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第三章: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解析:
我的弟子中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娴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能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篇》第十八章: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解析: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兽莽。
《先进篇》多数是记载孔子对自己弟子的评价和态度,而第三章因为版本的不同,有人把它归入了第二章,有人又把它单独列开,我读的版本恰好把它分开了,这样我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因为有了这个状况,我恐后面又出现类似的情况,一时性起就将全篇先通读了一遍,果然这一篇的章节有很多类似的叙述,归纳一番之后,为了不反复谈论一样的话题,我决定将类似的章节放在一起解读。
宋朝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这句话让很多人都知道了“因材施教”,可是因材施教的关键是什么呢?如果搞不清楚这个关键就更别说可以做到了。
在我进入生涯规划的领域之后才发现,原来,真正的教育必须是“因材施教”,但是在执行“因材施教”这四个字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了解”。
一般来说一个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会哪些呢?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多大,之前的学习成绩怎么样,有没有偏科,现在的的成绩又是如何,听不听话,会不会偷懒,学习认不认真,领悟能力强不强。
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对孩子了解到这个地步就算是很了解的了。
然而,这样就算是了解了吗?这样就能做到因材施教了吗?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了解仅限于此根本算不上是了解,只是过了一道花名册而已,更不能在“因材施教”这个原则上给你带了什么实质意义的帮助。
真正的想了解一个人,除了上面谈到的基本信息之外,更多是要对学生性格特点、个人特长、情绪波动因素、行为模式、认知范围和能力、学习能力和方法.....等等这些方面去了解。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要既能够发现学生的优势长处,同时也要能够清楚学生的弱势短板。因为我们只有知道了这些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问题,教育才会变得有的放矢,很多事情才会迎刃而解。因此一个老师具不具备能够正确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他教育学生的效果。
说到因材施教的典范当然就要首推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了。在《先进篇》中,我们会逐步的看到孔子在对学生的了解上面是非常到位的。
今天的这两章,虽然谈论的点不同,但都能体现出孔子对学生的了解。
第三章中,孔子很清晰的表达出了对自己弟子优势长板的的分析。因为孔子知道这些学生具备了什么天赋和品德,他就能够做一个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扬长避短,集中精力把优势长处好好发挥出来。
第十八章中,孔子很清楚的点出了几位弟子存在的问题。也正因为他知道了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他也就不会给予他们不可完成的目标,而是根据学生的状态给出符合他们的学习成长方式,一边要通过补短,弱化短板对整体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帮他找到一个方向,不断训练他的能力,最终帮他掌握一项技能以支撑生活的需求。
在有发现和甄别能力的老师眼里,只要被允许的时间和条件都具备,真的没有培养不出的人。有的只是对学生的不了解,还有对学生的偏见,因为各种原因对孩子做出的有歧视的区别对待。试问这样又何以为师呢?
科技发展到今天,社会的竞争变得很激烈,因此对于具有明显优势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材施教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于每个为人师者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要求:能够科学的了解和分析学生。
只有能充分的做到对学生的了解并依据所了解到的信息,对学生的培养做出符合学生特点且有指导意义教育,才能算得上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老师,也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49093/67aa0e9e8247da08.jpg)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篡改。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