的目的和意义,需要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很多会议组织者自身都没有搞清楚,空有一个躯壳,却找不到灵魂。

    父母从小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做个有理想的人,长大了之后可以找个好工作。可是那个几岁的小孩能够明白读书和工作跟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吗?他们的眼里都是对世界的好奇,心里想的都是对这个世界的探知,工作是什么东西?不知道;理想是个什么东西?还是不知道。

    为什么亲子关系间沟通那么难,因为父母的无知,对孩子的思想无知,对自己的行为不当无知,所以最终不能正确的自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别人都是那么教的,我这么教也没有错。

    于是一代又一代人在“教育”这个原本是最好培养亲子关系的相处中,变得相爱相杀。

    不管是错误的理解了为什么要开会,还是错误的灌输着孩子学习的目的,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因为无知,所以我们无法调整到正确的行为模式。

    能够知道这些道理的人相对来说很少,而他们都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因为他们懂他们就不会盲目。

    而其实这些道理都是非常简单的,只是因为它们被外表呈现出来的事物所遮盖,于是常常被人们忽略掉了。就如同包裹在石皮里的美玉,外面就像穿了件伪装的外衣,人们很难被察觉出来。而圣人却是很明白这些道理的,正是因为他们理解了,他们就会去行动去实践,圣人都善行而少语,于是也变得低调简单,就如这些显而易见却不为人所见的道理一般,

    如此理解下来,顿时让我心中豁然,为什么“知而莫能行”?因为那个知实际上是无知,没有真正的理解透彻,没有自省自究,没有找到问题的实际意义,没有想清楚各种关联,是以不能自知,自救。

    所谓格物自知,就是能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只有对事物有了深究之后才能引发行为的改变,这时的道理才能为我所用,而不是一知半解的做佛系青年。

    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都能够:学而能知,知而能行!

    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都能够:学而能知,知而能行!读《道德经》第七十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都能够:学而能知,知而能行!读《道德经》第七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hl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