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作文之外谈出入法
1.1缘起。
古语云,“文章小天地,天地大文章”。看来,作文学习早就与两个天地密切相关。我认为,作文教学存在着三个世界:文章是一个世界,现实生活又是一个世界,还有一个世界是师生的特别是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个世界的关系如何呢?现实世界是第一性的,这里称为第一世界;内心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所以称为第二世界;而反映第二世界的手段就是文章,姑且称为第三世界。作文教学是以文章世界的美化为目标的。但是,第三世界(文)的美化必须以第二世界(心)的美化为前提。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正道。
作文教学要求这个正道,就必须实现这三个世界的沟通、互动,以至于和谐。我认为,不学习出入法,不善入善出,就不能实现三个世界的和谐,就不能真正地学好,当然也不能教好作文。
以下引述的是,读书以及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出入法。虽说名为“作文之外”,其实已经涉足文章内部了。这里,不厌其繁地列出来,主要是想用做借鉴,引出思考,探讨一下作文教学中的出入法。
1.2读书的出入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艺术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了,成了书奴、书呆子。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其精神实质就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他的这种出入法,是比较全面的,既要求人们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求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是读书的出入法。
1.3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出入法。
陆机《文赋》在论述艺术创作行为时提出非理智“应感”现象,《文心雕龙》在阐述审美主客体关系时提出了“心物交融说”,龚自珍在阐述创作者与鉴赏者进行艺术体验过程中,提出“善入善出”理论。这些思想大多被用以诠释京剧艺术所蕴含的特点。
所谓善入是指表演艺术家和欣赏者要钻进创作或者欣赏对象中去,对它揣摩到家,烂熟于心,达到如数家珍的地步。所谓善出是指钻进这个对象之后,还要出得来。不以物为主,就入不深。不以心为主,就出不来。不仅要能入能出,还要善于入、善于出。这就是实现心物交融的原则,它是在创作和欣赏行为上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简而言之,西方文艺理论普遍认为,做戏,应该善入;看戏,则相反,应该善出。在西方天人对立的思想背景下,善入善出是完全对立的。
相反,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人看戏则不同,看很悲的戏,也能叫好、鼓掌,这就是龚自珍讲的“善入善出”。中国观众在投入剧中时,仍保持住作为观众的独立性,他鼓掌叫好时,并不是没有感情投入的纯客观评价。相反,他鼓掌时,正是他投入了戏中,感情迸发,情绪最激动的时候。观众在鉴赏艺术品时既须进入其中,又须出乎其外,这种出入现象是刹那刹那、更迭反复进行着的。
梅园春早二、作文教学中的出入法
2.1作文学习和发展的出入法。
我认为,出与入也是作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里的入包括三个方面:入文,研究文章之法;入心,丰富内心世界;入境,静观默悟身边的世界。这里的出是相对于第三世界——文章世界而言的。它主要指主体对于第一世界(境)和第二世界(内心)的关照。作文教学的出与入是相对的,也是相成的;是主体对于三个世界多次对话后的贯通。
巢宗祺先生认为,学生初学作文应该经过不像作文,到像作文的入门步骤。“有的人原来写文章,东拉西扯,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杂乱无章。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渐渐摸到了门儿,有了章法,上了轨道,所以说它‘像作文’了。就是说,它符合了作文的规范。”(摘自巢宗祺《从“像作文”和“不像作文”说起》)确实,作为初学者,应该多学习一点入法,要多多研究立意、选材、剪材、谋篇、布局和措辞的技巧。主要的目的是对于第三世界(文)的规范的熟悉。当然,这第三世界的规范对于主体来说,还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初学者,他们对于第一世界(环境)的把握也是很肤浅的。他们的第二世界(心)还没有形成,更谈不上丰富。
所以,谢枋得认为,初学文者要写放胆文,让作者放言高论,张扬个性,不感作之难,只觉文之易。拘泥章法、命题逼文肯定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
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现在教中文的最大底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从前先生改文,只顾过词句不好的地方,这是去规矩而言巧,所以中国旧法教文,没有什么效果。我以为,作文必须先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好,然后将已整理好的思想写出来。”
谢枋得和梁启超的观点都体现了出入法的思想,他们把作文的学习引向了第三世界(文)外面的第二世界(心灵)里。确实,发展写作能力要在“善出”上下工夫,只有善于借鉴、不断反思,才能有所发展。
2.2文内学文,片面讲入。
因为种种的原因,现在的写作教学颇不尽人意,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舍本逐末。千文一面在目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为什么这一部分学生的习作总是停留在“像作文”的阶段,而缺乏个性化的表达?为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词不达意、不会写作?为什么许多学生惧怕作文?究其病根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文内学文,片面讲究写作的入。
先前的教学大纲片面地夸大仿作的作用,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学写作文必然要求凤头、猪肚、豹尾等等,甲乙丙丁、子丑寅卯地一一开列出作文的写法。这些作文法把学生引入一个越来越狭小的陷阱里去,使得学生无所适从,畏惧作文。此等烦琐之法,当然只能是死法,更不能算善入之法。
2.3善入善出:走作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结上文种种的说法,我认为,学习作文既应该注重和确立书面表达的规矩,又不能片面模仿使巧,走入死胡同。习作应该学习活法,而这个活法的原则就是善入善出。
在我们写作的时候,也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实的我,还有一个是反思的我;或者说,一个是生活的我,一个是作文的我。
在写作中,善入善出行为也是同时发生的。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开来,入即出,出即入,刹那刹那,循环往复,不断进行着。作者进入文章的情景中和过去的自我进行感情交流,同时他也在文章外面为自己的精彩语言鼓掌叫好,作价值判断。他们对自我、环境和文章并不是只有类似黑格尔所说的知性的有限意志,去作冷静的分析,理性的批判。作者陶醉的时候,往往也是他最感动、最满足,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时候。
在成功的作文教学中,两个我应该是一致的。而现在的情况往往不是那样。现实的我还是那样,作文中的我却高尚得让人怀疑(就好像有些学生,学校里一个样,家里另一个样):两个自我是割裂的,甚至是对立的。解析其中的原因,症结还是没有辩正的出与入。
要形成辨证的出与入就一定要求诚。叶圣陶先生认为,求诚有两个方向,一为外求,要求以物为主,通过反复的观察和思考,真切把握身边的世界;二为内求,追求真诚的态度,深入反思内心世界。不管是以物为主的外求,还是以心为主的内求,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殊途同归的(或者说,这在本质上是一回事),最后达到的是主体修养和力量的提升。
三个世界的沟通和互动才是写作教学真正的出入法。出要结合入。不同的学生在作文学习的不同阶段使用出入法要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善入善出的出发点还是为了使得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始终站于主动地位,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作文的主体力量。
三、善入善出链接人生智慧
善入善出就是要求作者在作前多方面的观察、体会和感悟,作后反复修改、不苟且了事。善入善出就是要求作文教学者要特别注重作文前的准备和作文后的反思。善入善出就是呼唤作文与另外两个世界——心灵和时代的多次、多向、多重的对话。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善入善出,时时处处运用之,以求得心应手,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够持续发展。
“为文当有法,然而并无定法,优秀的作文就在‘有法’与‘无法’、‘像’与‘不像’之间;教育须有模式,然而又不可死守定式,出色的教育大概也在有模式与无模式之间。规则有序的钟摆声和紊乱无序的噪声都不是音乐,优美悦耳的旋律总是存在于有序与无序的和谐配置之中。”(出处同上)巢宗祺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作文教学中的弊病:墨守成规,不注重引导学生自由读书和指导学生自由写作。我认为,善入善出应该淡化作文的套路意识,既要学习作文规范,又须在解放中求得发展。
叶老进一步指出,求诚应该先求学生精神生活的充实。只有学生精神生活能力强,才能够自立、自强,“气盛而言宣”。而充实精神生活有两条道路:一训练思想,二培养感情,为立诚创造条件,这样学生有蓄积才可以倾吐,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获得了一篇习作的成功,更是使得主体占领了作文学习的主动地位,取得了自身的发展,从而获得了作文能力自能、自主、自由的持续发展。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名句,意象清新,浑然天成,写出了盎然的春意。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反对雕琢粉饰,因此称赞谢灵运的这个名句万古常新,进而讽刺陈师道闭门觅句,只是徒然浪费精神,写不出什么好作品。
与读书一样,作文的最终目的也是求出的。作文教学的智慧源自人生的智慧,归于人生的发展。只有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在生活和写作中学习写作,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正道。
网友评论